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精”最初用来嘲讽他人,后来有时也用在自己身上借以自嘲,表达对他人的外貌、才华、物质条件、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羡慕、嫉妒之情。如“我柠檬精了”就表示“我羡慕了”或“我酸了”。“柠檬精”已进入一些青年的日常口语之中,使用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本文试从语言学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

  “柠檬精”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柠檬精”是由“柠檬人”发展而来。“柠檬人”出自电竞圈,用以形容某一战队的极端粉丝。因为其他战队获得了较好成绩,这部分粉丝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并且说出酸气十足的话语。后来,由人成精,逐步发展出了“柠檬精”的说法。该词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词义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

柠檬怀孕了(柠檬我竟然成精了)(1)

  一是词义的演变。“柠檬精”在微博中迅速且大范围地传播开来,最初用以嘲讽那些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不断找理由丑化他人,说话酸气很重,像是柠檬成精的人。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也有部分人用它来自嘲,委婉、幽默地表达自己或羡慕或嫉妒他人的心理,所以“柠檬精”的用法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渐渐成为了一个被用来自嘲的网络热词。概括来说,“柠檬精”具有[ 酸][ 羡慕][ 嫉妒][ 自嘲][ 调侃]的含义。网友们用“柠檬精”来自嘲,借以表达自身对美好事物羡慕不已的情绪,富有调侃意味。在情感色彩上,“柠檬精”一词也出现了变化,主要体现在由原来的贬义变成了中性,有时该词还可以用作昵称。

  二是语法功能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柠檬精”作为名词,自然可充当主语、宾语。第二,“柠檬精”用作修饰成分,充当定语,其用法有了形容词的倾向。第三,“柠檬精”的形容词化倾向,又使该词出现当谓语的情况,可以后接时态助词“了”。

  “柠檬精”丰富了汉语通用称谓语

  通用称谓语指的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的称谓语。汉语称谓语虽然很多,但在称呼羡慕、嫉妒别人的人时,似乎没有非常合适的通用称谓语,这就给“柠檬精”的兴起和流行提供了空间。

  具体来说,称呼羡慕、嫉妒别人的人,可供选择的通用称谓语大致包括“嫉妒狂”“酸民”“酸葡萄”“醋坛子”等,但仔细斟酌就会发现它们各自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嫉妒狂”“酸民”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嫉妒狂”指嫉妒他人以致“发狂”的人,嫉妒义最为明显,直观地表现出了因他人胜过自己而心生妒恨的心理状态。语气重,略显生硬。“酸民”最早见于微博,是兴起于台湾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喜欢对事情发表尖酸刻薄的言论,不在乎事情真相,只求个人情绪宣泄的网民。他们赤裸裸地表达对他人的羡慕与嫉妒之情,语带讽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柠檬精”与以上通用称谓语相比更为含蓄、幽默,而且带有一种调侃意味,富有时尚气息,有效避免了规范汉语表达上的生硬和尴尬。同时,该词既可以用来嘲讽他人,也可以用来自嘲,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柠檬精”以其独特的方式增强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弥补了现代汉语词汇在网络交际中表达上的不足,使现代汉语更具活力。它的出现为称呼羡慕、嫉妒别人的人提供了新的选择,可视为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系统的有益补充。

  “柠檬精”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而走红

  “柠檬精”一词的走红,是语言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语言系统内部来看,“柠檬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语音角度来讲,是三音节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柠檬精”是人们基于省时省力的考虑所创造出来的便利语言,“柠檬精”比“羡慕嫉妒恨”更为经济省力,“我柠檬精了”比“我好羡慕嫉妒你”结构更为简单,概括性更强,语约意丰,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大批新词的需求,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和求异求新的表达需要。从语义角度来讲,“柠檬精”的潜性意义显性化,围绕着[ 酸]的义征,借助隐喻机制,产生了[ 羡慕][ 嫉妒][ 自嘲][ 调侃]等新义位,语义色彩也趋于中性。从语用角度来讲,“柠檬精”具有新奇感。“柠檬精”的运用有意识地解构了“酸”这一概念的普遍认知,扩大了认知距离,给人以新的语感体验。基于大众对“柠檬”及其特征的认识,“柠檬精”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易被大众接受并引起共鸣。

  从语言系统外部来看,“柠檬精”的走红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的推动。“柠檬精”的起源与发展,既依托于互联网的传播,也反映了互联网生态文化。“柠檬精”由电竞圈这个颇具活力的言语社群扩散至其他平台,影响力大。在这个压力与希望并存的社会里,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需要轻松有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感受,以此疏解情绪、缓解压力。“柠檬精”不仅彰显使用者的个性,还能拉近与对话者的距离,从语言形式到所表达的语义内容,都体现着某种认同感。

  “柠檬精”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一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丰富了现代汉语通用称谓语,它的走红是语言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现代汉语的发展与壮大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它作为现代汉语通用称谓语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也有人认为“柠檬精”不适用于正式场合。应当承认,新词语的出现给语言文字的规范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其生命力有待时间的检验。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小燕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