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新片《掮客》有资源了。
这是他继2019年《真相》之后,第二部在日本以外拍摄的电影。
作为是枝裕和韩语片首秀,请来宋康昊、裴斗娜、姜栋元、IU一筐韩国豪华明星阵容加盟,是枝也再次受到戛纳的青睐,
尚记得五月的韩国人好像赢麻了,宋康昊凭借《掮客》摘得戛纳影帝,隔壁朴赞郁《分手的决心》又是拿到最佳导演。
看到日韩影人代表亚洲在国际影展顺风顺水,不禁感慨我们要赶紧适应作为追赶者的身份。
时隔两月,看了《掮客》后的我要纠正:中国导演们可千万别追赶是枝裕和的步伐。
伪家庭的营造不如《小偷家族》,公路感不如《奇迹》,抚养关系不如《如父如子》,女性关怀不如《海街日记》,也没有《无人知晓》级别的儿童表演。
《掮客》,就像三好学生急急忙忙交出了及格作业。
1.为了点题 每个人都要cos掮客
20年传来是枝裕和筹备现实题材韩国电影《掮客》的消息时,我还专门去查了新片片名的读音:qián kè。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不仅能读成jiàn kè,还不晓得这个词啥意思,惭愧惭愧。
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
掮客为买主与卖主之间签订买卖(如房地产、货物或证券)契约(合同)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人;类似于或比喻为这类人的人。
中介也要换个高逼格的词代替,不愧是早稻田文学出身的是枝裕和。
“该片讲述一群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人,为了能将孩子匿名遗弃准备了“弃婴保护舱”,并由此发生联系的故事。”
想当百科全书的是枝裕和还顺便贴心地给观众科普了下在日韩很火的“弃婴保护舱”:babybox,一种为被遗弃的婴儿提供庇护场所的收容设备。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将婴儿放到舱内,然后按下警铃,随后匿名离开,5到10分钟后便会有人来检查婴儿。
这样的题材不由得想起导演2004年根据东京西巢鸭弃婴事件改编的电影《无人知晓》。
当年捧出戛纳最年轻影帝柳乐优弥,这次又让忠武路男演员宋康昊俘获戛纳评审的芳心,看来是枝裕和还是是枝裕和。
我冲着看进阶版《无人知晓》的心情满怀期待地打开了《掮客》。
也就是有多大的期望就有多大的失望,更多的是不解。
前不久还为孙海洋孙卓一家团圆新闻喜极而泣的我,不谈片中的掮客是否能盖棺定论地等同为人贩子,不谈帮弃婴找到合适的父母是否就能给孩子带来更美好的未来,也不谈导演是否存在美化人口买卖、拐卖儿童这样犯罪行为的争议。
是枝裕和的电影中从来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不必在道德制高点进行孰是孰非的评判。
我倒是困惑作为优等生的是枝裕和这次想写高分作文时,好像被灌输了生硬狭窄的应试教育,多次扣题以此提醒改卷老师他没有跑题。
十一年前的《奇迹》同样是命题作文,与庆祝新干线开通的主题却是契合得相当自然生动,豆瓣网友们打下了8.8的高分。
但《掮客》这篇反复点题的命题作文,平庸得只能给个6.8的及格分,成为是枝裕和目前创作生涯倒数第二低(倒数第一是2006的《花之武者》)的作品。
作为一篇围绕掮客主题的记叙文,笔下的每个人物恨不得贴个掮客的标记在脑门。
宋康昊身为掮客领导拼得很,不仅要和客人洽淡生意,还要当司机载着掮客手下们,同时还兼任最称职最贴心的弃婴保姆。
为什么会选择当冤种掮客呢?
穷,而且妻离子散?因为找不到工作被迫以掮客为生?因为亲生孩子对自己爱搭不理,所以主动请缨给弃婴们寻找更合适的家人陪伴?
落魄中年男人在快餐店和孩子吃饭试图挽回妻子的戏码,怎么又感觉自己在看《比海更深》?可阿部宽再走投无路,人家也是去当私家侦探而非人贩子,人家也就是偷老母亲的钱哪会偷别人家的孩子。
掮客领导因为自己的良心慰问,不愿接受黑帮出高价买孩子,不愿让孩子和亲生母亲分离,被勒索谈不拢后又莫名其妙地反杀黑帮.....
宋康昊本人八成都想不到靠这个角色还能拿个影帝,作为首位韩国戛纳影帝,奉献了近年来他在银幕上最不起眼的表演,却拿了他人生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奖项,戛纳评审的双眼是都被是枝裕和遮住了?
姜栋元,冲出去年夏天的丧尸包围后,在教会打杂工帮忙。
导演大概是觉得宋康昊长得不够圣母,需要带上姜栋元一起搞掮客搭档讲童话故事。
作为掮客二当家,同样有着心酸过往,可能掮客组织的入会条件就是够惨。
童年时母亲留下一张“一定会回来找他”的纸条却一去不复返。
也许怀着曾被遗弃的心情,打心里想让弃婴们更治愈的童年,能被更配得上称之为“父母”抚养成人,他也选择当一名掮客。
在他们的观念中,与其让孩子在孤儿院独自长大,不如在领养家庭幸福得多,而掮客不过是从中抽取些辛苦费罢了。
但他这次违反了作为掮客的职业素养,他想成为这名弃婴的父亲,和孩子母亲间种种暧昧的情愫也在悄然萌芽。
爱豆出身的IU妹妹首次参演电影便挑大梁演女主。
尽管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亲自把将尚在襁褓里的孩子放到了babybox,但隔天她就后悔了。她拼命地寻找孩子的身影,姜栋元只好直接带着IU去找宋康昊,掮客们向亲生母亲解释“我们是帮孩子找合适的父母”,要理解这是一种善意,邀请她一起加入队伍。
半信半疑的亲生母亲于是也成了一名掮客,正式开启了他们的公路之行。
孩子被说丑?还想分清付款?做母亲的怒了。
虽然IU有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母性,避免与孩子肢体接触和产生交流,不会主动去拥抱孩子也没有喂母乳给孩子喝,但她始终在注意着自己亲生骨肉的一举一动。
“谢谢你的诞生。”
她给孩子取名羽星,是希望孩子可以挥舞着翅膀自由地去捕捉天空中的星星。
不管以什么样的缘由来到这个世界,即使没有运气被亲生父母养育长大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敬与珍惜。
羽星当然也是被妈妈期待和爱着才来到这个世界。
但社会底层妓女怀上嫖客孩子,不忍心扼杀小生命,于是把孩子生出来后,再试图以抛弃孩子的方式来保护他,说得通吗?
一番周折后,掮客们找到一对体面又疼爱孩子的富人夫妇,99%接近“合适的父母”。
温柔的“新父亲”提出要求:为未来着想,希望以后不会再有孩子见到亲妈妈的事情了。
嗯?这个场面怎么和《我的姐姐》片尾如此相似?
这一句给亲生母亲整晕了,把掮客们也整蒙了,他们都忘了想搞钱的初心。
在这场公路之行中,还有两个女警盯着他们完成掮客任务。起初看官方海报时,这群人簇拥在车旁,我还以为在致敬《在路上》呢。
全片稍微还有点日系感的裴斗娜这次被是枝裕和找来当工具人。
裴姐演的女警明知道这群人要卖孩子,不强行终止他们的犯罪,卯足耐心一路跟随,时不时地表达出其对遗弃孩子行为深恶痛绝之感,也许她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往事。
孩子没人买?那裴姐就找人扮演假夫妻来买孩子,结果找来的娃娃鱼(《请回答1988》演员客串)演技太拙劣了,还被人贩子误以为是同行想二次转卖。
对了,片中还有个中年男人被害的命案,但是枝裕和不想学东野圭吾将破案过程娓娓道来,直接明确地让IU兼当命案凶手,这个被杀的男人是IU的嫖客也是孩子的亲生父亲,看到最后也没有清晰的杀人动机,但是没有一个警察来抓她,任由罪犯逍遥法外。
是枝裕和剧本杀还是玩少了。
裴姐一个女警官还要和罪犯谈交易,她以减刑的名义诱惑IU搞监听,让IU盯着掮客们随时捎口信,不知道的还以为背后能揪出多罄竹难书的犯罪团伙。
又来黑韩国钓鱼执法是吧。
当裴姐在天台上质问IU为何不选择堕胎:
“比起生下再丢掉,生之前就杀死罪更轻吗”
亲自把孩子丢在babybox跑路的IU再次怒了,怎么可以这样谈论我们羽星小宝贝的生命?
所以不让羽星背负着杀人犯孩子的名声所以选择遗弃他吗?
和警察的对峙不禁让人想起《小偷家族》里信代在审讯室受到的质疑,
想将信代面对调查时的那句话转送给她:把孩子生下就是母亲了吗?
尝试探讨女性生育话题的是枝裕和紧跟美国反堕胎案时事热点,但让两个女性争论流产和生而不养哪个更残忍,实在是太拧巴了。
请不要同情人贩子,也不要随意生孩子。
在导演访谈中,是枝裕和透露《掮客》原名为《婴儿,箱子和中间人》(Baby, Box, Broker )——三个以字母B开头的词,他觉得这个故事就是将这三个词串联起来。但当他写剧本的时候,他意识到影片发展出了这样的结构——最终却是刑警,也就是裴姐最想把婴儿卖掉。
最后这群人,竟然是警察最想卖掉孩子。警察也成了掮客?
每个角色都要cos下掮客才能完成命题作文?
裴姐忘了抓到犯人完成kpi,被这群人打动的她(也不知道怎么打动的)主动请愿给IU养孩子,然后IU就心满意足地自首了。
影片关于弃婴保护舱背后的领养体系也是蜻蜓点水地一笔带过,未免有不少缺憾。只提供了敏感的社会议题,却缺乏有力的社会批判。
就像阅卷老师无数次看到学生在回应考点,却只是隔靴搔痒。
本以为至少还能看个韩版《小偷家族》,最后不知道成了《掮客家族》还是《人贩家族》。
2.这碗廉价的鸡汤是福岛的水泡的吗?
过往我对是枝裕和的评价:动情而不煽情。
《步履不停》里父母追逐着逝去爱子“化身”的黄蝴蝶时、《奇迹》里天各一方的好兄弟重聚时、《如父如子》里父亲摸着孩子的头冰释前嫌时、《海街日记》里四姐妹在庭院里放烟花时、《比海更深》里奶奶在楼台平台笑着向儿孙挥手时......没有一个画面不打动我。
还记得《小偷家族》里信代替由里剪短发,带她洗去浮尘,为她买新裙子,在焚烧旧衣时紧紧依偎着,对她说:“妈妈说因为爱你才打你,那是骗人的。爱你的人会像这样,抱着你。”
由里为信代擦拭着眼眶流出的热泪,然后信代与由里相视一笑。
这一幕好暖,温情而克制。
是枝裕和的作品里其实不乏狗血题材(比如《如父如子》中孩子出生时被护士报错),面对可以制造各种强烈戏剧冲突之处,他都回避了,他没有故意煽情,只是让所有角色隐忍着、静默着,让观众与导演一起冷峻旁观,然后又自然而然地与之共情。
可《掮客》非但没有往日作品的细腻生动、深刻感人,多的是娇柔造作、平庸俗套。
中年离异的掮客大叔,杀人逃亡的援交女,从小被遗弃的孤儿男人,从福利院偷跑出来的少年,几个各有缺憾的人组成一个临时的“五口之家”,踏上贩卖婴儿的旅途。
又是边缘人互相取暖的故事,那么这个临时家庭有家的味道吗?
上到两个掮客,下到福利院少年海进,都在无微不至地照料着羽星。
当羽星发生异常时,掮客们会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带羽星去医院看病。
一直抱着足球的海进与在女儿面前卑躬屈膝的宋康昊仿佛也形成了一对隐形的父子关系。
他们会一起去拍大头贴,他们会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去游乐场嬉戏玩闹。
但这就是家庭了吗?
《小偷家族》里也有一起去商场试衣服,一同去海边游玩的类似桥段,但观众们会单单因为这些表面温馨的场景就将他们视作一家人吗?
都被社会遗弃就可以站在一起成为一家人吗?
《掮客》里临时家庭的组合始终有种别扭的疏离感。
对IU而言,宋康昊和姜栋元不过是才认识几天的陌生人,甚至还是要卖掉她孩子的人贩子,存在敌意与潜在的威胁,她是要看这群人贩子能使出什么花样才一路跟着他们。
对两名掮客而言,面对可能抖落他们犯罪信息的弃婴亲生母亲,不可能不时时警惕防备。
况且之后掮客们明确知晓IU被警察收买盯着他们的寻踪,如何做到家人间的相互信任?
短短的几天旅程里,这群人能有多深刻的依恋和羁绊呢?
《小偷家族》里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所以能和谐得像一家人,因为他们都被原先的家人抛弃了,经过了多年磨合与陪伴,才在这片屋檐下愈来愈亲密。
但《掮客》里这群亡命之徒顶多是彼此漫长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几天相处就成父慈子孝了,那新生入校军训每天朝夕相处不快点处成骨肉至亲都不像话了。
不谈人物背景经不经得起推敲,也不论人物弧光几乎丧失殆尽。
我看不到这个家庭深厚牢固的情感链接,我看不到他们如何从相互抵触到建立羁绊的过程,所谓的家庭都是是枝裕和的空想。
太生硬了,连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解释不了。
同样是照顾弃婴,同样是同病相怜,同样是萍水相逢,《掮客》却没有今敏的《东京教父》那份边缘人相依为命的真诚以及勇于批判残酷现实的魄力。
是枝裕和像是批发了一箱糖水,通通将它们倒进这碗廉价的鸡汤一锅煮熟。
人贩子慈眉善目,抛弃孩子的亲生母亲理直气壮,警察不用工作专门看人贩子温情脉脉,人贩子当厌了想当奶爸还想和孩子母亲求婚?
剧本里充满了各种违背生活逻辑的处理。
结局有多乌托邦呢?
故意杀人只需三年便可刑满释放,不论法庭判的是不是过失杀人。裴姐心甘情愿地给人养了三年娃后,打算还给出狱的亲生母亲,洗心革面的IU找到了份加油站的工作自力更生。
影片最后定格在要去和孩子重逢的IU在阳光中奔跑的画面。
我甚至怀疑是枝裕和想拿下龙标在大陆放映搞个这么理想化的结局。
这样的处理就像国产犯罪片为了过审,在片尾都得加个犯人伏法的字幕。
那这个结局皆大欢喜了吗?观众们看了后只会大失所望、怨声载道。
想当初《小偷家族》的结局还有些许遗憾,信代因弃尸罪被逮捕,小偷家族就此分崩离析,每个人都回到原来的轨道,继续生活,更多的留白让观众进行自我想象。
难道是枝裕和是出于日韩外交关系考虑,不能过分暴露他国社会问题,所以生硬地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
是枝裕和怎么开始浪漫化苦难了?什么时候开始他也喜欢给观众灌输工业糖精了?
《掮客》一部韩国现实题材电影,打着基于现实的名义,实则是粉饰现实的伪现实。
我第一次觉得我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看不到真实,看不到苦难的残酷无情,看不到边缘人在真真实实地活着,底层人只能消失在梦幻的童话故事里。
弃养、拐卖儿童这种沉重酷的社会议题真的不适合拍得如此温情,然后搪塞个美满结局。
最近北京电影学院的学者们提出了个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
面对现实的痛苦不回避,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温暖阳光、积极向上的。
搞多了TVB无线训练班的北电开始无关痛痒地提倡“用温暖记录这个时代的困顿”。
那是枝裕和报名一定能当头号选手发言,《掮客》真是温暖得我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
当然影片也有一些温馨动人的时刻。
洗车场那场戏,从福利院偷跑出来的少年贪玩偷偷打开窗户,让水喷进车内,姜栋元拱起身子护住IU和孩子的细节很暖。
“这场雨”不仅把车洗了,把人也洗了。
这一刻没有顾忌没有约束,车中的人和破旧的面包车一切接受洗涤,待泡沫褪去,湿漉漉的大家好像洗去了各自的污点,真正的开怀大笑。
在前往釜山寻找下一个买家的火车上,穿过隧道的车厢忽明忽暗。
宋康昊问IU:“把孩子放到那个箱子后,真的打算回来找他吗?”
她说“如果我们再早一点相遇,就不用丢下他了。”
宋康昊说:“现在还不晚。”
回头是岸不晚。
列车终将驶出隧道,黑夜也终将回到白昼。
他们是生活在阴影之下的负罪之人,但也有权利被阳光眷顾。
摩天轮姜栋元和IU的双人戏也确实张力十足。
一个曾被母亲遗弃,一个曾遗弃孩子,他们在互相治愈。
他在她流泪的双眸中仿佛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愧疚,她在他谅解的眼神中仿佛寻到了原谅。
他伸手捂住她的眼睛,模仿新闻报道中对当事人打马赛克遮住眼的方式保护她的隐私权,同时以家人的方式为她挡去外界流言蜚语的诘难。
在这些密闭空间里,好像也能感受到人物们尘封已久的心试图在向对方敞开。
但看多了也知道这些都是是枝裕和轻车熟路的创作套路,这些碎片化的温情拯救不了整部电影的平庸寡淡,拼凑的美好依然掩盖不了情感上的难以服众。
摩天轮上的那场戏,是枝裕和不让我们看IU的眼睛。其实导演挡住的不是IU的眼睛,而是我们观众的眼睛。挡住那双眼睛的,也不是姜栋元的手,而是导演的手。
以往的他面对社会症结,确实不会像前辈今村昌平那样对人性的恶作深度挖掘。
但他从来没有回避问题,他不会让剧作悬浮于现实之外,他不会让人物游离于生活之外。
这次他却失去了作为“社会派”创作者审视现实的冷峻目光。
背靠韩国最财大气粗的CJ娱乐公司,请来了《寄生虫》、《燃烧》的摄影班底,影片色调是挺暗的,但比起韩国本土影人们勇于抨击社会阴暗面的尖锐,是枝裕和的批判性是越来越趋于保守,他似乎丢失了他珍贵的思辨意识。
干脆给他颁天主教人道主义精神奖得了。
3.是枝裕和是走不出金棕榈阴霾了吗?
18年《小偷家族》获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是枝裕和的国际声誉是愈来愈旺,但他的创作视野却变窄了。
《掮客》是因为韩国演员和日本导演不兼容的问题吗?只是文化上的水土不服?
19年是枝裕和就去法国试过水,《真相》对是枝裕和就像《斯托克》对朴赞郁,没扑街但没惊喜。尽管有凯瑟琳·德纳芙 、朱丽叶·比诺什、伊桑·霍克倾情出演,但全片倒像是把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刷上了一层日式柔光滤镜,对母女关系的挖掘也是不尽人意。
难道树木希林女士走后,没有缪斯的是枝裕和就要开始走下神坛了吗?
或者是枝裕和被施了什么片名字数魔咒?往往只有四字片名电影才出彩?
还是是枝裕和太想摆脱所谓“小津安二郎传承人”的称呼了吗?
《掮客》是失手,还是他在舒适区转圈太久,这次撞到了栏杆。
谈到新世纪的家庭伦理片大家总不由自主地想到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到60岁了还在竭力讲述温情家庭故事。
从血脉相通的原生家庭(《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到有所残缺的重组家庭(《海街日记》、《如父如子》)再到是边缘人群的临时家庭(《小偷家族》、《掮客》),这些家长里短的故事里处处蕴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渗透着他对亲情、生死、人生的思考。
这些家庭遭遇着种种磨难,家庭成员间也会遇到摩擦、误会与矛盾,但他们依然相互理解、宽容与扶持,不像我国当代家庭伦理剧里只剩下痛苦撕逼、满地狼藉。
当然这也是因为是枝裕和导演本人内心的柔软,他永远对人性的光辉怀抱希望。
是枝裕和与李安前年在柏林电影节曾有个围绕“传承中”主题的访谈。
他们有不少相似之处。
都是好好先生,身上都散发着儒雅温和的气质,为人都是低调内敛甚至有些羞怯。
都以家庭电影出名,他们的作品中也都蕴含着对东方亲子关系的深入刻画。
作为亚洲导演,是枝裕和现在也有了跨越本土文化拍摄电影的经历,而《真相》在IMDb上仅获得5.7分的评价,《掮客》目前在IMDb上评分为7.4,他为何做不到李安那样成功打破东西方文化隔膜呢?
是枝裕和想走李安优等生的路子,但他不具备跨文化驾驭电影的能力,也缺乏李安勇于挑战自我的探索精神。
李安即使更愿意相信奇幻的漂流,但他的电影不会回避残酷的现实。
李安曾评价是枝裕和“他的电影很悲伤,但又善解人意”,而是枝这次善解人意过了头,但观众却没有那么善解人意,《掮客》在韩国观影人次突破百万后票房数据仿佛龟速爬行。
从真家庭到伪家庭,是枝裕和真的很爱玩过家家。
但这种事做多了就很拙劣,《掮客》就是导演继续重复自我结果水准都掉下去了。
再看到家庭 底层 犯罪的熟悉配方,我甚至怀疑《小偷家族》时的那份感动也是公式化运作流水线生产而来。
新裤子有一首歌《总有一天我会欺骗你》,有段歌词是这样的:
“你最喜爱的电影,其实他们都是在哄你。他们并不是为你演,只是希望你伤心。”
原来总有一天,是枝裕和也会欺骗我。
倒也不能说是枝裕和不思进取,他并没有拒绝创新。家庭是他的母题,他也在家庭的基础上尝试延伸变奏。
但事实是他讲不好充满密集戏剧性突转的故事,他并不擅长处理人物外部激烈的戏剧冲突,他的剧本不该有这么强烈的戏剧性。
除去《掮客》那些较显刻意的长镜头和慢下来的节奏,是枝裕和的作者特征还在哪?
希望《掮客》成为是枝裕和创作生涯最难看的一部作品然后就此打住。
还能看到更好的是枝裕和吗?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