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这一艺术的形成,是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一门民族绘画艺术。他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国画科。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
写意线描写意线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基础专业课,也是可独立运用的表现形式。写意线描,着重进行写意型人物画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最初训练,主要学习用笔课题,同时也研究用墨问题。
写意着色写意着色,是写意人物画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是在写意线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笔墨方法的训练,但重点应放在用色(包括颜料的性能、用色的技巧与艺术,色墨混用与对比、协调等)课题上。
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
大写意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提示:下文摘录自《写意人物画法》,孙建东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节选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大体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道释画、历史故事画等。学习者可以分类从一些代表人物的画法上取得突破,从而举一反三。
在写意人物画中,造型和笔墨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学习者必须下功夫研究人体的解剖结构,打好基础,进而表现人物的气质、神韵,达以形神兼备。笔墨功夫则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可从写意花鸟和山水中汲取一些有用的技法,最终形成自己的笔墨程式和表现风格。
从古到今有许多人物画的大家、名家,如顾恺之、仇英、陈洪绶、任伯年、徐悲鸿、张大千及现代名家刘继卣、程十发等,他们的作品都可以作为初学者学习的范本,通过临摹掌握传统的技法精髓,逐步过渡到自由创作的境界。
|墨法|
所谓墨分五彩,即通过黑色的“浓、淡、干、湿、焦”等变化呈现出单纯而又绚烂的效果。我们传统中常用的墨法有: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等。
泼墨法:顾名思义是将墨如泼水般一遍或者几遍地泼在纸上,浓、淡、干、湿同时进行一气呵成。大写画多用此法。
破墨法:此墨法变化多端,所以用途也最多。有浓破淡、淡破浓、墨破水、水破墨、干破湿、湿破干等等。
积墨法:积墨法是将墨有顺序地层层积累、堆积在宣纸上。在积墨过程中应等到黑色干后进行,否则画面易脏。
|笔法|
线条和墨法是写意人物画的主要语言,墨无笔不立,笔无墨则僵死,笔法和墨法是相辅相成的。笔法主要有中锋和侧锋等等。墨法主要有浓、淡、干、湿等。
|色法|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要做到色墨交融,要随类赋彩,按照不同的、具体的人物形象给予具体的色彩表现,设色时要落笔在结构处下,笔求“稳”和“准”,切忌像刷墙般平涂。
孙建东人物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