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新闻中心

这是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的编辑们提供给大家的一份书单,每月更新一期。巧合的是,本月大家在读或读过的书中,有几本是童话或者关于童话的,且都是中年童话。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1)

《长头发的猫咪男孩》

【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著 阿维尔·巴希尔/绘 方铁/译,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2020年5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一直想读埃特加·凯雷特的小说,看到书名里有“猫咪”两个字,于是就以它作为开始了。结果,这是一部绘本,地铁上花几分钟就翻完了,略有些失望。不过,埃特加·凯雷特在绘本中所讲的故事却值得不断回味。

因为爸爸忙着去与一个大客户谈一笔生意,将长头发的猫咪男孩一个人留在了动物园里。落单的猫咪男孩,遇见了以解救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把它们放归自然为业的哈巴谷,后者对这个混合了大型猫科动物和家猫特性的人种充满好奇,因为他以前从没遇见过。哈巴谷就像以往一样,在笔记本上详细记下了猫咪男孩的特点,他吃什么、他喜欢什么、他只能喝什么……最后,他照例要记下猫咪男孩的自然栖息地,把他放回那里。那么,猫咪男孩的栖息地在哪呢?当然是他的家。

这是埃特加·凯雷特写给自己儿子的童话故事,想说的内容很简单,每个孩子都应该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但是,做到却很难。反之亦然!老去的父母希望孩子们能多多陪伴,但要做到却是更难。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2)

《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

【美】艾伦·B.知念/著 刘幼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3)

《大人心理童话》

【美】艾伦·B.知念/著 郭菀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艾伦·B.知念(Allan B.Chinen),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其所著的“童话与心理学”书系包括了《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大人心理童话》、《拯救王子的公主》、《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四种,主要以荣格及埃里克森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对全球的民间童话故事进行分类研究。其中,《从此以后》研究老年题材的童话故事,《大人心理童话》原版书名为Once Upon a Midlife:Classic Stories and Mythic Tales to Illuminate the Middle Years,研究的是中年童话,两书共同构成了知念关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的讨论。

这些中老年题材的童话故事通常以孤独、焦虑、丧失的阴郁情境开场,主人公们在人生的下半场遭遇了赋形于生活压力、婚姻困局、事业瓶颈、身心疾病的种种“独眼巨人”,通过故事的演进提示出人在后半生必须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自我改造、自我整合并进而自我超越。

大多数人在中年以后,随着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开始放弃年轻时二元对立的绝对立场,发展出一种道德相对主义,容忍度越来越高,能够承认和接纳现实,也认清了自主性与力量的有限,在“同自我怀疑和幻灭感苦苦角力”后拨云见日,回头确认自己的生活,不再去推究它究竟算好算坏,从而发现日常的价值,获得更多即时的喜悦,对死亡的迫近也能日渐有平静的认可。

“中年男女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不可能放弃自己在社会上的职责,但是他们又历经太多幻灭,无法完全相信社会的允诺。这种情况常会导致精神错乱、愤世嫉俗,或者让人产生幽默感。在理想的情况下,中年男女会继续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但同时也会看穿这些角色的假象,并加以自嘲,幽默让见解与责任之间的冲突得以纾解。”毕竟,这是一个已经“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也了解世界的局限性”的年龄,其实自有其“幸甚至哉”的一面。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4)

《导读阿多诺》

【英】罗斯·威尔逊/著 路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2016年7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在《导读阿多诺》一书中,作者提到马克思论述了工人是怎么样被“仅仅看作是一个工人而不是任何其他存在”,并表示这种看法简化了生命本身,它只能被看作可以工作的劳力,生命成为了商品。联系到近来收获广泛关注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我们可以发现在高度数字化的社会中,外卖骑手,或者更广义上的劳动者,已经被简化为一个个为平台和顾客服务的“标签”。除去简单的商品递交过程外,消费者无法直面劳动者;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已经被刻意隐藏,而消费者也被引导着去忽略劳动者可能遇到的危险和困难。面对这一系列由资本和网络平台引发的劳动问题,阿多诺与他的思想或许会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5)

Dreyer's English: An Utterly Correct Guide to Clarity and Style

Benjamin Dreyer/著,Random House,2019年1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可能是最适合作为睡前读物的语法书(没有之一),对于经常跟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本杰明·德雷尔(Benjamin Dreyer)大学毕业后机缘巧合地入了文字编辑这一行,在工作中为语言的魅力所俘获,一晃三十年,如今已是兰登书屋的副总裁、执行总编辑和文字总监。文字编辑(Copy Editor),指通常不涉及文章内容,仅负责将文字打磨得准确、清晰、更具表达力的编辑。听起来并不高深莫测,要做好却并不容易,甚至是一门略带神秘色彩的技艺(唯一的已知法门是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大量阅读)。

德雷尔的书之所以好读,首先自然是因为他对文字的惊人掌控力,比如他在正文第二页告诉读者一辈子不用actually也不会错过什么,于是全书此后再也见不到这个词;其次是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写作风格,有时候他会大吼一声“退后”并敲下大写键,把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硬生生塞进你的脑子(比如永远不要用撇号来表示复数,英国有“食杂店撇号”一说,食杂店的广告牌上会用banana’s来表示很多香蕉,Dreyer认为这种做法不可理喻),但有时当他用心仪的作家的小说片段举例时,又会深情款款地对一个逗号大加赞美,他甚至会把喜欢的小说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就为了更好地体会其结构之美。

但书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还是那些“自己人的笑话”和编辑与作家的“勾心斗角”,这些好玩的段子大多藏身在脚注里。比如文字编辑会通过在句末加上“by zombies”(被僵尸)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再比如《疯狂的乔治王》上映时片名之所以写作“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而不是“The Madness of George Ⅲ(《疯狂的乔治三世》)”是为了防止一些没文化的观众以为这个电影还有前两部……而作家和编辑既然可能惺惺相惜,也就难免话不投机:比如Dreyer透露有身份未知的作家在一条非常端庄的编辑意见旁边用红笔或者鲜血写道“滚去写你自己的书去”(WRITE YOUR OWN FUCKING BOOK),让我不禁想对每一个作者说一声:感激平日的温柔相待。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6)

《地下》

【日】村上春树/著 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6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1995年3月20日清晨,五名奥姆真理教信徒在三条线路的地铁车厢内捅破了装有液状沙林毒气的塑料袋,致使逾3800人(官方数据)受到毒害,其中死亡12人,更多人苦于后遗症,有人终身残疾。

1996年1月至同年年底,村上春树采访了62名东京沙林毒气事件的受害者,详细询问他们在哪里出生、爱好是什么、做什么工作、和怎样的家人共同生活等等,让受害者“每个人长相的细部更真切地浮现出来,而不想让其中活生生的人变成‘面目模糊的众多受害者的一个(one of them)’”。

如此不厌其烦的记叙普通人的琐碎日常的确是鲜见的视角,但有时难免有在跟邻居大哥“话家常”之感。村上春树当然不止于此,他在后记中写道,说“奥姆恶劣”是容易的,说“恶与正气不是一回事”,作为逻辑本身也是容易的,但“那已是沦为体制性质的沾满污垢的语言”。为了从“公共马车式共识”的咒语中解脱出来,他将视线从奥姆真理教移开,选择来自新方向的语言。

《地下》是一本提醒我们警惕宏大叙事(或者说简单逻辑)的作品,是村上春树“反体制”的思考。当然,读《地下》的另一大理由,是《1Q84》与其紧密的关联。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7)

《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

刘永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社祭是在土地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对五土、五谷及相关神明的祭祀;厉祭则是祭奠横死者魂魄的一种礼仪。里社坛和乡厉坛作为民间最基层的祭祀活动,虽然起源很早,但作者刘永华先生梳理文献后指出,从汉代以后,一千余年间,朝廷几乎没有主动在乡村推行这一制度。到了明初,情况有了根本变化,朱元璋明确下诏要求天下府州县和各里建立社坛和厉坛,并且将其与乡村治理的里甲制配合。“自洪武八年九年至十五年,全国大多数州县都相继修建了里社坛和乡厉坛。”(74页)“这种神道设教与户籍赋役制度相结合的做法,可以说体现了明代乡村统治策略的一个创新之处。”(95页)朱元璋同时要求“天下之淫祀,一切屏除”,因为“淫祀对朝廷最大的威胁,是这种祭祀有可能给朝廷视为错误的观念打开大门,从而危及朝廷涉及的礼制秩序乃至政治秩序”。(49页)虽然明中期以后,里社坛和乡厉坛都有衰败的迹象,但朱元璋这一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将管住意识形态的理想贯彻到了最基层。

网上的帝王饭圈中,“朱元璋粉”不知是否注意到,明太祖的成就不仅仅是开局一个碗,一路做到王,不少后来者的统治术,不过是“重八哥哥”玩剩的。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8)

《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

高瑞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按照作者高瑞泉先生的说法:本书是“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研究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围绕着‘动力’和‘秩序’双重焦点展开的观念史”。(108页)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文化的动力性特征引起了中国人的高度关注,梁启超引唐才常的话说:“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也……无可惧也,无可骇也,乃天之日新地球之运,而生吾中国之动力也。”也许可以这么理解,中国的现代化的起步,或者在西学中寻找动力,或者在本土资源中发现遮蔽的动力。不同的思想流派,各自从自己认同的思想资源中发掘动力性因素。作者指出:“从哲学的角度说,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新儒家代表了三种典型的进路。它们都欲给中国文化提供某种动力精神,同时互相之间也有许多互涵互渗的内容。”(39页)

从分析动力因切入,书中的洞见处处皆是,严复虽然接受进步史观,但在哲学上没有一般进步史观之目的论,在社会学上也免于建构乌托邦。而讲大同理想的康有为,因为以实质性平等为理想,原则上拒绝将竞争引入未来社会。可是,在他的理想社会中,取消了竞争,社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也就枯竭了。以动力的追寻与秩序的焦虑之互渗为视角,与以往激进与保守、救亡与启蒙、改良与革命等划分模式相比,更多呈现了哲学的进路。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9)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法】阿莱特·法尔热/著 陈旻乐/译,文汇出版社,2018年3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语:

“新闻是一场战争,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新闻传播者们的策略简单粗暴:‘每个人都叫嚷着他披露的新闻是确凿无疑的,但最新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揭穿此前的新闻,早上还是英雄,到了晚上七点就彻底变成了狗熊;而到了第二天,当他醒来时,前一天晚上的新闻又让英雄恢复了名誉’。”阿莱特·法尔热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中这样引用了路易-塞巴斯蒂安·梅西耶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新闻传播”。

作者又说道:“整个18世纪,言论都折磨着当局。关于这一点,当言论是表达反对意见时,大家都能理解;然而,当它们看起来毫无意义,甚至是在歌功颂德时,当局依然备受折磨,这就很让人吃惊了。‘支持的话语’所带来的困扰并不亚于‘反对的话语’:这是严重损害君主制最深层的思想之一,按照这一思想,庸俗且易冲动的民众根本就无权妄议时事。”

阿莱特·法尔热从事社会史、心态史研究,关注18世纪法国民众身份、两性关系与历史书写等问题,她为这本书而搜集的包含公众舆论的各种资料有:编年史、报刊、回忆录、警方笔录、大量的手写新闻 ,还有巴士底狱的档案。

“认真浏览满是他人言语的资料,也许会读到或者猜到某些以前我们不太关注的微妙话语或某种日常知识,因为我们以为它们并未成型,甚至从诞生就是残缺的。”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10)

《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

【印度】苏尼尔·阿姆瑞斯/著 尧嘉宁/译 朱明/校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推荐语:

初见书讯就很感兴趣的一本书,但读起来并不快。近年国内出版界对世界史译著的投入热情颇高,甚至以往国内读者并不熟悉的一些主题,比如中东欧、北欧等,也有不少作品出版。相较之下,对于与我们距离更近、历史交往更频繁、现实纠葛更复杂的东南亚、南亚,我们得以去了解、认识它的作品还远远不够。《横渡孟加拉湾》是一部区域史研究著作,而这部区域史是“流动”的,作者关注生态的变迁、移民的流动、贸易的往来,还有时代变迁中这一地区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视野宏大。对这一地区历史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大概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印象、一些线索,而要更进一步、更清楚地看清这一幅历史画卷,还需要更多基础知识和历史细节的补入。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11)

《列那狐的故事》

【美】James Simpson/译,Liveright出版社,2015年3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语:

自小就爱读《列那狐的故事》,记得最早是在堂兄家里读到的连环画,在中国童话故事、民间传说里一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狐狸,一变而为主角,使尽各类阴谋诡计,上骗狮子,下欺兔子,大获全胜,如今想来,这种情节安排和角色设定,是颇有些“反类型”的意味的。

《列那狐的故事》流传最广、声名最著的英译本(Reynard the Fox)出自十五世纪的作家、出版家William Caxton之手。2015年出版的这个英译本,译者James Simpson是哈佛大学英语文学系教授、欧洲中世纪文学专家,为本书作序的Stephen Greenblatt教授对译文的精彩、生动盛赞不已,而我更关注的,则是Simpson教授在导读中做出的有趣对比——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与《列那狐的故事》!他说,如果马基雅维利是在教导君主如何胜过自己的臣下与敌手的话,那么列那狐就相当于在说聪明的臣下如何胜过自己的君主与敌手。真想不到,原来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会被拔到如此高度。不过,这些其实都不必理会,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吸引力来自装帧设计和插画:一见之下,顿觉爱不释手。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忍不住又下单了一本——不读,收藏!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12)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

许子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这本书读得特别慢,并且不是从头到尾读的,而是跳跃着,先去读张爱玲的某部作品,再去读书中解析的章节。所以,因为这本书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炉香》、《留情》、《茉莉香片》、《封锁》、《殷宝滟送花楼会》。《小团圆》最难读,许子东老师给出的评价也很高,大概意思是这部作品代表了张爱玲晚年的水平。不过《小团圆》也是最好看的,尤其是后半部,张爱玲还是最擅长讲自己的故事。许老师给出的解读都很到位,但限于篇幅,总觉得意犹未尽。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13)

张爱玲的小说挺适合什么也不想干的时候一直读下去。不过读多了,也会被男女之间的纠缠较量耗尽心力,得缓缓才行。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14)

《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和回力球赛》

张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2020年8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语:

在中文语境中很少思考“运动”和“体育”的差别,但如果追溯它们在西欧的起源,则能够体会到sport和physical exercise的不同脉络。正如这本书在导论中介绍的,前者源自以英国为主的市民社会,以游戏、竞赛、休闲为核心,而后者源自19世纪德意志的国家建构,以国家为主导、规训为取向,目的在培养强健的国民。

关于体育的研究很多,它和民族主义、国族教育的紧密结合让我们在近代以来的生活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存在感——比如最近的热门消息是,讲述女排故事的电影《夺冠》要提档了。而“运动”则乏人问津,学者汤志杰认为华人社会缺乏市民社会的传统,以致“运动”概念传入后欠缺合适的土壤,无法全面发展(本书第9页)。

《异国事物的转译》从“运动”入手,观察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社会(上海),研究西式运动进入中国以后如何扩散、传播。这本书的洞见,除了对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种运动做出精彩的“文化转译”解读之外,还有对“运动”与“殖民”关系的分析:运动与铁路火车、公共卫生一样是文化输出,但它还涉及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当被殖民者照着殖民母国的规则比赛时,就代表他对其价值观的某种认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重塑,“影响之深远不逊于政治制度的改变”。

另一方面的阅读乐趣来自不期而遇的亲切地名,江湾跑马场、叶家花园、东体育会路,这些与大学时光紧密相联的地方在书中以完全不同的往昔面貌呈现,读起来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南瓜汤绘本好书推荐(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15)

《优绩的暴政:共同善怎么了?》

【美】迈克尔·桑德尔/著,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20年9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推荐语:

美国学者揭批“优绩主义”的著述一本接着一本:去年有耶鲁马教授(Daniel Markovits)《优绩制的陷阱》(The Meritocracy Trap),今年有哈佛桑教授《优绩的暴政》。根据亚马逊网站预告,桑德尔新书会在9月15日正式发售。而早前,他已在TED录制视频,在《卫报》接受采访,更于9月2日一天之内,在《纽约时报》和《大西洋月刊》各发表了一篇书摘,交待新作宏旨。

桑德尔言之凿凿,优绩制定义了当代美国自由主义,其核心观念有二:其一,在全球化的技术时代,高等教育成了向上流动以及获得物质成功和社会尊重的关键;其二,既然每个人发迹机会均等,居高位者获得由他们天赋才能带来的奖赏,便是天经地义的。在桑德尔看来,这样的观念会败坏民主生活:它贬低了那些没有文凭的人们的贡献,鼓励了对教育程度较低的社会成员的歧视(尤其当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不再得宠),剥夺了劳动人民在政府中任职的机会——最终,引起了他们政治上的反弹。

显然,上述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如何理解工作的意义:到底什么算是对共同善的贡献?桑德尔区分了两种共同善的概念,一种是消费主义的,即认为共同善是所有人偏好的总和,是消费者福利的最大化,还有一种是从公民美德出发的(civic),它要求人们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偏好,深思熟虑如何创造一个正义的、好的社会。就后一种共同善的概念而言,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者。于是,桑德尔提出,要用贡献正义(contributive justice,生产他人之所需而获得社会承认)来升华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更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或者说,在分配正义的机制中,体现贡献正义的原理,以恢复工作的尊严。

桑德尔说,他这本书从属于英国基督教社会主义者R. H. 托尼的传统:既不笃信机会平等,也不倒向压迫性的结果平等,而是追求民主的、宽泛的条件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姑且不论桑德尔在学术上是否过气,这本回应特朗普上台之作,至少有助于我们理解今日美国内政,而他揭示的“成功者”的运气成分,应该是普世的吧。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施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