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里,春华秋实,春花秋月,开花与春天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固定搭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描写春花的诗篇不可胜数。夏花,秋花,冬花,都是另类,是稀有现象。白居易名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前一句,是对中国春花现象的总结:到农历四月,花季就过去了;后一句,则是对山上桃花初夏开放的惊异。
虞美人春天开放
但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第八十二首诗中,却偏偏说"生如夏花之绚烂",这不是与我们中国文化对着干吗?难道印度不是春天开花?我这个地理专业的教师,也是错愕了一下,想了一会,才明白过来,觉着非常有趣,还是一个展示地理知识的好机会,所以想好好跟朋友们解释一下。
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
在中国中东部,属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天很冷,植物大都枯死或休眠。春天到来时,天气逐渐变暖。由于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春季尽管降雨不多,但也不干旱。既然温度和土壤墒情都基本适宜,植物也就选择在此时发芽、开花。可以说,决定中国植被开花的最重要气候要素是气温,其次才是降水。植物在春季开花结果,经过高温多雨的整个夏季的生长,种子在秋季顺利成熟,是最佳选择,是进化和适应的结果。在中国文化核心区的中东部地区,百分之八十以上植物都是在春天开花。所以,在中国文化里,春华秋实,可以说是永恒的审美意象。
梅花在早春开放,是中国备选国花之一
在世界文化的另外两个核心区域欧洲和北美洲,同样主要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也具有相似特征,气温是控制开花的主要因素,春天是开花季。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充溢着对美丽春天的期盼,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更让我们把春天开花当成了理所当然。
但在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三个季节。通常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旱季后期(4—5月)天气酷热,最高气温常高达40℃以上,为热季。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也在16℃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影响印度半岛植物生长周期的主要因素不是气温,而是降水。如果降水季节分布均匀,那么印度半岛植物全年都可以开花。但由于旱季特别干旱,尤其雨季来临之前不仅干旱,而且特别炎热,加剧了旱情,许多动植物甚至人类都被渴死、热死。因此,植物选择在雨季来临后才开花,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必然的。此时恰逢北半球夏季,印度半岛百花齐放,如诗如画,所以,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是对印度植物生长周期的真实描写,绝非要与中国文化对着干。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植物,如茉莉、苘麻、秋葵,以及棉花种类之一的树棉等,都是在夏季开花,由此可窥印度“夏花现象”之一斑。
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来自印度洋,又称西南季风。西南季风首先于五月在缅甸爆发,随后向东蔓延,直到菲律宾。然后再向西蔓延,六月到达印度,七月到达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地区相比,印度的热带季风来得迟;和中国的温带及亚热带季风相比,印度半岛的爆发性热带季风更不稳定,年际变化更大,同时炎热又会加剧旱情。所以,印度对雨水的重视和期盼,还要超过东南亚和中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印度对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修筑水坝极为敏感,时不时摆出一副拼命架势。中国云南傣族和泰国、缅甸等国在雨季来临之前要举办泼水节,表示对雨水的期盼。泼水节在中南半岛很多地区就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可知西南季风雨对这些地区的意义之大。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其实源于印度,也说明印度对雨水的重视与东南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茉莉,原产印度,初夏盛开
网上对泰戈尔诗中"生如夏花"的解释一般是:让生命像夏花那样舒展、张扬。此说虽然有趣,但十分牵强。夏花舒展,难道春花就是局促的,就是皱巴巴的吗?花儿只要开放,就是娇艳的,舒展的。即使是冬季开花的腊梅,在冰雪中,依然是恣意绽放。还有的解释认为泰戈尔把生命的辉煌比作如夏花般短暂。这也是不通的。花儿的开放和维持开放,需要付出大量物资和能量,故花儿的开放大都短暂,无论是春花还是夏花。夏季常见的花儿,如广玉兰、苦楝、紫薇、木槿、凌霄、月季等,其花期还算是比较长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牵强解释,是由于作者不了解印度气候与中国气候的巨大差异。文学家们的解释也常常包含了很多主观感受和臆断,缺乏科学依据,此即为一例。
腊梅在大雪中开放,依然鲜艳,舒展
"生如夏花之绚烂"与”万紫千红总是春“,用这两句诗的对比做地理考试题目,考考学生对东亚和南亚气候差异的理解,是不是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