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扶持意见与建议(资金帮扶专家把脉)(1)

地处中越边境的绿春县,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得益于多云雾的生长环境以及常年充沛的雨量,绿春成为了红河州最大的产茶县。茶叶,在“一县一品”的脱贫攻坚战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绿春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帮扶力量在资金、产销渠道等各方面的支持。一片小小的茶叶,折射出滇沪合作的强大动力和光明前景。

上海帮扶资金援建厂房

崭新的厂房流水车间内,刚采摘下的新鲜茶叶满满铺了一地,穿着民族服饰的当地工人,正用木耙不停翻炒着地上的茶叶子,在进行去湿处理后,茶叶被自动传送到搅拌机内揉碎,待碎茶叶晒干后,干毛茶就被生产出来了。

宽敞明亮的厂房,高效的全自动生产线,源源不断产出的台地茶……这是绿春县牛巩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厂内的日常一幕。对驻村第一书记李欧格来说,仅仅一年前,眼前的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茶产业扶持意见与建议(资金帮扶专家把脉)(2)

身着民族服饰的工人在翻炒茶叶 顾杰摄

2016年底,在山区产业扶贫的政策号召下,以牛孔镇牛巩村委会为示范点,成立了牛巩茶叶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之后,将自家采摘的茶叶送到茶厂进行加工,从而获得收益分红。

李欧格告诉记者,2017年开始在旧厂房内小规模生产茶叶,产量并不稳定。“刚开始时,老百姓都不愿意把茶叶送到合作社来,对合作社的生产模式和效益并不放心。”牛孔镇镇长李七间说。

提升产量需要新建更大规模的厂房和生产线,但对于贫困山区的合作社来说,资金来源是个大问题。

来自上海市长宁区的财政帮扶资金帮了大忙。第十一批上海援滇干部、绿春县副县长王晓峰告诉记者,上海市长宁区为牛巩茶叶专业合作社出资100万元,专门用于新厂房的建设。据了解,新厂房共占地2000平方米,2019年7月份正式投产使用。

“没有造新厂房之前,我们合作社一天的茶叶产量在2000斤左右,长宁区支持建造的新厂房投入使用后,目前一天可生产茶叶5000斤左右,日产量翻了一倍还多。”驻村第一书记李欧格兴奋地告诉记者。

产量上去了,带动的是贫困户的分红收益。据了解,新厂房未建设前,合作社2018年全年共产茶45吨,销售额148万元,新厂房投入使用后,预计年产量将扩大1到2倍,全年产茶量将超过90吨,全年销售额预计超过200万。此外,除了合作社收益分红,以一工每天120元计算,贫困户通过在茶厂打工还可获得每月三千元以上的工资收入。

上海专家把脉 为产业发展指路

据了解,目前绿春县全县茶叶种植面积23.8万亩,年产茶叶2.38万吨,产值4.76亿元,涉及茶农4.6万户21万人,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收入成为当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但是,在上海援滇干部、绿春县副县长王晓峰看来,绿春县的茶叶产业发展仍面临着缺厂房缺技术缺市场等诸多困境。“虽然种植面积很大,但茶叶加工企业并不多,真正拿到生产许可的厂家也就5家。另外,茶叶以粗茶为主,价格卖不高,一斤最多也就卖15元左右,很多都是老百姓在家简单粗加工后到马路边摆摊售卖。”王晓峰告诉记者。

今年八月,为进一步加强沪滇扶贫协作,加快对口地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由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带队,包括上海茶叶行业协会、上海茶叶企业负责人在内的一批上海专家赶赴绿春县调研,为当地茶叶产业把脉指路。

调研组在实地考察后认为,绿春县茶叶产业存在科技支撑不足、精深加工缺乏、品牌培育滞后等问题。对此,上海专家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在产品上要以精制茶为主,通过提高采摘工艺和制作工艺,走高附加值之路。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应以县政府为主导,把茶叶企业组合起来,制定团体标准。“制订统一标准后,可以打出公共品牌,而不是现在这样每家每户各自分散经营,从而有利于扩大品牌影响力。”王晓峰告诉记者。

要完成上述目标,每一项都需要项目资金的支持。面对当地资金匮乏的严峻现实,长宁区主动作为,2019年计划投入财政帮扶资金5160万元。据了解,目前资金已全部到位,包括茶叶加工厂在内的所有工程已全部启动实施,预计受益贫困人口11231人。

此外,2018年10月,通过上海帮扶干部的联系协调,绿春县三家企业在上海市农博会上设立了专柜进行了农特产品展销,展销期间销售茶叶等农特产品共计10.8万元,并与上海九华集团所属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

王晓峰告诉记者,为了将绿春茶叶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场,上海援滇干部利用长宁区电商企业聚集的优势,正在与相关上海企业洽谈合作。“茶叶是当地脱贫战略中的支柱性产业,我们想方设法,通过打造品牌打通市场,帮助当地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王晓峰说。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宋彦霖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