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说起三国,大家脑海里都会不由自主地冒出诸如“乱世、争夺、君不君、臣不臣”等一系列的词,纵观整个封建历史,朝代的衰败,无非就是“君王无道,群起而攻之”(商、秦)、“敌强我弱,江山易主”(宋、明)、“权臣为祸,君主名存实亡”(东汉)、“后宫干政,君主无用武之地”(清末)。

揭秘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真相(三国乱世起源两次士人与宦官之争)(1)

东汉末年,董卓率大部队进入皇城,铲除了一部分有权势的宦官,接着凭借自己结束党锢之争的功,废少帝,扶持献帝上位,东汉正式进入了君非君臣非臣的阶段。有的朋友就要说了,那东汉的灭亡不就是董卓祸乱朝纲导致的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董卓只是利用好了天时和地利,借着平息党锢之争的名义,无非就是让自己师出有名,杀宦官也同样是为了堵住士大夫和百姓的悠悠之口。

兴起——宦官借大赦犯罪,刘质违令杀赵津

公元166年,桓帝决定要大赦天下,以此来增强东汉的统治,彰显君主的恩德。这种消息只有到真正宣布那天才会人尽皆知,在此之前除了皇帝本人,能提前知道的也就是常伴其左右的宦官了,了解了桓帝的决定之后以赵津侯览为首的宦官便将此透漏给了其党羽,其中张泛等人借此故意犯罪,然后希望利用大赦来逃脱惩罚。

揭秘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真相(三国乱世起源两次士人与宦官之争)(2)

但是事与愿违,负责审理案件的部分官员并没有因为大赦就放过这些人,这其中就包括了当时的太原太守刘质和“八及之一”的翟超依然按照东汉律例,将这些犯罪的党羽处置了,党羽代表赵津更是被拷打致死。宦官们于是借着“违抗皇命”、“欺君罔上”等罪名请奏桓帝,桓帝听后愤怒不已,重重处罚了这些违抗赦令的官员,自此,党锢之争揭开帷幕。

爆发——李膺杀张成之子,陈蕃求情而无得

获悉此事之后,当时位列三公之一的陈蕃上奏桓帝,通过历史事件来谏劝桓帝不能让宦官乱了朝政,听信宦官谗言的桓帝此时哪里听得进去陈蕃的话,更是把他的话当耳旁风置之不理。陈蕃的谏言没有得到重视,但是宦官却感觉到了威胁,又以各种罪名来蛊惑桓帝,那些出头的官员纷纷被免除官职,含冤入狱,最终以刘质在狱中被迫害致死,岑晊、张牧逃亡告一段落。

揭秘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真相(三国乱世起源两次士人与宦官之争)(3)

戏剧——陈蕃(扫天下为社稷)

随后,李膺处死方士张成的儿子让党锢之争彻底爆发,宦官仗着桓帝的恩宠,让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营私,养太学之士,诽讪朝廷等。此时的桓帝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士大夫的谏言,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毕竟忠言逆耳,宦官的阿谀奉承极大地满足了桓帝的虚荣心,反而士大夫的话让桓帝有一种“你在教我做事?”的感觉。听信宦官谗言的桓帝勃然大怒,下令逮捕审理这些被诬陷的士大夫。

陈蕃再次上书,言辞凿凿,希望能够让桓帝收回成命,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被贬,同时也宣告宦官获得此次胜利。此时可能有人要问,其他人只是被宦官诬陷就入狱,为什么陈蕃当面数落桓帝只是被贬呢?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延伸,陈蕃就是王勃《滕王阁序》中徐孺下榻、被父亲责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陈蕃。另外,窦武和陈蕃志同道合,窦皇后(桓帝时为皇后,灵帝时为太后)又是窦武的女儿,有这样的关系,别说是宦官不敢谗言,就连桓帝都不敢重罚他。

结局——以奸治奸获大赦,脱离囹圄难归朝

第一次党锢之争的结局着实有点戏剧性,李膺在狱中被要求供出同伙,他却故意供出了大量的宦官,以一招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打乱了宦官的阵脚。为了防止消息传到桓帝耳中,宦官头子便以适合大赦的天时到了为由,撺掇桓帝大赦天下,同时为了免除后患,又为桓帝“献策”:士大夫可以赦免,但是不得再回朝为官。

揭秘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真相(三国乱世起源两次士人与宦官之争)(4)

第二次党锢之争和死灰复燃就不再详细阐述了,无非就是士大夫看不惯宦官乱政,害怕江山社稷受到威胁,宦官害怕利益受损,从而产生的相互拉扯,相互缠斗的状况。东汉的根基也在二十多年的党锢之争中逐渐腐朽衰败。一个皇朝,宦官当道,士大夫不敢说真话,君主亲小人远贤臣,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总结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桓帝为什么会亲小人远贤臣?桓帝十四岁登基,在位的前十三年,梁太后以皇帝年幼为由,命梁冀辅佐桓帝把持朝政,但是长期位列权臣之首让梁冀忘乎所以,随后的梁冀被诛,邓氏被废,外戚掌权的时代结束。可以看出,桓帝对权力的渴望要比那些登基就掌权的皇帝强得多,也正是如此,窦武和陈蕃虽位列人臣之首,却并不受桓帝待见,反而是宦官在桓帝掌权的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但是桓帝依然没有给予宦官太多的权力。

揭秘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真相(三国乱世起源两次士人与宦官之争)(5)

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让董卓师出有名,也为董卓扫清了障碍,拥有大权的窦武身死,陈蕃被贬,这一系列为接下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埋下伏笔,董卓掀起十常侍之乱、淫乱后宫又给了曹操出师之名,再到后来刘备借兴复汉室,自此东汉彻底大乱,群雄并起。忠义之士的悲惨结局令人惋惜,只能说他们生不逢时。

对此,各位看官老爷们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见解吗?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