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十章 老子第二十章绝学无忧(1)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长文预警,请耐心阅读[耶])


释义:

学:这里代指上一章的“圣智、仁义、巧利”之学。

忧:本意是愁闷、发愁;引申指使人忧愁之事,如困难、疾病、丧事等。

唯:从口,隹声。“口”指应答声,“隹”指“(鸟头)尖锐”,联合起来表示“声调高八度的应答声”,即:高声应答,诚恳应诺。

阿:逢迎的应对之声。

畏:甲骨文意为“鬼手持仗(欲打人)”,表畏惧,害怕。

荒:本义指荒芜,引申指年成不好、凶年、歉收等。

央:象形字,表人戴枷,本义为灾祸,是“殃”的古字。

熙:本义为曝晒、晒干;由晒引申为光明,由光明引申为兴盛,由兴盛引申为玩乐、快乐的样子,后来也写作“嬉”。

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即为太牢。

泊:从水,白声,本义:停船靠岸。引申为安静、淡泊的意思。

兆:征兆、预兆,这里指欲望。

孩:通“咳”,小孩的笑声。

儽:léi,疲倦的样子。

馀:从余、从食,指剩下的食物。

遗:本义为走失钱财。

愚:本意指性格孤僻,不谙熟人情世事。另,《荀子》:非是是非谓之愚。

沌:愚昧无知。沌沌,浑沌无知的样子。

昭:从日、召声,基本义指阳光明亮。

昏:本义指黄昏日暮。喻昏暗。

察:本意是仔细看,调查研究、细致深刻地观看。引申为分辨、明辨、清楚。

闷:烦躁,不舒畅。

澹:dàn,指水波起伏的样子。

飂:liáo,疾风之声。

以:用,如“以身作则”。这里指“昭昭”、“察察”等用以……的本能、能力。

顽:愚钝,头脑未开化。

鄙:本义指城外的粮仓、农田,代指边远之地,引申为粗俗、浅薄。

贵:拥有钱财为贵,价值高,重要。

食:以……为食,即依靠、依赖。

母:根本、根源,这里指追求道的真谛,与第五章“吾不知谁之子”对应。


直译:

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类思想学说,就不会愁闷、发愁。

诚恳的应答和奉承的应答,差别会有多远?善良与邪恶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人们都畏惧的,自己也不可不畏惧。荒芜之年,谁又怎能避免灾祸啊!

众人都一起站在太阳底下,就像毕恭毕敬地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又像在阳光明媚的春天登上高台观赏美景。而我却独自安静淡泊,没有这些欲望,如同不会笑的婴儿,又像不知何去何从的人一样疲倦。

众人的食物还有盈余,我却像丢了钱似的。我真是个不通人情的愚笨之人啊!多么的混沌无知啊!

别人都像阳光一样明亮,只有我像黄昏一样黯淡。别人都能仔细观察、明辨是非,只有我烦躁不安、无法辨别。波涛汹涌就像身处茫茫大海,疾风呼啸就像永不停歇。

众人都有可以用来有所作为的条件或能力,只有我愚钝未开、粗俗浅薄。我唯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把以“道”为食看得更为重要。


意译:

不过分去追求圣智、仁义、巧利这类表面文章,思想上就不会有愁闷之类的负担。

真诚的应答必是发自肺腑,虚伪的回应必然是违心之言,真诚和虚伪差别有多大呢?待人从善和对人行恶,其结果又有多大区别呢?

人们都畏惧的事物,自己也要有敬畏之心,这和荒芜之年没有人能避免灾祸是一个道理。

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就像在参加盛大的宴会享受丰盛的筵席,又像春暖花开之时登高望远、观赏美景。而我却恬静寡淡,无动于衷,没有丝毫欲望,像只会啼哭而不会笑的婴儿,又像疲倦而不知归处的流浪之人。

大家都仓有余粮,东西也多得像用不完一样,然而唯独只有我像丢失了钱财一样,总感觉缺些什么。我真是个不通情达理的愚笨之人啊!我是多么的混沌无知啊!

当别人都像阳光一样明亮耀眼之时,只有我昏昏昧昧黯淡无光。别人都能在光耀之下专心致志地仔细观察、明辨是非,只有我在昏暗之中心神不宁、无法识别。每当此时,我就像被置身于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无边无际无所依靠,又像身处在永不停歇的疾风之中无所适从。

大家都有“昭昭“、”察察”这样有所作为的条件和能力,只有我愚钝未开、浅薄、笨拙。我之所以会与众不同,那是因为相对于“众人”的“享太牢”、食“有余”而言,我更在乎掌握天地之间的根本规律。


解析:

在本章,老子提出了“绝学无忧”的观点,承上启下、引领全章。

在上一章,老子明确提出了不能过分追求圣智、仁义、巧利,那是不是就应该抛弃所有这些玩意呢?老子说,凡事还是把握好一个“度”字为好。具体怎么讲呢,且听老子娓娓道来。

首先,老子认为,“唯”与“阿”虽然表现形式一样,但出发点差之分毫,其结果可能谬之千里。“善”与“恶”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却只是一念之差而已。两句话互相辩证,说明不可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其次,老子认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人的生存依附于社会大环境,所以,不可能人人都做到绝对的“独”善其身。

然后,老子用举例子的方式向我们说明如果不把握这个“度”,完全地去“独”的话结果会怎样。方法还是老方法,不过这次老子玩得比较大——以身说法。

老子说,别人兴高采烈之时,我无动于衷;别人富有余力之际,我若有所失;别人享受阳光灿烂,我却独处阴暗;别人清醒而我独醉。结果如何呢?老子说,悲催啊悲催,结果就是我“儡儡兮若无所归”,结果就是我被认为是“愚人之心”,结果就是我被抛弃于疾风苦海之中不可自拔!

最后,老子对自己的状态进行了总结:大家没有放弃“圣智、仁义、巧利”,反而生有所依其乐融融;再看我自己,虽然深谙求道求真理的真谛,却被认为独异于人、冥顽不灵!

通过以上的反省,老子终于开窍了!老子说,我独异于人的原因居然是“贵食母”!老子陷入了沉思:“贵食母”错了吗?没有啊!那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老子凌乱了……

当然,老子终究是老子,老子最终还是弄明白了问题之所在,其根本原因并不是追求不追求真理、求不求“道”的问题,而是本章开头的那句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绝学无忧”:在以求道为终极目标的道路上,不追求、也不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类玩意,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忧虑困惑!(所以,“绝”并不是完全杜绝、完全放弃的意思,它存在一个把握“度”的问题。)


1.很多版本将“绝学无忧”放在上一章的最后,认为是对上一章的总结;又有人认为“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与本章上下文不符,应移至第十五章。这两个观点本人并不认同,类似这样有争议的问题在全书中涉及比较多,以后有时间再逐个分析,本轮解析中统一不进行讨论。

2.《老子》/《道德经》系列解析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其中释义、直译、意译以及解析中个别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会有差异,这是因为个人认为几种理解方式都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其实中心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或出现矛盾。另,在全书之中同一个字的基本释义均相同(不好理解的章节会重复释义),从而方便阅读和理解。

3.求个关注[呲牙]请大家多评论、点赞、关注(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老子悟道)[可爱],写这玩意真心累啊!太费精力了[快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