反式脂肪在身体里永远排不出去吗(反式脂肪的前世今生)(1)

人们经常听说“反式脂肪”有害健康,它似乎和氢化植物油有关系。那么,到底什么是反式脂肪,为什么食品里会有这种成分呢?

不过,说到“反式脂肪”,也不能一概打倒,先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天然的,一类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牛羊肉和牛羊奶中存在“天然反式脂肪”,它们是反刍动物瘤胃里的某些微生物制造出来的,含量不高,而且并没有什么危害,甚至有动物研究发现对血脂还有好处。无论是婴儿奶粉,还是吃牛羊肉喝牛羊奶的哺乳妈妈所分泌的乳汁里,都含有少量这种“天然反式脂肪”,但人们完全无需担心。另一类是在油脂的加工和烹调当中产生的“人造反式脂肪”,它们的坏处已经有充足证据,可以说是板上钉钉。所以,咱可不能委屈了牛羊肉,也不必因此拒绝纯牛奶和纯奶酪。

很多人就想了,人造反式脂肪既然是这么坏的东西,干吗要生产出来啊?

天然植物油当中,不饱和脂肪酸占绝大多数。所谓不饱和,意思是说化学结构当中含有双键,而有双键就有“顺反异构”的问题。不过,天然植物油中的所有不饱和脂肪,都是“顺式”结构,“反式”是不正常的。

人工制造的反式脂肪又分成两类,有意生产出来的,以及无意中生产出来的。“有意生产”反式脂肪开始于1910年。1869年化学界发明了“催化氢化”反应,而1910年,这项技术变成了一个产业,1911年,其产品推向了市场。氢化技术可以人工控制产品的软硬度,让液体的大豆油变成猪油或黄油的硬度,甚至是石头的硬度。这些产品还可以与其他配料调配在一起,做成种种口味迷人的食品原料,比如焙烤业离不开的起酥油,比如在各种冲调粉末产品中大行其道的奶精,等等。问题是,氢化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双键的“顺反异构”,或者说,产品不是石头那么硬,那么其中或多或少地会含有“反式脂肪酸”,简称为“反式脂肪”(trans fat)。

另一类“无意生产出来的”反式脂肪,是在油脂的加工或烹调过程当中产生的。前面说到,只要是液态的油脂,都富含各种“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本来是弯曲的形状(天然的“顺式”状态),但在高温状态下,它的“打弯”部位就可能会扭动,倾向于转变成类似直链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反式”状态。油脂在精炼过程中的“脱臭”处理常常会用到200度以上的处理温度,这时候就会产生少量的反式脂肪酸。同时,在180度以上长时间加热,比如油炸、油煎等过程当中,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加热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就越多。所以说,很多餐馆厨房都是反式脂肪的生产车间,因为那里的油要反复加热很多次,反式脂肪和苯并芘都越来越多。

又有人问了:为什么这样的坏东西能流行全球啊?

两次世界大战当中,黄油供应紧张,让氢化油制作的“人造黄油”(也音译为“麦淇淋”)逐渐占领了市场。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当中,各种氢化油产品在美国极为流行——当时美国人对胆固醇深恶痛绝,而氢化植物油因为来自于植物,完全不含有胆固醇,还比黄油便宜很多,人们认为它价廉物美。很多人都高高兴兴地用氢化油产品替代奶油和牛油来烹调食物,涂抹面包,制作各种冷饮和甜点。

食品生产厂家也非常开心,他们觉得氢化植物油不仅价格便宜口感好,还有个额外优势,那就是特别不容易坏,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其实就是微生物都讨厌这些食品,在营养这么差的东西上很难繁殖起来。(我不由感慨,人家微生物可清楚什么东西营养好了,人倒是比较愚昧…)

几十年的时间当中,消费者被含有反式脂肪的各种加工食品团团包围。酥脆饼干、曲奇、蛋挞、派、各种休闲点心、各种酥香面点、各种煎炸食品、起酥面包、巧克力布丁、巧克力热饮、巧克力酱、花生酱、植物奶油、冰淇淋、雪糕、奶茶、爆米花调料、沙拉酱、巧克力糖、奶油糖果,以及装饰在蛋糕顶上的“鲜奶”,各种速冲香甜糊粉,甚至某些能冲出浓汤的粉状汤料......不知多少加工食品或多或少地含有反式脂肪,因为这些食品都热衷于使用来自氢化油的各种“美味配料”。

这种欢乐在中国一直持续到2000年以后,人们以吃到这些从欧美舶来的“洋派”零食和西点而倍感生活幸福,而且因为“植物起酥油”、“植物奶油”、“植物淡奶”之类产品中的“植物”二字而倍感安心。那时候我曾经看到央视广告上某著名品牌的汤圆骄傲地宣称馅料里“使用植物奶油”,当时我这个郁闷啊……

然而,随着氢化油的普及,心脏病也日益流行,有识之士们对它产生了怀疑,关于反式脂肪的负面报告不断出现。一份著名的研究报告对心脏病死亡患者的身体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反式脂肪酸比健康人明显高很多。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个不含胆固醇的油脂可能不是好东西。陆续出现的大量研究报告逐渐揭开了它的狰狞面目——它比猪油坏,它比胆固醇可怕!它会降低“好胆固醇”,升高“坏胆固醇”;它还会促进动脉硬化、诱导血栓形成,让心脏病的危险大幅度上升。一项调查发现,反式脂肪在膳食总能量中的比例每上升2%(相当于每天吃4克),冠心病的危险就会上升25%。专家的一致结论是,反式脂肪没有什么最低无害剂量,人体根本不需要它,吃得越少越好。

在灵长类动物中的长期研究发现,反式脂肪让人长胖的“能力”是正常不饱和脂肪酸的7倍,即便每天吃的能量不超标,常年吃它也会让人腰腹堆积肥肉。还有研究发现,摄入大量反式脂肪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年轻人总觉得以上这些疾病和他们距离还太远,但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对各年龄的人都有害处。对孩子,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干扰必需脂肪酸的利用,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对年轻人,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能造成生育能力下降、不孕率上升的后果。

由于反式脂肪对健康的损害,有人把油脂氢化技术发明的那一年列入“人类灾难日”之一。各国科学界和有知识的国民都感觉不能再容忍它大行其道了。于是,丹麦政府2002年便制定法规,规定作为食品配料的油脂当中反式脂肪含量不能超过5%,2003年又把这个规定降到2%。2003年,美国FDA宣布要在2006年强制标示包装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含量。随后,加拿大、荷兰、瑞典、德国等国家也规定食品必须标注反式脂肪。2006年,纽约市政府通过法规,要求在餐馆和加工食品中禁用含有反式脂肪的油脂。2007年,韩国要求加工食品降低反式脂肪含量。2009年,日本表示将要把反式脂肪纳入食品标签。2015年,美国又出台法令,表示将严格限制部分食物使用含反式脂肪酸的配料,其中包括爆米花、冰淇淋、薯条等。

我国在2013年1月1日开始,要求所有添加氢化油配料的食品都必须强制标注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只有低于0.3%的限量标准才能被合法标注为零。在这个法规实施之前两年中,各大食品企业闻风而动,纷纷把配料中的氢化油替换成棕榈油等其他原料,或者大幅度削减氢化油产品的用量。油脂企业也赶紧采取各种工艺改进措施,大幅度减少氢化油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正因如此,人们如今会看到,超市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标注含量整体还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国人的人均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远远低于美国,几乎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不过,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人吃得很健康呢?我们后面接着说。

如果您喜欢,请推荐给您的朋友和家人!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范志红

祝您和您的亲友平安、健康、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