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剧评提纲,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四世同堂剧照85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四世同堂剧照85版(剧评改良写实主义)

四世同堂剧照85版

《四世同堂》剧评提纲

1 主题: 改良写实主义

2 主要内容: 关于戏剧整体及局部细节的设计探讨

3 中心思想:现代话剧如何用不传统的方式演绎传统——用现代话剧语言和表现手法,结合传统话剧表演的套路

4结构设计:a引子 背景交代b观剧整体感受与评价c话剧的整体特色及细节分析(之所以优秀) d对未来编剧之路的表态

《改良写实主义:经典与演绎》

——《四世同堂》观剧感

也许对浙艺院话剧科来说,《四世同堂》只是众多“标准产品”的一项合格验收,但这种标准体系,本身更像是现代实验话剧的一种写实主义的回归。过去这条路走得太远,收一收,反倒成为恰到好处的突破,和成就经典的可能。

与安老师一行人到学校观摩了这场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感想颇多,只是因个人观剧的数量和空间都太狭仄,远未达到可以指手画脚,胡乱点评的水平,所以也就点到为止,不敢深谈。记得上次到杭州剧院看英剧改编的《飞来横财》,其震撼程度,似乎与之不相上下,尽管与这部《四世同堂》都是主打写实,但风格还是有明显差异的,毕竟喜剧和悲剧的表现方式还是不同的。可这出《四世同堂》真是悲剧吗?其悲喜交加的比例,怎么看都是正剧吧!我不懂,所以不敢妄谈。也正因不专业,只能谈谈对观剧的整体感受与针对某些局部或细节的个人见解,至于对错,那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想,谈改编话剧,最好先了解原著小说大体讲了什么。《四世同堂》原著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整出剧近3小时,是我目前观看单场话剧的极限,看似很长,不过对比原著小说,这已是极限压缩的再创作。

从话剧的还原度说,已经将原著故事的大概讲明了七八,算是非常合格的作品了。要论及其优秀,自然还有几条:1演员阵容整体素质优良,个别尤为突出,比如演大赤包,冠晓荷 招娣,祁瑞丰,胖菊子这几位演员,给人印象极为生动鲜明。尤其“大赤包”和“冠晓荷”这两位演员,简直将原著人物演活了,将大赤包的泼辣,霸气,阴狠,狂傲的性情以及冠晓荷的小人得志,内心挣扎,一连串“跌戏”及最后狼狈收场的模样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派”在这次话剧表演中成为主力军,功力明显略高一筹,这倒是个有趣现象。我想,表演难度是一方面,另外正派中比如钱默吟和祁家老爷及几位少公子,或许戏份略淡,或许缺乏张扬个性的表现镜头,始终不能特别出跳,当然这些演员也都非常优秀。自然,这也要归功编导对原著人物性情的理解与挖掘,可谓准确而深刻。2舞台布置的匠心:比如三个宅院左中右布局,中间是贯通和“联结”三宅的大街。既侧重“对梁子”祁家与冠家的舞台出场,又将最大空间留给紧密联系的“三家汇”大街,以及屋内与屋外的进出和对话设计,都相当聪明,令观众简明可懂,不易错乱。这个大布局上的成功,无疑对剧本的演绎和发挥起到至关重要作用3灯光,音效,布景,道具,服装,走位都是一流,这点没话说,硬件条件摆在那里。记得过去到运河博物馆排演十多分钟的短话剧《中国棋》,简单的音效与灯光按钮就需要好几位不同场控负责,可想而知这出三小时的话剧中,众多场控环节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真乃高屋建瓴,令人叹为观止。不过缺憾还是有的,因剧场偏小,位置靠前观看话剧,总有“画面散挠挠”的感觉,两个眼球要时刻旋转捕捉人物和画面,整场看下来,多少令人头晕目眩,还脊背发凉(抱歉,开空调本是好事,可冷气太足却也够呛)!3最后要谈话剧剧本,对于我这类新编剧,简直神作。a其中语言的哩化处理相当给力,不仅符合时代及人物特色,也凸显了该剧的文艺性高度。当然,还有一些舞台语言和人物的动作,情态等,这些也可圈可点。台词部分,几乎没什么破绽,可用完美一词形容。b剧本设计方面,运用了许多现代话剧的手法,其中有许多浪漫主义的穿插——改良写实主义:设计一位小女孩用诗化的语言旁白背景;三辆马车循环走位(表现在城里跑动);还有剧作后期的一些浪漫主义或表现主义的手法,以及结局的雪花撒落等等,都令该剧更为出彩——从传统走来,向现代走去。c另外,情节设计与细节把控,优秀!这也不多说罢,简言之一波三折,有张有弛,手法多样,顿挫感强(恕笔者记性不强,难以一一点出)。有个演出的细节,即李空山与冠家几人醉酒时,胖菊子与蓝东阳的暧昧表情,这点导演处理极妙!记得观剧时,一行人在此处都会心笑了。这也等于铺垫了胖菊子与蓝东阳将会好上,换句话说,给祁瑞丰戴绿帽子——其命运的转折与悲催的开始。其实如果足够细心,在此之前,蓝东阳看胖菊子的眼神中就有股贪婪劲,那时就已在传达瑞丰夫妻间的婚姻隐患。有时,一个小小眼神或动作,传达出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这种细节的呈献,往往是编剧或导演细腻而高明的手笔。

只看出两点问题:1原著招娣堕落成为日本女特务,被成为抗日斗士的懵懂初恋祁瑞全杀死。而改编中将招娣的死,变成日本特务李空山的“手笔”。不知其意,可能是不想“污”了祁家人的正面形象吧。无论怎么说,这个改动不影响故事核,我想,老剧新编,一成不变也不好,改动自然有改动的道理,就不妄加揣摩了。2小文太太之死,这个场景被该剧用浪漫主义浓墨重彩了一笔。可没道理啊,小文夫妇即便在原著中,都是极不显眼或者说冷漠待世的形象,尽管在原著中的确“就义”了,但摆在这这出改编剧中作为点睛之笔(或试图点睛)是极不合适的,因为之前该剧对小文太太没有任何交代,忽然到结尾来这么一出“致敬原著”的场面,是很辣眼睛,也很无厘头的。试想从未读过原著的观众,就搞不清楚这个人物是干嘛的,场景是为了什么,“小文的就义”对改编的意义重大吗?诸多问题流入脑海,却得不到解答,我想即便编剧能给出无数令其出场的理由,但没有“事先铺垫”这一条,就可以将之完全否定,毕竟这是改编而非原著(理论上是独立的新版本)。我想,这或是小小的败笔。既然小文太太可以就义,为何不和招娣死因的改变一样,令已出场中某人物英勇就义,效果或许也会令观众可接受许多。比如胖菊子就是不错人选,原著中她最终沦落被人洗劫,沦落妓女,而该剧中只是让她被几个男人抛弃后,走了!这结局显然空洞了!所以,如果沦落妓女的结局不好表现或画蛇添足,那么干脆让其死得其所,也算给个“正名”。

空谈了许多,都是行外话。记得过去看完《飞来横财》,问安峰老师:“我们能否也编出这样的剧?”难!他的回答总是深思熟虑,所以仅仅这一个字,都显得极为沉重。说真的,当时我心中是不服气的:无非是表演和编剧团队更厉害些罢了,假以时日,只要横下一条心,我们也能做到。目前看来不是那么回事,尤其是看了这部浙艺院郑昕老师编导的《四世同堂》。同样重视写实主义的安峰老师,他对编剧有个十分肯定的理念——写实主义是最难的。凭空想象,无厘头,意识流,荒诞派,这些固然看来很“现代”,但都是浮在空中,而脱离生活真实的。他所理解的真实就是实实在在接地气,可以打动人,可以让人触发情绪,生出喜怒哀乐的东西。是啊,真实就是自然,艺术就是摹仿。话剧演出的意义在于什么?摹仿做人。演员就是在摹仿(模拟)各种各样性情的人物。所以编写剧本,最终要回归到做人,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真正投入创作,创造出真实的,有血肉的人物。

我想,好的话剧讲求许多东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剧本。这是老话。可说到底,剧本不是闭门造车,哪怕像《四世同堂》如此好的话剧剧本,也是前人的优秀作品的改编。没有雄厚的地基,何谈高楼大厦!人生阅历和感悟,知识与阅读量,精巧的构思与想象力,逻辑思维,做人的情商……等等,这些都是创作的基础。没有这些条件,想要创作一部完全独立而原创的经典作品,这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

所以,每一次观影或观剧都是学习,每一次评论都是学习心得的再验证。我想,梦还是要有的,哪怕是痴人说梦。不过是横下一条心,撞破“难”墙继续走么,管它墙有多高多厚,撞破一面是一面!

未来之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也很多。今天,就从《四世同堂》这道“难墙”学起!小说向老舍作家学,编导向郑昕老师学,文章跟安峰老师学,做人跟释迦摩尼学。

2021.6.1 陈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