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底是指的注意的分配还是注意的广度?

最近,小编的公众号上收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

看到这个截图,小编有点头大,毕竟在教师资格证或者教师招聘考试中,这个题目可是很多老师给同学们做了好多分析的,还头头是道得对不对,比如有的教育机构的老师这样说,当这两个句子连用的时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当这两个句子不连用的时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体现的是注意的广度,但是这些分析是个人理解呢还是真的确有其说呢?相信很多同学们都无从考证。关于上述的说法,小编用锃亮锃亮的头顶告诉你: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小编这就给大家上两个图,让大家感受一下子。

一是来自于徐学俊,王文,刘启珍三位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1,第70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2)

二是来自于张潮,王敬国两位教授主编的《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07,第58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3)

怎么样?看了上述两张截图,同学们还认为之前的老师交给你们的办法是经得住推敲的吗?这时候同学们肯定就会问了,老师,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底体现的是什么呢?不要慌,小编这就给大家呈上来~~~

看到上面这个问题,小编为了说服大家呀,连夜翻遍了现有能够查到的资源,总共翻阅了从1986年到现在的80本(数的眼睛都快花了)各种版本的各学者出版的心理学教材关于这个命题的论述,最后发现绝大多数的教材上,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宁建教授在他出版的《心理学导论》一书中,都认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都是属于注意的分配,只有仅仅10本教材上认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属于注意的广度,在这10本教材中,还有几本教材还不是纯心理学教材,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认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属于注意的广度的学者

1.来自丁忠元教授著的《体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06,第45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4)

2.来自岑国桢教授编著的《学校心理辅导基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9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5)

3.来自胡振开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第213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6)

4.来自孙时进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第49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7)

5.来自贺新宇,黄远春两位教授编著的《心理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8,第68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8)

6.来自卢秀安教授主编的《现代心理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6,第73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9)

7.来自李宁萍教授编著的《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心理学》,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2,第28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0)

8.来自陈帼眉教授编的《幼儿教育心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01,第80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1)

9.来自李迎春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4.09,第42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2)

10.来自邓晓红,董一英两位教授著的《新编心理学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09,第66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3)

从上述的截图中,我们会发现,关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属于注意的广度这一范畴的论述都会加上很明确的描述,而且一般是会和“一目十行”这个词语连用的时候才会选择注意的广度~


二、认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都是属于注意的分配的学者

此部分由于篇幅限制,小编就不全部列举了,只列举比较新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一些心理学教材啦~~~

1.来自梁宁建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导论》第107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4)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5)

2.来自李朝霞教授主编的《心理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3.07,第40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6)

3.来自张潮,王敬国两位教授主编的《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07,第58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7)

4.来自徐学俊,王文,刘启珍三位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1,第70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8)

5.来自王萍教授主编的《现代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02,第34页的论述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靠什么实现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9)

好了,很多很多的教材,小编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去列举了。


三、敲黑板!划重点!明考点!会技巧!

看了上述小编给大家列举出来的这些心理学学者的相关论述,我们采用现有的主流教材的说法,得出如下结论:

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管标点符号怎么打,都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

②如果题目中和“一目十行”这个词语连用,那么体现出来的是→注意的广度(范围)。

所以,文章开篇之初的题目就能够选择出来了:

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的哪种品质特性?(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C。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旨在交流教师招聘考试或者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杂症,希望备考的同学们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同时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遇到难点或者难以辨析的点,可以通过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留言的方式告诉小编,小编会及时回复你的留言,并在第二天或者当天以你提出的问题给大家更新新的文章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