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日,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求是》杂志刊文指出,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十四五”是2021-2025年,已经过了一年半,很快就可以见分晓,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口经历大转折负增长该如何应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口经历大转折负增长该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人口经历大转折负增长该如何应对

2022年8月1日,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求是》杂志刊文指出,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十四五”是2021-2025年,已经过了一年半,很快就可以见分晓。

对于终将到来的这一天,相信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意外。毕竟,2000年五普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22,2010年六普为1.18,有全面二孩政策加持的2020年七普也仅为1.3。这个最大的基本面决定了人口负增长一定会到来,而且会很快到来。根据官方数据,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长仅48万,超过一半省份常住人口负增长。我们正在跨过这一门槛。

为此,我们需要做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是心理与观念上的准备。人口是长期变量,对现实世界施加作用有较长的时滞,但一旦显示作用,将是长期性的。所以不要奢望有任何短期、立竿见影的政策工具,让问题立马烟消云散。所以,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意味着我们将在相当时段内与这一态势共生。

或有人说,人口规模减少不是好事吗?人均占有资源、人均占有财富不就增加了吗?大家也就无需那么卷,工作也就好找了。这是常见的误解。

在一个经济体中,物质性的资源或财富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资源或财富是在人与人编织的互动、信用网络中的一种“结构涌现”。在不破坏任何物理形态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让大比例的财富凭空蒸发。

举个例子,成长性好的头部企业,市盈率特别高,股价中绝大部分是看好未来前景的溢价,一旦预期改变,股价会腰斩甚至脚踝斩。一个经济体中,如果创造财富的工作者及未来能够创造财富的孩子急剧减少,资源或财富作为“结构涌现”就会大比例消散掉,自然而然会导致需求下降因而工作机会急剧消失。所以人口规模减少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那大事鼓励生育不就得了?当然应该想办法提振生育率。不过,得明白两点。

第一,生育不是水龙头,一打开水就涌出来,一关上水就停了。正如上文所述,人口是长期变量,生育意愿下去了,不是打个鸡血就可以满血复活的。必须持有长期主义心态,方能久久为功。

第二,目前,全世界对低生育率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有些办法有用,但见效慢,如重建婚姻家庭、重振生育文化,以提升生育的精神收益。有些办法看起来有用,但实际效果有待观察,如对生育进行补贴,毕竟提振生育的目的是为了再生产出未来的财富生产者,高补贴可能会激励以福利为生者大生特生,或再产生出来更多的未来福利消费者。就如何提振生育率,应该有充分的公共讨论,以最大程度凝聚共识。

至此,有一个问题回避不了,那就是:与人口负增长长期共生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人工与人工占比高的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会越来越贵;人力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会越来越贵。当然这个趋势也蕴含着“生小孩的回报会越来越大”,长远或有助于对人口负增长产生一个抑制性的作用或曰负反馈,或有助于提升生育率。

对这一效应存在的强度,应该持续观察与研判,并考虑如何排除障碍、创造条件,让这一负反馈的效能发挥至最大,有力提升生育率,从而缩短我们走出人口负增长的时间。

其次,意味着一线或头部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分化会越来越厉害。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人口净流入对房市的提升作用。反过来,一个城市或其某个区位的房产价格水平,可以视为当地总人力资产价值的映射。你持有的某个城市某个区位的房产,则可以视为持有当地总人力资产的一定比例的股权。在人口负增长的前提下,一线或头部城市吸引人才的优势就会诱导出一个持续的正反馈。因为人才来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过来,由此不断反馈与加强,这也会达致工作机会与商业机会向这类城市聚集。

最后,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哲学家会问。保安会问。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你也应该自问。

陈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