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日本人称之为筑垒地。侵华日军东宁筑垒地正面宽110公里,纵深50公里,用地面积粗略匡算约240平方公里。这片地域里共有20多个永固甲等要塞,胜哄山要塞是其中最大的。胜哄山要塞曾被苏联红军猛烈的炮火覆盖,打成了一片废墟。战后第二年,一处坍塌密集的地方被经过的人称为蝇子沟。1975年,蝇子沟被垦荒人无意挖掘,曾经被掩埋的惨剧,终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曝光。

东宁筑垒地共分为四个地区,第一地区主要由勋山、胜哄山、朝日山等永固性要塞阵地组成;第二地区主要由南天山、北天山、768高地、十八盘等永固性阵地组成;第三地区主要由东绥、高安村、东缸窑沟、西缸窑沟等永固性阵地组成;第四地区主要由麻达山、409高地、三角山、一贯山等永固性要塞阵地组成。

本文讲述的是胜哄山要塞发生的故事,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胜哄山要塞的情况。

胜哄山位于绥芬河的南岸,三岔口镇东南方向大约10公里,主峰地图标高240米,要塞由五个部分组成:胜洪山、朝日山、勋山、荣山、出丸山。负责守卫胜洪山要塞的是第132旅团的独立步兵第783大队,大队长是斋藤俊治大尉。

斋藤俊治时年60岁。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斋藤俊治的确是时年60岁。1945年7月关东军紧急扩军25万人时,因缺少基层军官才将其从开拓团中征召入伍。

斋藤俊治不仅60岁的高龄,还是个高度近视眼,并且患有严重胃病。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日本人是不会再次征召这样的人入伍的。

783大队下属5个中队,1个东宁要塞重炮中队,配备2门240毫米的要塞炮,1门75毫米41式山炮,1门92步兵炮,全部编制内官兵650余人。

除大队本部人员外,另有侨民义勇队、挺身队、50多名战俘,随军家属600余人,共计1300余人。

这里需要注明的是,所谓随军家属,除12岁以下女孩,15岁以下男孩子外,无论男女都编进了临时战斗队,负责做饭、拖运弹药、巡检地下通道内部电线、电话线等工作。

8月9日战斗打响后,苏军忙于渡河,也没有对胜哄山采取任何地面行动,仅是周期性炮击胜哄山要塞和附近的阵地、军营与生活设施,随后苏军出动伊尔4轰炸机共30架次800米低空对胜哄山要塞实施轰炸。苏军的炮击和轰炸损毁了胜哄山要塞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还炸毁了日军唯一的一部电台,使得胜洪山要塞自此与外界失去联系,甚至无法收听到其后的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战后遗弃的洞穴美不胜收(二百名日本女性葬身要塞)(1)

苏25集团军轰炸东宁前的炮兵阵地一角

在这样的情形下,斋藤大尉下令不许无效还击,只是悄悄地放弃了勋山阵地。

勋山阵地就成了三个星期内苏军占领的唯一阵地,还是现在可以对游人开放的“东宁要塞”遗址唯一的一处遗址。保存相对完整的勋山阵地,也成为了《鬼吹灯》、抗日神剧《功勋》等文艺作品主创人们展开联想和演绎的出发点。至于斋藤俊治为什么放弃勋山阵地,以后的有关谍战的文字里,将详细介绍。

斋藤俊治将驻守勋山的第3中队撤回了主阵地,却迟迟不见与3中队一起驻守勋山阵地的200余名女子挺身队归来报到,直至最后日军投降,也不见这200人出现。

前文提到过日本侨民义勇队、女子挺身队参与了日军783大队对胜哄山要塞进行防守,所谓的侨民义勇队由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僦麻开拓团、红道开拓团60—15岁的男性,以及东宁附近的日籍工人、职员。

女子挺身队则是日军家属、东宁附近的日籍工人、职员家属和僦麻、红道两个开拓团中成年女性团员。没有按时归队的200多名女子挺身队,就是来自两个开拓团的全部适龄女性。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也就是在此时胜哄山要塞的战斗才正式开始。

直至8月底,斋藤俊治才率胜哄山要塞的900余守军投降。这里面包括还未战死的日本侨民义勇队和所有男性未成年人。投降前,所有进入要塞的日本女性,无论年龄大小,均服毒自杀,尸体也被集中焚毁。据斋藤俊治自述,这样的日本女性一共有60余人。斋藤俊治交代的人数,与焚尸现场勘察结果基本相符。日军在东宁筑垒地最后负隅顽抗时,共焚尸两次,除胜哄山要塞焚化自尽家属尸体外,还在勋山要塞附近的一处放弃阵地里焚烧了被杀害的50余名战俘的尸体。这两处焚尸现场,大概也就是后来讹传的苏联红军用汽油灌入要塞,焚烧日军故事的起因。

斋藤俊治向苏军递交投降人员名单中,不含失联的200多名女子挺身队,从斋藤俊治到这些妇女的丈夫、父母、儿女,大多数都坚信她们已经“可耻”地成为苏联红军的俘虏。

由于持续的抵抗,在所有东宁筑垒地里被炮火炸毁最严重的几个要塞中,就有胜哄山要塞。胜哄山要塞所有地下通道均被炸断,原本连接几个山峰阵地,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被炸坍塌,成为了几个大沟,这些大沟中后来被统一称为蝇子沟。

蝇子,在东北话里指苍蝇。这里被称作蝇子沟的主要原因是第二年的夏天开始,有大群的苍蝇在大沟上空盘旋,远看似一团团黑烟,好像是荒草覆盖的大沟着火冒烟一样。

不仅如此,在附近经过的游猎猎人、伐木工、药民等,经常会闻到时而浓烈,时而飘忽的臭味。经验丰富的猎人们判断,在蝇子沟里,一定有什么尸体腐烂发臭。但是半人高的荒草阻碍了视线,人们根本不可能看到蝇子沟里面到底有什么。

直到1975年,蝇子沟形成的那场战斗已经过去了30年,一群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奉公社命令到蝇子沟开荒时,发现了一段南北两端都被炸塌封死的地下通道,并终于揭开了蝇子沟得名以及过去曾散发臭味的缘由。

出于好奇,知青们费了半天的力气,才挖出了一个勉强能爬进一人的洞口。三个胆子大的知青知青拿着手电艰难地钻进隧道。不到一分钟,这三人却连滚带爬地爬了回来,他们一脸惊愕地告诉大家——洞里全是已经化成白骨的死人。

由于一个知青信誓旦旦地说死人身边有枪,所以引起了公社重视,立即汇报了公安机关、边防军。

相关部门派来了专业人员和挖掘设备,搬开几十块厚一米长数米,重达几吨的钢筋水泥残块后,终于将洞口挖大。诚如知青所说,在长300多米的隧道内发现了200多具尸体,尸体的身边都有已经锈蚀的三八式步枪,和充足的子弹。

二战后遗弃的洞穴美不胜收(二百名日本女性葬身要塞)(2)

(隧道仍未清理的南段塌点,据说这里也是死尸最多的地方)

现场探勘发现,200多人均为女性,她们是坑道塌方后被闷死在隧道里的。显然,这就是蝇子沟曾经好多年飘荡的臭味的来源,也是蝇子沟得名原因——这些人经过隧道时恰好遇到低空航炸,隧道两端被炸塌堵死。她们被“闷死”、饿死后,又经过数次轰炸、雨雪冲刷后,隧道出现了裂口,腐烂尸体的臭味就散了出来,最终招揽、繁衍了无数的苍蝇……

二战后遗弃的洞穴美不胜收(二百名日本女性葬身要塞)(3)

最早被挖开的隧道北端塌点,现已被重新掩埋、封死。

死亡原因清楚了,蝇子沟臭味和苍蝇成群的原因也清楚了,但是这些人的身份却无法界定。那时候的人还是有常识的,他们知道日本军队里不会有女兵,这200多个带枪的女性究竟是什么身份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迷。

直到70年代末,中日建交后,有日本人循声而来,才算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她们就是僦麻、红道开拓团组成的女子挺身队。这230名女子挺身队队员,在奉命从勋山要塞撤退到胜哄山要塞时失联。当时都以为是她们钻出了隧道向苏军投降,现在看来是由于隧道坍塌被“闷”在了无法逃脱的地狱里。

二战后遗弃的洞穴美不胜收(二百名日本女性葬身要塞)(4)

胜哄山残存的隧道进出口之一,由于这里发生过惨剧,现在已经人迹罕至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挺身队”的性质。随着网络的普及,近几年来网上的一些人将挺身队等同于慰安妇。其实,这是标准的望文生义式的胡乱联想。

挺身队,在日语里就是决死队,或者敢死队。之所以这么说,早在日俄旅大战争时,乃木希典大将的两个儿子都是挺身队成员,而日联合舰队“日进”号装甲巡洋舰上的少尉枪炮官山本五十六也报名参加了挺身队,并丢失了几个手指。

最初挺身队这个称呼仅限于日本军人。 九一八战争后,关东州部分日本女性,主要以关东军中、高级军官妻子、女儿为主,开始组建“挺身队”组织,她们一面进行军事训练,一面与更多的关东州汉族居民结交朋友,强化普及日语、日本饮食和日式教育。

板垣征四郎任朝鲜驻屯军司令的时候,公开鼓励随军驻扎朝鲜的日军家属组建“女子挺身队”。其时,关东军著名将领辻政信的侄女就带头参加了挺身队。为此,辻政信还特意去信鼓励。

九一八后,日本政府派往中国东北的武装开拓团数量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开拓团女性成员也各自组成了“女子挺身队”,一面生产劳动,一面武装保护开拓团。

由此可见,所谓女子挺身队类似我们说的女民兵,是一些狂热的军国分子挑动、组织的效忠式组织,与慰安妇组织没有关系。

二战后遗弃的洞穴美不胜收(二百名日本女性葬身要塞)(5)

关东军高级军官接见开拓团义勇队、女子挺身队照片

也正是这样的狂热,230名农家女子最终成为军国主义的炮灰,不仅永远不能回到故乡,而且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

结语:

斋藤俊治后来死在苏联共青城附近的伐木营。当时他如果把同胞的生死放在心上,派人寻找女子挺身队的下落,就可以发现她们是被“闷在”塌方隧道里的。立即及时营救的话,这些日本女人并不至于死得那么凄惨。但是即使她们获救,也一定是服毒、焚尸的下场。

编入783大队僦麻开拓团、红道开拓团的男性,因为参加抵抗,都被当作战俘押送到苏联劳动营,有四分之三的人最终死在远东。他们与蝇子沟的被闷死的日本女性,或是父女,或是夫妻,或是兄妹,甚至还是母子……这一切,都是天理昭昭,都是咎由自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