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在打我妈,我该怎么办?
我拦着还要打我,我该怎么办?
我以后会变成他那样的父亲、丈夫吗?我该怎么办?
在重庆市,网传一男子与女子发生矛盾后,暴力殴打,又拽头发又撞桌子。旁边的儿子上前劝阻,男子竟然又开始殴打男孩!
女子撕心裂肺地哭喊着“莫要打我幺子!”
可是男子并没有停下动作……
双方其实在今年3月已经离婚,事发当天,男子是在女方家里陪孩子吃饭。
1.别再打我妈了!
原谅我用第一人称开头讲述这个故事。因为看了这个视频之后,我很难不站在那个男孩的角度,去思考他会对于家庭,对于婚姻,对于未来有什么看法。
有家暴的家庭,对孩子来说不是避风的温暖港湾,而是无限痛苦的来源。家暴,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性格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等长大了就好了吧?错,长大了也很难好。
1.神经紧张,敏感
在家中,如果父母一不高兴,产生了紧张的氛围,孩子能够立马知晓,敏锐地察觉到情绪变化。
有心理学家认为:
孩子一般会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并将此作为依据,来判断家庭环境是否是安全。
孩子不希望父母吵架或者冷战。一有风吹草动,自己大脑中那根最细微敏感的末梢,就会像被针刺了一下。
孩子会过分在乎父母的感受,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导致新一轮的争吵。
孩子会不会被逼着站队呢,父母会不会对孩子说“你爸都这样了,你也不说他?”,去让孩子指责另一方的不好。
孩子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只能不停地讨好两边。
2.羞耻感
为什么同学的家里从来不吵架?
为什么只有我爸妈会吵架?我爸还要动手打人?
家暴之耻。孩子一般不会对同学、朋友讲起这些事,只能埋在心里,不能公开承认自己的家庭不和睦。
孩子很难摆脱羞耻感的影响。
3.自卑,自我否定家暴之后,孩子会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自怨自艾的状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也渐渐缺乏热情,缺少朝气,对万事万物失去信心。
每次遇到困难、挫败,他会不会往自己的原生家庭身上推?反正我家里都这样了,我还能好到哪里去?原生家庭的不幸就成了他的挡箭牌。
家庭的不幸成为了他坚硬的外壳,他对外界的反应只会越来越麻木。有什么不好,全怪父母好了。
4.认同感、归属感缺失家的定义是什么?
有人说——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在外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人紧紧的系在一起。
流浪作家三毛曾经说过:
家,就是在寒冷的夜里,有人始终擎着一盏灯在等你。
总之,家,是安全的地方。
如果有家暴,家里还安全么?
家里的人要么痛哭流涕,要么浑身是伤,哪里有安全了?
没有安全可言,那么……我的家在哪呢?
既然家不是家,那么孩子只能在外界寻找认同和归属感,会改变自己的性格,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傻事。
5.很难建立亲密关系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而有争吵、家暴的家庭是一个坏学校。
父母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孩子的行为方式。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之间没有感情,只有不眠不休的争执,他以后要如何和其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呢?无论是爱情的还是友情的,将来他都会很难建立亲密关系,很难翻过那一道厚实的“心墙”。
他会不会去想——
爸妈在一起不幸福,结婚的人都不幸福。我不要结婚。
6.也许产生暴力、自虐倾向
在《你的经历是怎样塑造你的生理体征的?》这本书中,作者提到:长期生活在恶劣的应激压力环境中,会改变个体的大脑结构,影响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加工模式,甚至身体怎样反应(激素产生水平、心率等等)。
知乎上有一个例子。
一个小男孩抱着一只黄鸭子玩具回家,他还没进门就听见爸爸的怒吼声。
推开门后,他惊恐地看到整张脸发红的爸爸,拎起酒瓶砸在妈妈脸上。绿色的玻璃瓶跟妈妈的脸撞击时破裂,妈妈身子晃了晃,发出的刺耳尖叫声让他浑身起鸡皮疙瘩……
玻璃碎片刺进了妈妈的脸,渗出的血沿着脸,流到下巴,再流到地上……
30年后,当年的小男孩长大,他说自己有种“怪病”——每次看到酒瓶,就想拎起来砸在别人脸上。
甚至有一次,他看到自己的小婴儿安静地睡着,冷不防看到老父亲在饭桌上喝了一半的酒瓶,突然就想拎起来……
虽然这种冲动转瞬即逝,但他却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了,那可是他刚出生的还没几天的儿子!
而有的孩子,看到父母争吵,打骂,可是自己却使不上劲,改变不了现状,只能拿自己撒气,虐待自己。
除了上述6点,更不要说家暴对孩子伴随产生的焦虑、抑郁、心理创伤等等恶劣影响。
2.我嫁给你就是为了给你打的吗?家庭暴力,一般发生在夫妻之间,较少涉及到打孩子。
家暴,对孩子的伤害是附带的。而妻子,是家暴最直接的被害者。
童年阴影安嘉和。放两张图再感受一下。
冯远征老师演得实在是太招人恨了!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小南(梅婷饰演)一次一次的原谅、忍让只换来一次比一次更重的伤害。
而且,家丑不好外扬。我被人家暴了,将来别人怎么看我?
第一次,掌掴。
第二次,掌掴,嘴角、鼻子出血。
第三次,拳打脚踢,头被脚踩着,肋骨被打断……
第四次,被拽着头狠狠撞向钢化玻璃!还要落到被说成挨打是怪自己顶嘴?
第五次,被掐脖子,窒息到失去意识,脖子上留下深深的勒痕。
……
(以下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
.
.
.
.
.
.
.
不要用婚姻的名义,爱的名义去伤害,然后还死死地绑在一起。
“爱”是世界上含义最丰富的词语,其中的一层含义是自由。
因为一次一次的家暴,小南已经改变了性格。变得孤僻,敏感,看到安嘉和一不高兴就害怕。
结婚前的甜蜜和美好已经打没了,这段婚姻给她的感觉就像冰,让人心寒。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上映于2001年。现在11年过去了,不同地域,不同程度的家暴还在四处上演。
2017年,男子兰某对妻子施暴长达9年,最终将妻子杀害。
2022年1月19日,陕西西安一男子当着孩子的面对妻子进行家暴。
2022年8月,赵女士与丈夫结婚近4年间遭受婆婆和丈夫殴打,导致2次鼓膜穿孔。
......
我想知道,目前还有多少家庭还在上演着类似的悲剧,还有多少孩童苦于家暴,还有多少妻子不敢或不能发声?
就像文章开头视频里那样,如果不是摄像头所拍下,可能女子还是会像往常那样,维护着生活表面的平静。谁又能知道事情的全貌呢?
3.保护自己,就现在!要敢于向外界求助,敢于发声,尤其是寻求法律的帮助。
不要让自己的嘴被捂着,吃了苦只能往肚子里咽。
打破沉默
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家庭暴力已经超过了家务的范围。
家庭暴力包括:
1、殴打;2、捆绑;3、残害;4、冻饿;5、经常性谩骂;6、恐吓;7、侮辱;8、诽谤;9、威胁;10、跟踪;11、骚扰;12、性侵;13、限制人身自由;14、其他侵害身体或者精神、性权益的行为。
以上的种种,哪一个能用“家务”二字来形容呢?
2016年3月1日起,《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其中设立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是家庭暴力事前救济、保护家庭弱者以及隔离家暴的强有力的措施。
如果遇到家暴——
1.马上远离施暴者。
2.立刻报警,或者向单位、村委会、居委会、妇联等机构求助。
3.警察除了出警制止、收集证据外,还会在就医、伤情鉴定、安置等多方面保护你。向加害人出具的书面告诫书,是证明家暴的铁证!
4.只要受到了家暴或者家暴威胁,就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对方再施暴或者骚扰、接触自己和近亲属,也可以要求对方搬出去。让打人的离开家,而不是被打的逃出门!
5.不起诉离婚,也可以申请人身保护令。
6.如果你在学校、医院、居委会等地方工作,发现有人被家暴而不报案,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7.如果受害者不方便,亲人和朋友完全可以代为报案。
2022年8月1日,最高法又发布了《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该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文章开头的案件中,最后“妇联”与警方出面调解,可是网友不买账。
为什么不起诉他?这是大家的疑问。
我认为,视频里的女方做的应该是无奈的,妥协的决定。
在我们国家,就算是父母解除了婚姻关系,可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还在,并未受影响。一方犯罪是会牵连子女的。所以如果女子一旦深究前夫,让他坐牢留下案底,将来还是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未来。
家庭暴力是社会的毒瘤;
家庭暴力是悲剧的温床;
家庭暴力是痛苦的来源。
反家庭暴力,任重道远,是国家、社会、每个家庭和个人的责任。
如果喜欢本文,请点赞、转给身边的人(包括男性),一起关注家庭暴力。
让家暴中的她们不再孤立无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