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到底能不能防老(养儿真的能防老吗)(1)

都说养儿防老,这句话在我老舅这儿可真有点悲催。含辛茹苦养大了两个儿子的老舅硬生生地把自己和老伴活成了空巢老人。

老舅跟舅妈都是厂子里的一线工人,退休将近20年了。年轻时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累没受过?三班倒的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但他俩却从来没有抱怨过,总说,能从整日刨土坷垃的农民进到厂子里工作就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福分,有些人想要还没有哩。

除了端上铁饭碗能让他们自豪,剩下的恐怕就是他们那两个争气的儿子了。

老两口一辈子节衣缩食将两个儿子供入了大学。老舅和舅妈其实都没有多少文化,那时老一辈家里穷哪上得起学啊,也就读了个高小,识得几个字。但老人家却没敢耽误孩子,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两个孩子读书。

这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先后都考上了大学。大儿子在省外读书,毕业后没有回来,留在了读大学的那个城市。时隔了三年,小儿子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那年开学前,老舅执意要送小儿子到大学报到。只因当年没有送大儿子有些遗憾,说什么也不想把这种遗憾再延续到小儿子身上。

父子俩又是坐汽车,又是转火车,到了省城。第一次到省城,老舅没有机会去看大城市的繁华,把小儿子送到学校整理好床铺后,在校园的操场上坐了一夜,还好八月底九月初的夜晚还带着几分燥热。其实校园里有招待所,25元一晚,但老舅舍不得。第二天,老舅在儿子的宿舍楼下等着。儿子见到老舅时,看到的是老舅的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

儿子心酸,要带老舅去学生食堂吃饭,但老舅不肯去,说包里还有吃的。其实就是火车上没吃完的饼,那是舅妈烙的让带在路上吃。老舅从衣服的内兜里摸出个布袋,那也是舅妈缝的,从中抽出一张50元放进布袋,剩下的几百元一股脑全塞进了儿子的手里,叮嘱儿子去办个银行卡存起来,到时打电话把卡号告诉他,以后好给他寄生活费。

在儿子的目光中,老舅走了,他不敢耽误、也不能耽误,他得坐火车赶紧回去,他还得挣钱哪,两个儿子的生活费在等着他呢。50岁的老舅可没觉得自己老了,想想两个有出息的儿子,想想周围邻居羡慕的眼神,想想厂子里同事夸赞的话语,老舅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干劲。

大儿子孝顺,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在兼职做家教了,有时也接点同学介绍的私活,给人写个策划做个文案什么的。靠着自己的能力赚的钱基本上也养活了自己,从大三开始也就没让老舅寄生活费了。后来毕业时跟老舅说不回来了,想在大城市发展。老舅眼眶红了,悄悄拭去眼角的泪,但嘴里却说,“好,好,大城市机会多,留在那也好。”

小儿子读书刻苦,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省外的研究生,征求老两口的意见。老舅咬咬牙,读,继续读,既然考上了就读下去,大不了自己再辛苦几年,退休之前也把儿子供出来了。大儿子已工作了三年,有一点积蓄,有时也会给弟弟寄钱。

老两口省吃俭用,舅妈已经退休了,拿着为数不多的退休金,在院角养了一头猪,还养了十多只鸡。老舅在距离厂子十多里的郊外包了一块地,专门用来种苜蓿、甜菜。每到上夜班那天就骑个自行车去侍弄那块地,等到苜蓿长高、甜菜成熟后,隔三差五就去割苜蓿、拔甜菜,用自行车驮回来后,舅妈坐在小院里把苜蓿放在菜板上切得细细的,再拌上包谷面,专用来喂鸡。

甜菜是一种有点类似萝卜的块状茎,是糖料作物,据说是制作砂糖的原料。我们那里老百姓种了是用来喂猪,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猪饲料。舅妈也是把甜菜茎切成小块状,再拌上包谷面,大锅里煮,煮软之后放温热就可以喂猪了。甜菜叶切细还可以用来喂鸡。

到了年底,把猪杀了,又是灌香肠、又是熏腊肉,排骨、猪蹄放在室外冻上。那时家里还没有冰箱,室内有暖气温度高,不能储存,而室外到了冬天在零下十七、八度,是天然的冰箱。十几只鸡也宰了,清洗干净,也是放在室外冻上。老两口舍不得吃,专等着两个儿子过年回来再吃。

几年后,小儿子研究生毕业了,回到省城考上了事业单位的公务员,留在了省城。一个个读了大学,一个个却都不回来了,老舅和舅妈思想开明,不回来就不回来吧,家乡是个小镇,对他们来说没有发展前途,回来能干个啥?

又过了几年,两个儿子相继成了家。小儿子让老两口把老房子卖了,去省城跟他们一起生活。老舅仿似苦尽甘来,终于可以和儿子一起生活了。舅妈照顾儿媳妇生了孩子,五口人住在100平的房子里似乎拥挤了些,考虑到工作单位的距离,还有将来孩子的读书问题,小儿子又在城南贷款了一套学区房。一家三口搬去了学区房。

隔三差五老两口会坐公交车去城南看看孙子,当然次次不会空着手去,炖了排骨或是包了饺子带着去。孙子一天天长大,亲家老两口住在那里帮忙照顾着,老舅就想着要去省外看看大儿子。几年了可从来没去看过大儿子呢,舅妈时常会拿着大儿子寄回来的照片,看着可爱乖巧的孙女流泪,嘴里总是喃喃着,奶奶心疼哩,奶奶一天也没抱过你呢。

老舅在大儿子那里住了将近一年,尽享天伦,很是满足,唯一遗憾的就是气候不习惯,冬天晚上太冷,没有暖气,烤电暖气取暖,睡觉还得用电热毯。白天还好,十多度,阳光灿烂,天天带着小孙女晒太阳。

人啊,就是这样,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时间长了,老舅和舅妈不免又想小儿子和小孙子了。大儿子无奈留不住,只好把老两口送上了飞机。

渐渐地,小孙子上学了。小儿子两口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重担自然而然又落在了老舅身上。没有跟儿子住在一起,还是住在之前的房子,每天坐40分钟的公交车,先是在儿子家把饭做好,然后再穿过一条马路去接孙子,看着孙子吃了饭,儿子或儿媳回家之后,老两口又坐着公交车穿过半个城回家。

寒来暑往一去就是几年。孙子大了,自己可以放学回家了,老两口不用再接了,可是老舅闲不住,时常包些包子、花卷、饺子之类的送过去。儿子的职位越升越高,工作也越来越忙了,经常加班,儿媳也经常出差,每次去,能碰面的机会十个手指都可以数得过来。

平时见不着还情有可原,毕竟忙嘛,可是周末儿子也很少回来看看老舅。要么还是加班,要么带着孩子出去玩了。老舅有时心里很难过,开个车就半个小时的车程,回来一趟就这么难么?

逢年过节,老舅和舅妈忙活了大半天,准备了一大桌子的菜,儿子会带着老婆孩子回来吃顿饭,然后不会超过两个小时,拍拍屁股又走人了。

今年十一,老两口又买了很多菜,炖了鸡、烹了鱼,眼巴巴地等着小儿子一家回来,可小儿子一个电话“不过来了”,7天假一天也没有露面。老舅和舅妈孤独地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大包小包地回来看父母,心酸哪。中秋节没有回来、十一也不回来,要知道他们已经有大半年没有见到过小儿子了。

老两口今年七十多了,腿脚不灵活跑不动了,只是偶尔还是会坐公交车去小儿子家看看,可是每次去家里都是空空的,孙子学校实行双减之后放学更晚了,想看一眼更不容易了。

做父母的就是这样,永远牵挂着儿女,即使儿女已是人到中年,却仍然是父母的孩子。疫情以来,大儿子已经两年多没有回来了,老舅和舅妈心里挂念啊,却也只能打个电话听听声音。

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交通越来越便捷,可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现在有一个词语叫“空巢老人”,意思是老人就像在巢中等待子女回来的“鸟儿”,子女回来的时候,这个巢就满的,子女离开的时候,这个巢就空了。

老舅和舅妈现如今就是这样两个空巢老人。他们为两个儿子奉献了一辈子,他们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身体健健康康的,不给儿子添麻烦,他们最大的目的就是竭尽全力把自己拥有的全部都给予儿子。

看着日渐衰老的老舅和舅妈,不免唏嘘: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可是反过来,孩子反馈给父母的又有多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