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播古听今在节目中,都尝试用吟诵的方式介绍诗词。针对吟诵的方式,也收到了各种各样的留言,有赞扬的“哇 还能唱啊”、“唱的真好听”;当然也有批评“这是什么鬼”、“唱的太难听了”、“能不能不唱啊”。
想先说明,吟诵并不是唱歌,所以评价这是“唱”,并不太准确。另外,从来没解释过为什么要用吟诵的方式读诗词,这回想谈谈。
吟诵并不神秘,这是传统的读书法,以前私塾教授古文、诗词都是用这种方式读。自民国初年废除读经,吟诵逐渐也失传了。100年过去了,这种传统的读书法几乎断绝了。绝大多数人没听过吟诵,觉得吟诵难听,不足为奇,因为不习惯么。
所以美、丑都是相对而言的。
为什么要吟诵呢?对于传统的文体诗词文赋,用传统的方式诵读出来,方能知声情,用正确的方式吟咏出来,方能通古今。
想举个正反两个例子,正好唐宋词欣赏讲到苏词,我们先举苏词中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浪淘尽
觉得吟诵难听的朋友,想必是和朗诵对比吧。我们可能都听过赤壁怀古的配乐朗诵版,配着波澜壮阔的琴曲,朗诵者气沉丹田,语调悠悠。貌似很好听,但说不好听这只是表演和作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声情完全不对呀。赤壁怀古能是这么波澜壮阔、壮怀激烈的吗?
啊~~~
要知道,赤壁怀古写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所谓乡勇团练,就是民间的保安队,他就是这么个保安队长,还是副的。他从知州的高位,骤然跌入凡尘,之前还险些因乌台诗案丧命,一个正常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是什么情绪?怎么可能像配乐诗朗诵传递的情绪,那样壮阔、澎湃?苏轼彼时心中充满痛苦和忧烦的,无尽忧愁无从述说。他只能凭借游览赤壁矶、追忆三国周瑜的风光无限,同时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命运多舛。
怎么体会这首词的感受,我们注意到这首词多用入声字为尾韵:人物、千堆雪、雄姿英发、灰飞烟灭、早生华发、江月,为什么用这么多入声字?如果只是为了表现怀古、伤逝,去声字作韵就好了么,比如开头的“大江东去”,就是用去声表现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但入声字那么多,似有一种难言的情绪隐藏在内,周瑜那么年轻,那么帅,又娶了小乔,还创立了那么宏大的功绩,简直风光无限。可反观我苏轼呢,也一样的有才,却落得如此可悲的境地,他对周瑜虽然是羡慕,但更有一分难言的嫉妒在其中,或者没有嫉妒那么严重吧,至少心里是酸酸的,所以用入声字这种塞住的感觉来表达。
我们说的声情,就是通过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用吟诵的方法读出来。只有读对了,才能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要表达的情绪。而朗诵,只看字面意思,是没法正确体会声情的,甚至很多时候理解是错误的。
上面举的是个反例,再举一个正面的小例子,听叶嘉莹先生吟诵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这个吟诵调旋律很简单,叶先生的声音也不像歌唱家一样,但听这个片段,只有四个字的评语“感人至深”。如果你听了还感觉不到,请试着和着她一起吟诵起来,会不会有感动?
吟诵知声情、通古今,是要用心去体会的。
举了这两个例子,希望能够说明,为什么对于传统文体诗词文赋,该用吟诵法去读,因为那才是正确的。用朗诵法读出来,只看字面,大半会误解诗词原有的声情。
说明了为什么要吟诵。怎么吟诵呢?推荐徐健顺老师的吟诵课程,网络上能搜到,有音频也有视频,讲得非常系统、也很深入浅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学习。
文章来源:播古听今的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和我谈诗论道。
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