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纳河左岸,临近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位置,一艘中式仿古三桅木帆船静静停泊。白天,她与其他船舶一样随浪轻摇,夜幕降临,她会瞬间展现多彩的风情,变身河上的音乐舞台,或摇滚,或浪漫,成为巴黎音乐人表演的心水之所。这艘船就是“广州女士号”,广州日报记者曾独家报道她的故事并多年关注其命运,近日更是首次登船探访,揭开“广州女士”的神秘面纱。

广州海印桥婚纱街(广州女士塞纳河吸睛)(1)

“广州女士”

从广州出发完成环球航行

“广州女士号”,是一艘由广州造船厂制造的仿古木帆船,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华南地区出口的第一艘船。这艘总长25米、吃水1.6米的木帆船,在航行上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她用了10年的时间,环球航行了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在44个国家停留过,航程可绕地球一周半。

广州海印桥婚纱街(广州女士塞纳河吸睛)(2)

本报记者在塞纳河畔的“广州女士”号上采访文森特先生和菲利普先生。

今年62岁的文森特向记者讲起当年远赴广州定做仿古木帆船的故事,依然像小伙子一样兴奋。当年他们发现一台钢琴上印有郑和的图案,对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非常崇拜,希望拥有一艘中国古帆船,并实现环球航行的梦想。20世纪70年代末,7个法国年轻人专程拜访广州造船厂,提出定做木帆船的想法。当时船厂已经30年没有制作木帆船了,但看到这几位年轻人的热情,依然决定尝试。当时文森特在广州待了一年半,像广州人一样生活,逛老城区,深深爱上了广州这座城市。刚开始这艘船被命名为“华-埃尔夫”号,后来文森特将其改名“广州女士”号,“我当时以为是女王的意思,把这艘船想象成我的母亲。”

广州海印桥婚纱街(广州女士塞纳河吸睛)(3)

文森特

完成环球航行后回归巴黎后,目前“广州女士号”由文森特和好友菲利普共同拥有,成为塞纳河上别具一格的“中国符号”。

广州海印桥婚纱街(广州女士塞纳河吸睛)(4)

菲利普

成塞纳河上音乐胜地

记者踏上“广州女士号”,覆盖了顶棚的甲板已经成为一家船上餐厅,在船头部分搭建了精巧的舞台,摆放了众多乐器。甲板上是一个酒吧式的餐厅,人们可以一边欣赏舞台表演,一边在船上用餐,非常轻松随意。加班下层的船舱已被改造成休息区,环形的大沙发周边摆满书籍,供客人安静地聚会放松。

广州海印桥婚纱街(广州女士塞纳河吸睛)(5)

“广州女士”内景

菲利普告诉记者,目前船上平均每周有3场音乐会,各种风格都有,主要是年轻人的乐队在现场演奏,由于这是塞纳河上唯一的中式帆船,演出环境有强烈的文化碰撞意味,非常受音乐人喜爱,而且船身通体是厚重的木结构,混音效果一流,是巴黎唯一在“木屋子”里的音乐厅,配合着塞纳河波浪的摇曳,表演者和观众都会非常投入,尤其适合摇滚、爵士等音乐风格。船上的演出经常爆满,乐队也要排期,不时还有高水平的乐队来演出,也有音乐制作人在这里发现新人。

广州海印桥婚纱街(广州女士塞纳河吸睛)(6)

帆船老照片

特别的是,虽然已经作为餐厅,但船上各种用于航海的主要构件依然完好保存,粗壮的桅杆、掌舵的把杆、指向的航海罗盘等,仿佛依然怀念着环球航行的岁月。

希望把航海文化带回中国

“这艘船是中国航海文明的象征,是一个美丽的中国故事。”文森特认为,中国古代有灿烂的航海成就,中国发明了指南针,郑和下西洋留下美名,但现代中国航海文化已经弱化,他希望把航海的文化和技术重新带回中国。法国有丰富帆船航海知识,他当年环球航行也积累了驾驶木帆船的经验,也是少有的掌握中国古帆船操作的人。如今他年纪大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航海技术向中国的年轻人倾囊相授,“把我们从中国获得的,重新给回中国。”

广州海印桥婚纱街(广州女士塞纳河吸睛)(7)

中文牌匾

文森特说,近5年来,他20多次往返中国,与各方面沟通,希望促成“广州女士号”回家,已经有多个城市表示意愿。但他首选依然是回归广州,因为广州是这艘船的“母亲”,他希望“广州女士号”能停泊在珠江上,向大众开放,并开设国际航海学校,向年轻人传授航海技术,希望航海在中国重新流行。

目前,“广州女士号”每天都有人维护保养, 船体结构依然坚固如初,虽然作为餐厅,但只需要拆去顶棚,加以维修,文森特相信其完全可以再次出海远航。他还提出,可以给老帆船安装一个年轻的心脏,譬如现在最前沿的氢能发动机,实现古老与现代的结合,令“广州女士号”成为更有意义的象征。

广州海印桥婚纱街(广州女士塞纳河吸睛)(8)

船上老物件

广船国际:盼“广州女士”回家做广州船舶文化窗口

“广州女士”号仿古木帆船由广船国际在上世纪80年代建造交付,广船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艘船是广船国际在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船,对于广州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广州女士”号仿古木帆船仅凭风帆环游了全球四十多个国家,这也充分说明了其过硬的质量和广式木帆船的卓越性能,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这艘船的诞生地——原广船国际荔湾厂区已经完成了造船产能的整体搬迁,而这艘船也承载着这片土地以及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为广州乃至中国船舶工业奋斗了一辈子的人们的集体记忆。作为广船人,十分期盼相关文化部门能够牵头重新让“广州女士”号回家,并将之作为广州船舶文化的一扇窗口,让市民和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海洋文化,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伦少斌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庄小龙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黄黛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