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范仲淹,源于《岳阳楼记》,更源于忧乐情怀;走近范仲淹,沐浴长者之风,感染喜悲胸襟;走近范仲淹,思想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范仲淹在邓州干什么(邓州人文篇走近范仲淹)(1)

范仲淹二岁成孤,随母改嫁朱姓富户,所谓衣食无忧,可他为了励志,寄读醴泉寺,枕露披夕,就读讽诵。常以划粥割齑,以苦为乐。苦心志,饿体肤,锤炼自己,践行义利观。

范仲淹了解身世,深受震撼,愧恨交集,不甘寄人篱下,做出人生重要抉择。他轻装上阵,佩上琴剑,含泪辞母,离开长山,徒步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这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是大展宏图、修身求学之佳景。 范仲淹惜时如金,昼夜攻读,畅游六经。他常食稀粥,不是嗟来之食,即使好友馈赠,也常弃置若无。有勾践卧薪尝胆之刻苦自励,有颜回筐饭瓢水之苦中求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经秋历冬,间或舞剑自娱,夜夜和衣而眠。他人花前月下,莺歌燕舞,而范仲淹则泛舟书海,六经寻乐。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皇帝出巡,百官呼应,万民瞻仰,人人急于一睹龙颜,可范仲淹仍不为所动,埋头苦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及第中榜,成为进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目睹海堤坍圮,年久失修,洪涝肆虐,民不聊生。范仲淹决意治堰,力排万重阻力。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灾民返乡,回复生产,又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人们感念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

步京入官,广施恩泽。四方宾客求学问业,络绎而至。游学乞讨的孙复,前来拜谒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次年孙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问其缘由。孙复说出实情:“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孙复如此照做。

八千里路云和月,仕途之路太坎坷。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庆历新政”,因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失败。庆历六年(1046)正月,五十八岁的范仲淹正式到达邓州上任,由“处庙堂之高”的参知政事贬任“处江湖之远”的邓州知州,他并没有气馁和悲观。《邓州谢上表》中所言:“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

恰逢好友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图,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在《岳阳楼记》里,范仲淹不但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而且借景抒情,抒发情怀及规劝朋友,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要为国尽忠为民分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自己一人的得失喜悲为念,而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到邓州上任后,勤于政事,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整修百花洲,并且在百花洲上创办了“花洲书院”。“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洁白怜翘鹭,优游羡戏龟。阑干红屈曲,亭宇碧参差。倒影澄波底,横烟落照时。月明鱼竞跃,春静柳闲垂。万竹排爽仗,千荷卷翠旗。菊分潭上近,梅比汉南迟。岸雀依人喜,汀鸥不我疑。”范仲淹常和众多文人雅士诗酒唱和,舞文弄墨。“开樽揖明月,席上皆应刘。敏速迭唱和,醺酣争献酬。”“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做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范仲淹心系社稷,企望与民同乐。

走近范仲淹,荡涤心灵的尘垢;走近范仲淹,瞻仰伟人的风范;走近范仲淹,提升人生的价值。

(本文作者张朝阳系邓州市陶营乡人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