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建筑的韵味美文(走进用质朴文字搭建的感人境界)(1)

陕西网(尹艳妮) 一次去潼关县采访,偶尔获得一本散文集《风起关河》,该散文集荣获渭南市第二届杜鹏程文学散文奖。我浏览了目录,在采访的空隙时间最先阅读了《祭父》一文,那从心底流出的文字让我泪流满面,数度哽咽,同行的同事为我的举止感到莫名其妙。当时听说该散文集作者陈永笛先生担任潼关县一乡镇领导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写作,我随即想到一句话,“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一个人能够孝于父母,挚爱家乡,为官才能体恤民苦。官员为文更具悲悯情怀和体恤心态,更能体察民意推动工作。

春节期间,我读完这本散文集,在深深的感动之余,觉得陈永笛先生的散文就是他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最为真实的记录,他出于精神寄托和倾吐胸中块垒的写作方式,质朴而厚重,发乎心而形于言,一篇篇真性情散文,是一种岁月的深沉,是一种悠远的境界。

感受古建筑的韵味美文(走进用质朴文字搭建的感人境界)(2)

尽管我与陈永笛先生仅有短短的一面之交,但我读完这本散文集,对他的认识好像就是老朋友,眼前仿佛出现这么一幅幅图景:在潼关黄土塬上一个叫东马的普通村庄,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的童年永笛,小小的心里就放飞着长大后上大学的美好梦想。当背着馒头和咸菜去下堡障初中读书时,少年永笛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创办《绿野》文学小报,校园操场杨树上刻下“成功否”的壮志豪情。那年高考之后,在项王营经历了等待分数最难熬的一段日子,青年永笛背着行囊跨入北京林业大学的校门,大学辩论赛中,辩才永笛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摘得全校最佳辩手桂冠。大学毕业在机关上班后,好干部永笛怀着一颗悲悯之心接待过上访群众常老太、李翠梅们,理解他们内心的苦处,常常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工作之余的闲暇,他把别人打麻将的时间用到了写作上,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倾吐亲情、友情、乡情和家国情怀,并传递出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深邃感悟,充盈浓烈的文学感染力,一次又一次撞击我的心扉,让我深深感动,泪眼模糊。

读完这本散文集,犹如一次心灵洗礼,我平复感动的心情掩卷沉静思考,作为读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他把潼关写得气势磅礴。《梦里潼关》将丰富的史料信手拈来,以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式,展示了潼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名城,名关》字里行间则蕴涵着对潼关古城拆毁的苍凉无奈的惋惜之情。《伯起之风》表达了作者对杨震严格自律的君子之风的无限敬仰和推崇。

他把亲情写得感人至深。《影像父亲》、《祭父》、《父亲与果园》、《庚寅年清明忆父》这些亲情散文,都是一腔深情,如泣如诉,细节生动,九曲回肠,感人肺腑。特别是《弟弟走了》泣血而书,撼人灵魂。我深深感到,泣血而书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内心深处的痛楚,也是我们集体生命中的痛楚。

他把人生感悟写得通透。《时光中的他们》、《酸奶》、《张小头》、《甲叔》、《常老太》、《李翠梅》、《老单》刻画了一个个底层人物形象,通过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心态的深入体察,从通透的人生感悟中,体现出一种社会良知和悲悯情怀。《项王营》中一小段,他笔下的竹林、清泉、绿苔、浣女构成了一幅美好画面,这是作者心中纯净高洁的情愫,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从内心庆幸自己能够与陈永笛先生的文字邂逅,有文字的力量相伴,愿美好的事物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