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毒士贾诩的功与过
先讲一个三国故事: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到陕西,并且派人到长安,请求汉献帝能赦免他们。然而王允却说,董卓嚣张跋扈,此四人助纣为虐,天下之人都能赦免,唯独这四人不行。当使者告诉李傕时,李傕感叹道,如今是不能被赦免了,我都各自逃命吧。
这时候贾诩说,你们如今弃军逃跑,就算一个小小的亭长都能抓住你们。与其如此不如在陕西招兵买马联合现有军队,杀入长安给董卓报仇。事情成了,就能把控朝廷而号令天下,要是失败了,再逃也不迟。李傕接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在西凉散步谣言说,王允会派兵杀光西凉的人。引发西凉人惊慌,于是有说,与其白白送死,不如跟一起反了,果然西凉人纷纷加入李傕反军。于是李傕聚集十余万士兵,分为四路,杀向长安。
贾诩献计的结果是:王允被杀、李、郭欲弑献帝、残虐长安百姓、击退马腾援军、计杀樊稠,甚至阴错阳差导致了曹操的崛起。
自此贾诩有了“毒士”的称号,时至今日,后世依然不乏贾诩的拥趸。易中天评价他说:“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鬼谷子说“耳贵聪,目贵明”,是为聪明。但即便如此贾诩的目的在哪里?陷害忠良?贪图富贵?从后来贾诩的表现来看,都不是。理由是贾诩后来谢绝了李傕的赏赐,最终辞官而去。那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有一个可能性,他还不成熟。
作为一个聪明人,他能识时务,能洞悉事态,甚至能扭转乾坤,但他却在东汉末年苟延残喘,是的,投靠董卓,张绣,他能做的是保命,不择手段的保命,就如李傕要给他高官厚禄时,他推却说,他只是救人而已,其实他所谓的救人或许只是为了救他自己,因为彼时他的身份是李傕的谋士,在错误的时候,帮助错误的人,成就了错误的事情,这实在称不上是大智慧。
却因此被称为“毒士”,以至于他的一生也不能与诸葛亮等人相提并论。
另一个人的出现
当他遇到曹操之后,一切又出现了转机。《三国志·贾诩传》,曹操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意思是曹操对贾诩说,让天下知道我曹操重信义的人,是你啊。这句话出自曹操之口的话,着实包含讽刺,两个都不讲信义的人,却希望让天下人知道自己是讲信义的。实际上,自从贾诩成为曹操的谋士之后,他明白了自己应该为什么而谋划。
曹操一直想立次子曹植为帝,于是向贾诩表达了想废除曹丕的想法,贾诩说,你忘了袁本初和刘景升的事情了吗?
当曹丕知道曹操想废他时,于是向贾诩求教,贾诩说,你应该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太子。
另一件事,是曹操打算攻打蜀国和吴国,问策于贾诩时,贾诩说两个小国,只是占着地利,且刘备是个君子,这时候攻打不是时候,应该修生养息,韬光养晦。
从这两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贾诩开始成熟了,一方面是明白为谁而谋,另一方面懂得了谋划的另一件武器——道德。
道德也是谋划的武器?是的,鬼谷子说“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不成熟的贾诩只懂得阴贼,就是耍手段,敝匿就是迷惑,贾诩之所以聪明正是因为其懂得使用手段和迷惑两个方法,所以不难理解贾诩为何为奸邪小人出谋划策。但当贾诩明白了懂得使用道德和诚信作为武器之后,才能称为智慧。否则纵然他帮助李傕取得暂时成功又如何,生灵涂炭,朝廷危亡,忠臣赴死,天下大乱。
为什么要说贾诩?
之所以说起贾诩,是因为发现有人太崇拜“谋略万能论”了,甚至于做了很多没有目的的事情,也就是说为了耍手段而耍手段,最终害人害己。关于借势营销的话题,近期很多人在讨论是否应该借势跟风。从谋略的角度上来讲,借势是正确的,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但最近出现天津的事情,有很多大小企业依然打着祈祷的名义在做借势营销。这个问题就是第三种可能性,比如小道消息冯大辉认为做借势营销不妥,而三表认为借势营销可以做。但第三种情形出现了?有些处于道德边缘的借势营销是否应该做?
我的答案是从谋略的角度上,借势不但可以做,而且越多越好,越巧妙越好。但在做之前请先思考,目的是什么?处于道德边缘的内容是否可以跟风,毕竟借势,手段并不能成就大事,懂得使用道德、诚信、平素这三件武器之后,结合手段,才是成功的基础啊。
从谋略角度讲,是继续隐匿待时还是借势顺势而为,需要权衡长远利益整体,也就是这样做短期内大家能否和谐,长远来看自己能否有更好的开端,更好的未来。综合起来考虑就是让自己喝多数人各得其所欲,这样反过来自己也会得到支持,计策智谋也能执行到位,从而自己利益和集体利益都得到保全,换个古代圣人的教导,也就是厚德。德的基础上做决断,综合考量利益得失,借势与否变成了厚德的阴阳捭阖手段,“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就能达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谋之于阴、成之于阳”,也算是凡谋有道
如您喜欢鬼谷子,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中华鬼谷子学院:guiguzi7619299】吧!每天更新最有价值的国学鬼谷子智慧文章。30000名鬼谷子爱好者智慧社群欢迎你的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