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华安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措施

张清良

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利用生物间的共生互补,达到自然界物质良性循环,促进不同养殖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最终起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生态养殖是池塘养殖发展的趋势,这里就相关技术措施作如下概述,供参考、探讨:

一、池塘条件

1.水源丰富,水质清新,周边无工农业污染。

2.每口池塘5~8亩为宜,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

3.池深2m,池岸坚固,池底平坦,保水性好,不渗漏。

4.池底可埋设进、排水管道,进水源与排水分开。亩产量预期在1000~1500kg左右的,亩可配置1.0kW 增 氧 机 ,亩 产 量 预 期 在1000kg以下的,亩配置0.3~0.6kW增氧机。高产池可增配发电备用电源。

二、生态混养

养殖过程中,根 据 池 塘 的 上 、中、下水层及底泥情况,分别投放不同鱼、虾、贝品种,以达到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同时充分考虑各品种之间的生态依存关系,起到共生、相互促进及碳汇的作用,不但提高产量,还能减少病害,少用或不用药物,提高产品品质。

1.鱼鱼混养:①成鱼养殖池塘以1个品种为主养品种,占到总量的50%~70%左右;另搭配放养混养2~3个品种,占总量的20%~30%。典型放养模式如:以鲤鱼为主,搭配放养鲢鱼、鳙鱼等,放养的鱼种比例为,鲤鱼放养占70%,鲢鱼 占 15%~20%,鳙 、鲫 占 10%~15%。以草鱼为主,混养鲢鱼、鳙鱼等,放养的鱼种比例为,草鱼占50%,鲢鱼为 30%,鳙鱼为 12%~15%,鲫鱼为 5%~8%。 ②搭配的品种中,应有改善底质的鲫鱼和控制水质的鲢鱼。③池塘水源、水质条件好,养殖密度可大些,反之则可小些。④集群快、抢食能力强的鱼,养殖密度可大些;集群慢、抢食能力弱的鱼,养殖密度可小些。⑤耐氧能力强的鱼类,养殖密度可大些;耐氧能力差的鱼类,养殖密度可小些。

2.鱼虾混养:以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类为主养殖品种的,亩放养吃食性鱼类1000尾左右,滤食性鱼类200尾左右。水温达到18℃以上时,放养南美白对虾1.5万尾左右。以养虾为主的池塘,亩放养南美白对虾8万尾左右,适当混养少量的胡子鲶 、小龙虾等。

3.鱼虾贝混养:以杂食性和吃食性鱼类为主养殖品种或以虾类养殖为主的池塘,可视池塘底泥厚度及池塘水质情况,适当投放螺、蛤等品种。

池塘养殖模式特点分析(福建省华安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措施)(1)

三、日常管理

1.日常投饵方法

选择颗粒饲料为主,投饲既要做到四定,即“定质、定位、定时、定量”,也要根据天气、水质、鱼的活动等情况灵活掌握。如对于吃食性鱼类,可根椐池塘水温变化适当调整投饵量。夏秋季节每次投料以七、八成饱为宜,喂得太饱,容易引发肠炎,进而诱发其它的疾病;每次投喂方法讲究“慢、快、慢”及“中间多、两头少”,确保鱼类都能均匀摄食、减少饵料浪费和防止残饵造成水质污染。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的,每天可投饵4次,以七、八成饱为宜,18℃以下及 32℃以上减少或不投饵,连绵阴雨、低压天气控制投饵量。

2.池塘水质调节

(1)注水时间选择 在夜间或天气闷热气压低时应加注新水。日常以午夜至凌晨注水为宜,因为一天中后半夜池水溶氧量最低。注意夏天傍晚过后不宜加注新水。因加水后池塘上、下层水温温差产生急剧对流,下层水中还原性物质加快消耗水中溶氧,使上层水溶氧量降低,结果使整个池塘的溶氧量迅速下降,造成鱼类浮头。但是遇夏季傍晚下雷雨,池塘表层水温迅速降低,上下层水也产生对流,鱼类易因水中溶氧降低而缺氧,此时则应及时加注新水。

(2)定期换水注水 春季时池塘水位较低,鱼种放养后,每隔15~2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约为池水的 20% 左右,之后逐次加高到5月份满塘水位。池塘水温在 20~31℃之间时,是鱼类生长最快的阶段,也是水质调节最重要的阶段,此阶段保持池塘高水位(满塘水位),可每隔15天左右加注水一次,每次换注水量为池水的15%~20%。

(3)以南美白对虾(淡养)为主养品种的,因需保持池水盐度,池塘很少换水,可通过定期药物改善水质,保持适宜的水体溶氧量。

(4)在养殖前期,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40cm,养殖中后期,存塘鱼类密度大,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 30~50cm,透明度小于20cm时应换水、加水或施放沸石粉或生石灰,若透明度过大时,适当追施氨肥和磷肥。

(5)南美白对虾适宜的pH值为7.8~8.5。养殖过程中特别注意调控pH值,不宜过高,以免增加氨氮的毒性,抑制虾的生长。

3.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

使用增氧机除了通过搅水、暴气直接增加水体溶氧外,还可造成养殖池水对流,散发有害气体、防止水质恶化,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和生长,从而改善了水质。

①根椐养殖池溶氧变化规律和溶氧量选择增氧机开机时机。一般选择凌晨、连绵阴雨鱼类缺氧和“浮头”时开增氧机;②合理选择开机时段。晴天选择中午开机,将高溶氧的表层水送至下层,以增加下层水溶氧量。阴天的中午和晴天的傍晚不开机,以免降低浮游植物的产氧,引起鱼类“浮头”。

4.病害防治

(1)池塘消毒 为消灭池中残留的敌害生物及致病生菌,在清淤整池后,放苗前20天左右,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等进行药物消毒。池塘清淤后每亩用100~120kg生石灰或15~20kg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进行消毒,5~7天后,在池塘的进水口设置60目的过滤网进水,培肥水质以培养基础天然饵料,为养殖品种的放养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2)日常水体消毒 养殖过程中应定期对水体泼洒消毒剂,可交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硫酸铜等药物对水体消毒。定期对食场消毒,做好拉网后的水体消毒和用后网具的曝晒或消毒。此外,如投喂青(草)饲料,也要做好投喂前的料饵清毒。死鱼应及时捞出掩埋,事后捞网应用消毒药物消毒处理。

(3)正确使用渔药 为提高用药效果,应根据鱼类发病情况,掌握好用药品种、用药方法与用药量及用药时间,不可随意、滥用渔药。药物施用的时间一般在傍晚前为宜。清晨、雨天和雷雨低气压天气,不宜泼药,此时泼药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鱼在浮头时或浮头刚结束时,也不宜泼药。应综合分析鱼病发生情况,判断鱼类发病的主要原因,如果是鱼体自身感染的,可依鱼病症状对症用药饵治疗,并结外泼渔药提高治疗效果。若是水质引起的,应调节改良水质,必要时使用水质解毒药物,以快速降解水中有毒物质。

5.重视巡塘

坚持每日早中晚巡塘,做好巡塘记录。注意观察鱼类吃食、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鱼类浮头与病害感染先兆。观测池塘水体水色、透明度、pH值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鱼病防治、水质调节、投饵量与施肥量调整。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