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券商中国出了一篇文章,说现在A股的外资,很多都是从内地跑到香港的量化基金,是“假外资”。由于港股可以加很高的杠杆,而且利率也低,所以内资都跑去港股加杆杆买陆港通标的。
关于“假外资”的传言以前就有过,真假不可知,但是我估计大概率是真的。目前沪股通 深股通每天的交易额在1000-2000亿左右,占A股总成交额的10%左右,而在茅台、招行、格力这些白马股中的成交量占比更高。
就拿招商银行来说,今天总成交额32亿,其中沪股通的成交额是15亿,相当于一半的交易量都是外资贡献的,这和外资一直以来给人的“价值投资”、“长线持股”的印象不太符合。如果是内地的量化基金在交易,那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这事不能细想,因为A股很多医药、消费白马的高估值,都依赖于外资的坚定看好和长期持有。如果外资是假的,是不是原有的估值体系也会崩塌?
……
行情方面,最近太恶心,一开盘就是煤炭、化工蹭蹭蹭涨,完全不给赛道股活路,连一直无比坚挺的光伏、锂电,最近也开始扛不住,更别提芯片、消费啥的了。
今天看到一个2021年A股涨幅前10(截至上周五)的个股排行。
第一名:联创股份 753%(PVDF)
第二名:湖北宜化 665%(磷化工)
第三名:江特电机 632%(锂)
第四名:合盛硅业 578%(硅)
第五名:西藏矿业 542%(锂)
第六名:石大胜华 541%(电解液溶剂)
第七名:st郝美 521%(ST)
第八名:远兴能源 490%(纯碱、煤炭)
第九名:永太科技 486%(VC、6F)第十名:天华超净 455%(锂)
10个里面,9个都是周期股。
关于周期股疯涨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大概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是全球大放水推升资产价格,看期货市场铁矿石、焦煤、沪铜那些品种的走势就知道了。
第二个是碳中和的大政策下,限产导致的供给收紧,根据供需关系,价格自然抬高。
第三个是很多周期品属于锂电、光伏产业链的原材料,所以下游景气度超预期,会带来上游需求的提高。虽然对于很多周期性企业来说,和锂电、光伏相关的产能只占总营收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因为公司本身估值很低,普遍20倍PE以下,而这一块业务弹性又很大,所以就有了估值修复的空间。再加上企业喜欢迎合市场,动不动来个几万吨扩产计划,股价立马提前反映。
第四个就是最近的市场真的太火了,连续39个交易日万亿成交。以往交易清淡的时候,大家都爱抱团医药、白马,但是今年医药行业政策压力大,消费股的业绩又实在太难看,所以资金很自然地就会去寻找其他机会。
这些逻辑要说多复杂吧,其实也没有,但是我自己一直以来都不重视周期股的机会。在我的认知里,周期股是没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宏观经济的规律决定了周期品的价格不可能一直上涨,对应企业的市值也不可能一直上涨。所以呢,对于周期股的投资,只能是博弈的思维去做,操作的难度比较大,而我一直以来就非常不擅长操作。
做周期股其实很简单,预期产品的价格要上涨,那么周期股的业绩肯定会爆发,然后就可以在低位买进,等真的价格上涨了,业绩兑现了,再卖出股票。这个逻辑看起来很顺畅,但是期间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的,比如发改委是不是要调控,比如环保限产力度会不会加大,比如股价会提前多久兑现逻辑,甚至会不会兑现逻辑,都是不好确定的。
如果是做医药、白酒、芯片、新能源啥的,那就要简单多了,因为你知道这几个都是成长性非常好的赛道,要么和人的生老病死相关,要么和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关,确定性都很强。哪怕是买在高位,最倒霉套个三年,多半也能解套。
不过呢,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天时、地利、人和,各个条件都有利于周期股去兑现逻辑,资金面也充裕,导致一涨起来就是疯涨。不过话说回来,周期股到底还是周期股,在市值的长期成长性上,必然不如成长股。
……
操作方面,今天继续捂股。
消息面上,经海南发改委认定,离岛免税品销售业务为鼓励类产业,根据政策规定,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
2020年中免三亚子公司和海免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7和6.6亿元。如果所得税返还,预计2021年中国中免增厚业绩分别为4和0.9亿,共计4.9亿元。预计从2021年开始预计海南地区利润增厚13%。
今天中国中免早盘一度大涨4%,就是因为这个消息,不过后面又被指数带下来了,没得办法。
其余就没啥,现在赛道股下跌才是常态,连理由都不需要。
……
“斯巴达”历史表现情况:
今日涨幅:-0.74%
历史涨幅(2020.10.29~今日收盘):10.24%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投资建议,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