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问答中一有题,曰“虚写太假,实写太俗,诗词的未来在哪?”唯有虚实结合:由虚凝实,由实生虚,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情景交融方是上策。

其实这问题有以偏概全之见,不管是新旧体现代诗歌等任何体裁,虚写都容易空幻虚假,实写都难免直白俗气,唯有虚实结合,由虚凝实,由实生虚,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情景交融方是上策。

一首作品的好坏,首先是得有情感,有思想,有内涵。无论是新诗旧诗,若写得让人猜个半天都不知道写的什么,都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那就算再合格律,再有藻词丽句,再跳跃张扬,再有任何手法,也是白搭!

好作品必须是让人读来感同身受,能看懂却说不出那种相同的话,这才是一首让人赞不绝口的佳作!

我们在读到一首好作品时,往往情不自禁地,一拍大腿,哎呦!这句好,说得太绝了,我当初乍想不到这样说呢!

有人可能就会怼我了,这种句子早让前人写光了,现代人哪还能写出这种句子。

没错,古人的好词好句的确多,但并不是今人就没得写,古人的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与今人完全不一样。他有他的感叹,我们有我们的思想,怎么可能说让古人写光了,写不出的原因在自己身上!哪怕古人说过的同一句话,我们用今人的思维方式,说话的语气特点,重新编辑,也能得到适合我们的好词好句。

例,“天若有情天易老,月应无恨月长圆”这千古名句,我化成“恨月无心独自圆”并作了一组轱辘体诗。

【七言律诗】恨月无心独自圆

文//浔阳隐

恨月无心独自圆,思乡切切意拳拳。

风吹老屋蛛尘网,雨碎新苔井壁沿。

红叶重重凝白露,青丝缕缕寄苍天。

不知那觅楼高处,许我长望又一年。

【七言律诗】恨月无心独自圆

文//浔阳隐

一场秋雨一重寒,恨月无心独自圆。

半世飘零随落叶,百般凄苦淡云烟。

鹧鸪词里难成赋,水调歌头可再编。

算有东坡施妙笔,也留长叹已千年。

适合写作品的七言绝句(用一首条友的七绝来答)(1)

【七言律诗】恨月无心独自圆

文//浔阳隐

万里家山梦里牵,但凭沧海变桑田。

叹花有意双双落,恨月无心独自圆。

未识勾栏皆薄命,却斟浊酒洗尘烟。

笔端才诉秋风乏,吹老梧桐又一年。

【七言律诗】恨月无心独自圆

文 //浔阳隐

一壶浊酒老林泉,索句西风问杜鹃。

莫叹多情人易变,何嗟薄命事难全。

羡云有梦谁同醉,恨月无心独自圆。

且放浮名尘与土,应将热血葬桑田。

【七言律诗】恨月无心独自圆

文 //浔阳隐

筚路蓝褛又一年,故乡料已桂花妍。

轻寒顿觉重阳节,乍暖忽逢霜降天。

浊泪飘零思暗苦,愁肠辗转意难眠。

仰看琼宇冰轮换,恨月无心独自圆。

适合写作品的七言绝句(用一首条友的七绝来答)(2)

虚实结合,虚重想象,实重情景;想象无限,情由心生,此乃诗之道也—— ——浔阳隐语!

“虚”又是什么?“实”又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虚”,是指实际中并没有实际形态的境象事物,却又能从字里行间,领悟品味出的那些虚象和一种空灵的境界。一切抽象的,想象的,过去式的都为“虚境”。

“实”则简单多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情,实景等。所有现在的,眼前的,形象的,有限的,都为实境。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虚写:在表现手法上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利用有限的实景实事来展开无限的想象,让读者能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做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为“虚写”之最高境界。

当然,若创作者水平不够,做不到“由虚凝实”让人读来不能入味,自然就给人一种“太假”之感了。

实写:实写绝非“白描”,也不是记“流水帐”。在真实的事物中可以用夸张,借意,隐喻,比兴等手法将实际的事物赋予它无限的意义。

如拙作!

【七言律诗】感怀

文//浔阳隐

不修边幅不尊规,放浪形骸率性为。

天地撕来当抹布,乾坤削下琢歪诗。

琴心岂就霓裳舞,青眼宁随燕雀驰。

镜里何愁添白发,灯前只学画新眉。

“天地撕来当抹布,”天地与抹布都是现实事物,算“实写”吗?不算!因为“天地”是任何人也撕不下来的,更不可能拿来当抹布。这句正是由实生虚,用夸张的手法来“虚写”。

“镜里何愁添白发,灯前只学画新眉。”这一句是由虚凝实,借景抒情,抒发的是一种不羁洒脱的情怀。自己的不好多评,以免落个王婆之名哈!

上一首刚看到的条友作品!

退隐山林忆此生,羞将履历告啼莺。

欲寻魏武今何在,谁个能知老骥情。

这是头条诗友的一首作品,我在推荐中看到的,就随手点评了一下,各位可以看看在下点评是否恰当。

适合写作品的七言绝句(用一首条友的七绝来答)(3)

本人点评如下!

格律没有任何问题,非常工整,是首佳作!然,个见转句中的“魏武”用的不明觉律,知道的人可能会猜到是化了毛泽东的“魏武挥鞭”之句,不知道的还想,火车怎么扯上曹操了?这也特么太会扯了。

所以个见此词不妥!

这首七绝的格律非常工整,在头条中算上等,而且起承转合都做得很老到,基本上一般人看不出有任何问题。但作者在“虚写”时没有把握住,属于化典化得太虚了,大家都知道,火车是现代产物,是不可能与“魏武”帝扯上任何关系的。既然扯不上关系,却又“欲寻魏武今何在”有什么意义呢?

适合写作品的七言绝句(用一首条友的七绝来答)(4)

如不是我还算读过几首诗,知道毛泽东写过一句“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能与“魏武”扯上关系外,还真猜不透作者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作者肯定是想写毛泽东的,但却用“魏武”来替代了,只是毛爷爷不等同魏武帝啊,这句就真太虚太假了。

各位老师觉得虚与实又是如何进行的呢?欢迎批评指正。#这才是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