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1)

文|聪聪

编辑|聪聪


«——【·前言·】——»

中国人是不是人?

在《面对面》节目中柴静采访丁仲礼的时候,遭到丁仲礼这样斥责:

“好的那么我就问你了,那你就说中国人是不是人?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了,那为什么中国,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这个算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

节目中,柴静的话里话外都是中国人不配享有和西方人同样的碳排放权,于是被丁仲礼怒怼。

曾经国内著名的媒体人柴静,如今只能赋闲在美国无人问津。

环保谁都支持,但是以环保之名,掺杂政治攻击性对中国和外国的环保进行双标,狼狈收场也是可以预期的。

柴静《看见》一书中她曾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卢安克是这样回答的:“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2)

«——【·初生牛犊·】——»

1976年1月1日,柴静出生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

父亲是医生,母亲是老师,家里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这自然让柴静天然就更容易接受文学熏陶,身上有着知性的气质。

柴静自幼对三晋文化特别感兴趣,就此接触了解很多的历史知识,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在她的心中种下一颗渴望学习的种子

饱读诗书的柴静学业方面也不遑多让,1991年,16岁的柴静去往湖南长沙读中专。

那个年代还是电视机比较流行,柴静看到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侃侃而谈的样子心生向往。

柴静行动起来也是雷厉风行,直接给当地的一家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写信,信中饱含着少女的热诚:“可否帮我成就梦想?”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3)

主持人认真研读信件之后,觉得这是个好苗子。主持人不想错过,马上打电话给了柴静邀请她过来面试。

精心准备的柴静轻而易举的通过了面试,成为《夜色温柔》的主持人。

柴静深知自己基础薄弱,整个暑假都留在了长沙的电台。柴静每天骑着车带着一沓稿子和一盘磁带去做节目,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长沙这座很大的城市,没有亲朋好友的柴静却只能拥抱孤独。

柴静未曾放弃,他每日带着甜美的笑意踏入节目现场。骑着单车两点一线不觉疲惫,自是有所进益。

彼时的少女已经准备充分,要踏入职场了。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4)

«——【·职场风光·】——»

柴静毕业的时候,恰巧之前实习的地方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在考核之后留在了那里。

刚毕业的学子自然薪资不高,柴静拿着300元的工资,仅仅两室一厅的住所就花费了180元。

空荡荡的房间只有几个大的垫子,柴静将花光积蓄买的CD机放到房间一角,就开始了职场生涯。

柴静很是坚毅,她是这样回忆这段时光的:“当时走得很急,头也不回,恨不得把过去全部抛掉。”

三年时光,柴静已经成为了湖南文艺台综艺部主管。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5)

触手可及顺风顺水的人生,没有让柴静停下脚步。柴静在事业有成之时,毫不犹豫转身继续学业。

柴静去往北京广播学院进修,希望让停滞在原点的自己再度奔跑起来。

在北京广播学院,柴静一边用功读书,也没有拉下工作能力的提升。柴静应聘到《三联生活周刊》当兼职记者,出众的专业素养让她声名鹊起。

也是天降惊喜,湖南卫视改革,出了一档新节目名字叫《新青年》。节目纸片人听说了这个优秀的女孩子,找上门来。

这个好机会不容错过,柴静接下了这个重担。柴静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开始了在《新青年》的繁忙。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6)

在这个节目中,青春靓丽的柴静先后采访了米丘、黄永玉、蔡琴、张朝阳、方兴东和吴士宏这些名人。

柴静的访谈风格总是能将事情的原貌多姿多彩的展露出来,一时赢得很多赞誉。

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之后,《新青年》出言挽留。柴静这个倔强的丫头却不服输的再度登高,他追求着更绚烂的绽放。

柴静进入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和《时空连线》节目,成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新的岗位和环境,意味着更加巨大的挑战。

柴静要的就是这个,马不停蹄的忙碌了起来。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7)

柴静平时负责的工作一周要做六期节目,天天都在演播室。两期策划都要自己独立完成合成和送审的工作,身体很是疲惫。

这个繁重的工作量使得柴静经常加班到半夜两三点,下班回家被月光照耀的柴静脚步却很是轻快。

2003年,柴静担任央视《新闻调查》的出境记者。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一个女记者瘦弱的肩膀扛着家国担当,很是让人钦佩。

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柴静用镜头语言播报了当时一线的状况。镜头中这个在防护服中的小姑娘脸色苍白,呼吸不畅,但她没有退缩半步。

柴静也借此被评为了“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8)

这一年柴静还报道了许多重点新闻,足以显露她有多受器重。

在一起少年连续服毒事件里边,几个未成年一直没有开口向家长解释原因。柴静去采访的时候孩子愿意跟她交流,是因为看过她出现在非典第一线,这让她很受触动。

最后柴静将自己代入到小孩的视角,由浅入深挖掘出了真实情况。原来是十几个孩子的小群体羁绊非常深,一个领头孩子服了老鼠药,为了阻止他小孩子们就陪着吃了。

在这些岁月,柴静始终冲锋在新闻第一线。用犀利敏锐的直觉,坚守着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热爱独处的柴静也是有着自己的爱好的,不管如何忙碌,她都会抽出时间投入到爱好中。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9)

柴静喜欢旅行、摄影、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是立身之本自不必言。柴静喜欢拍摄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照片,平日里也会到处旅行,尤其喜欢爬山。

2006年推出的“两会”特别节目《柴静两会观察》,用百姓视角梳理“两会”中的新闻热点和焦点。以柴静名字做节目名,可见柴静有多受欢迎。

2008年柴静在新闻1 1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问题。直到此时柴静还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之上的。

2009年柴静离开成名的《新闻调查》,担任《面对面》的主持人。

此时柴静是名副其实的公知女神,后续她又为何引发争议直到跌落神坛呢?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10)

«——【·风光不再·】——»

2010年柴静就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采访丁仲礼。

采访让丁院士有些愤怒,也多少让柴静此时不太正常的立场露出端倪。

在这整个采访中,柴静先是证明地球每升高两度,就会有几百种物种灭亡是否在科学论断上失败了。

丁仲礼一针见血指出这只是基于英国团队的一个计算机模型的推论,没有科学依据。

这个不科学,就不能拿来当做言语立足的依据。

柴静掉头转到了具体的排放标准讨论上。丁院士四次主张按人均算,柴静却都反对支持西方国家提议按照国家算。

本来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上承受的压力就大,柴静为何不为自己国家着想呢?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11)

之后就是文章开头那一幕丁院士的振聋发聩。

柴静不甘示弱,又从IPCC的权威、丁院士的语气职责丁院士不该这样字眼带着情绪。

丁院士已经皱起了眉头,根本不吃这一套。立足之处显而易见,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

最后,柴静更是主张科学家不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是为全人类共同利益。

美国在这方面可是很有发言权,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不算人类(签订对人类有利的协议),在需要的时候必须算人类(美国利益属于人类利益),人类的身份是相当灵活的

丁院士还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当回答有些问题时,如果态度不强硬,根本没人理你!”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12)

当时的IPCC,提出了一个节能减排的方案,专案中有一个发达国家带头减少自身80%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议。

但是实际上是陷阱,发达国家更少的人口碳排放量是发展中国家的近8倍,减少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有很多调整空间,但是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就举步维艰了。

按这个方案执行,丁院士预测2020年中国就要耗费巨资购买碳排放量了。经济发展因此停滞,落后的国家还有资格落座谈判桌吗?

丁院士斥责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中国没同意这条约才没通过。后续美国特朗普将丁仲礼拉入黑名单,分明是在颁发荣誉勋章。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13)

但这次充其量来说也只是言语失当。2013年柴静出版自传《看见》引发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足以证实柴静依旧有着人气。

同年,柴静和摄影师赵嘉结婚。很多暗恋的人梦碎,引发不小议论。

2013年10月份,柴静在美国生下女儿,依照美国法律,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是美国国籍。一个中国的母亲,替孩子选了个美国的国籍。

这件事一曝光就引发巨大争议,柴静正在败坏自己过往努力积累的人缘。

2014年,柴静从央视低调离职。2015花费百万拍摄费用,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充满了夸大和不科学的论断,柴静就此断绝了自己的路人缘。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14)

《穹顶之下》节目的主要内容这里简单叙述下。

中国的雾霾严重,只要是烧煤多、烧气少、油品质量差、开采技术落后。将一切归结于能源领域垄断,在此基础上危言耸听。

那该怎么改呢?英国和美国改后特别厉害,学习英美体制就好。但只是简单说要学习,对英美体制的问题避实就虚。

最后柴静得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观点:建议取消能源领域国家垄断,进行全面的私有化。

片中充满了各种文艺加工很是动人,至于数据和资料这一部分,就由于疏漏很不严谨了。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15)

想想就知道,我国的发展历经挫折,社会上存在一定问题是正常的。但柴静挑出一个不好的方面无限放大,制造焦虑恐慌。

在片尾,柴静对于美国福特基金会大张旗鼓进行了感谢。

有了美国孩子定居在美国的柴静,在美国基金会的资助下“好心”拍了个反映中国问题却错漏百出的片子,一言难尽。

国际上有个被称为“瑞典环保少女”的格蕾雅·桑伯格。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16)

在一个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当着数百位国家首脑,这个女孩慷慨激昂作出了著名的演讲《你们凭什么》。就此被很多媒体所吹捧称其为“环保少女”。

环保少女很爱点评“中国环保问题”。比如说她曾痛心疾首:“中国人使用筷子,导致了森林减少。”

但刀叉不也需要耗费燃料吗?何况筷子大多源自速成林和竹子。

日本往太平洋排放核废水,全世界都很愤怒这样破坏环境。之前对中国“重拳出击”的“环保小天使”,这次对日本却是“唯唯诺诺”。

真的爱护环保吗?还是仅仅借助环保的名声进行舆论煽动呢?

柴静如何从枯井里脱身的(柴静的消失)(17)

«——【·结语·】——»

2023年2月3日,美国一列货运火车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引发火灾,导致危险化学物质氯乙烯泄露。

直接导致大半个俄亥州不适合生存,这个直接威胁生命安全的事件被美国官方隐瞒了下来。

有勇敢的记者想要采访,却被美国警方以“非法入侵”拘押。

曾经是记者现在生活在美国的柴静,是否能像当初去往非典第一线一样勇敢呢?

柴静拼尽全力才成为了受人认可的公知,但是她却没有承担起来相应的责任。失却了当初为人民发声的信仰,背离了自己的祖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初心已然忘怀,始终亦是难守。


往期精彩推荐:

马英九将访问大陆,两个女儿却意外爆火:全体台湾男人的梦中情人

任正非:我爱我的国家,不希望它再被人欺负!

中国首位驯鹤姑娘徐秀娟:突破世界级难题,23岁遗憾化身仙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