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郑超 受访者供图

最近郑州气温低迷,让人直呼“冻手冻脚”,只想躲在屋内,抱着暖气片不撒开。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来了,“你家暖气热不热”成为大家见面的开场白。但是,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古代,古人们又是如何取暖的?

有花椒做的“暖房”,有颜值逆天的“暖宝宝”,还有“吃货”必备的取暖火锅……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郜向平以及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为大家揭秘古人的“花式取暖神器”。

最节能的柴火取暖器(空调房火墙)(1)

(在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展示的灰陶汽锅)

【用花椒和泥,制成温暖的“空调房”】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

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火道直通睡觉的炕床下面,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古人睡觉,最重要的取暖神器就是火炕。火炕在南方比较少见,因为古代的南方没有北方这么冷。火道把床暖得热乎乎的,可以睡个暖和觉。

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发现仰韶时期的几个房基,墙壁是中空的,推测可能是上述的火墙。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烧火的灰烬遗迹,推测这些炭灰可能是用来取暖和做饭的。

汉朝为了御寒,古人又想出一个“怪招”,将花椒捣碎混合泥浆制作保温层,名为“椒房”。

因为椒房殿设在未央宫,后来椒房逐渐成为后宫权力的象征。《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大家是否还记得电视剧《甄嬛传》中“椒房之宠”的桥段?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那么,花椒为什么能够保温?可能与花椒独特的物性有关,比如《本草纲目》中就多次提到了“椒,纯阳之物”“其气温以热”等。

除此之外,花椒籽粒繁多且生命顽强,寓意祈求多子多福、生命强健,又散发着一定的香气,还具有保健、养颜、杀菌的作用,多重功效让古人青睐用花椒做房子。

如果你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椒房殿”遗存,可以去古都西安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游览。

【古人也用“暖宝宝”,颜值逆天又便携】

为了保暖,现代人会使用暖宝宝,而古人也早就用起各种各样的“暖宝宝”了。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ǎo)”、“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

还有手炉,不容易烫到手,形状像一个手提保温盒。早期的手炉多为陶炉,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梅长苏,手里面经常拿的就是手炉。

明代时期,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也更加小巧,可放在袖中。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最节能的柴火取暖器(空调房火墙)(2)

(清 画珐琅开光鸟兽图海棠式手炉。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此外,还有一种专供室内使用的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可外加竹笼,称为熏笼。唐代的白居易在《后宫词》一诗中写道:“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熏笼分为盆和笼两个部分,制作十分精美,大的熏笼达数百斤,有一米多高,有的甚至是青铜鎏金的,还有珐琅的,样子十分华丽。

最节能的柴火取暖器(空调房火墙)(3)

(清 掐丝珐琅云蝠纹桃式熏炉。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冷到深处怎么办?“纸衣”上身来御寒】

现代人可以穿羽绒服保暖,古时的人们寒冬里会穿什么?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古人选择穿“纸衣”。纸做的衣服怎么取暖?其实,这对于当时一些贫苦人群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纸,最早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到东晋时取代了简帛,成为书画的载体。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行暴敛,人民缺衣少食,只好以纸为衣,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渐渐地,贫民用纸衣蔽体,僧隐用纸衣修身,士兵有用纸衣套穿甲胄的,就连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

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

此时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作“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商周时期已出现“火锅”,绝对是“吃货”取暖必备】

寒冷冬日,约三五好友吃火锅,热气腾腾中,既喂饱了肚子,又获得了温暖,这可不是现代独有的御寒方式。在古代,火锅不叫火锅,叫“古董羹”,因为食物投入沸水中的“咕咚”响声而得名。

最节能的柴火取暖器(空调房火墙)(4)

(清 银带盖火锅。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火锅的雏形,并且还是精致的“单人小火锅”,比如温鼎。温鼎是鼎的样子,不过里面有一个夹层,夹层将温鼎分为两部分,上层盛放汤羹肉类,下层放置炭火燃料,设有火门用来更换炭火。当时,这种精致的“分餐”小火锅,只有王宫贵族才可以享用。

火锅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美食。富人设家宴的时候,一般都会备有火锅,唐朝的火锅多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到了宋朝,出现了涮锅的吃法,把食材切成薄片放在开水中烫熟,再加入蘸料开吃,这种吃法可以说是现代涮火锅的“鼻祖”。

清朝时期,火锅的魅力持续散发,已经成为全民皆爱的佳肴,还成为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鸡等野味,尤其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没想到一国之君也是小小火锅的“忠实粉丝”。

最节能的柴火取暖器(空调房火墙)(5)

(清 银“甲子万年”字元宝式火锅。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最节能的柴火取暖器(空调房火墙)(6)

(清 光绪款银镀金寿字火锅。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在郑州的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陈列着两千多年前的汽锅,陶制品,类似火锅,感兴趣的“吃货”朋友可以前去一睹千年前火锅的风采。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熊子文 见习编辑 吴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