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招商引资现状多是一地鸡毛(内地城市如何进行招商引资)(1)

产业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近几年,随着“房住不炒”国策的深入实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打压日趋严密,土地财政受到较大影响,各级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对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更为重视了。

产业经济发展的好,的确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税收收入,吸引资金人才,增加人口流入,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力和整体竞争力。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制定各自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大建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大力发展、完善产业发展相关的配套服务和公共设施。

很多内地地方政府在产业招商引资中存在以下误区:

1、片面强调到大城市和海外招商;

2、片面强调地价租金、税收奖励、固投补贴等特殊“超国民”优惠政策;

3、招商引资活动缺乏创新和系统化管理服务;

4、招商引资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容易流于形式和追求政绩工程,对热点产业容易“一窝蜂”而上,过度补贴刺激从而形成产能过剩;

5、过分强调“抓大放小”,偏爱固定投资大的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6、过分强调招商引资的量化指标和全民招商等;招商引资缺乏长效机制、缺乏诚信和长期服务意识,重招商、轻运营、轻服务等。

其实,无论是国外投资商还是国内投资商,最关心的还是投资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产业发展前景以及营商环境、市场空间,而不是单纯的税收奖励等优惠政策。但很多内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存在的误区,容易造成各地资源配置扭曲,容易出现短期行为甚至动用存量财政的“寅吃卯粮”行为,容易陷入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不利于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不利于发展符合地产实际的特色产业,不利于各城市圈相邻城市的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

国内招商引资现状多是一地鸡毛(内地城市如何进行招商引资)(2)

而且,一线城市和长三角、大湾区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在营商环境、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都已大幅领先于内地城市省会和三四线城市,对资金、产业、人才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内地城市。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雄厚,对产业、人才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和政策补贴力度也远远大于内地政府。

因此,内地城市要招商,首先要认清形势,实事求是,要明白一线城市和长三角、大湾区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企业,为什么要去内地省会和三四五线城市投资办企业?吸引他们去投资是因为土地、房价、人工等成本优势?还是资源、能源等资源优势?什么样的产业和企业适合和比较容易招商引资到本地?他们为什么愿意来本地而不是去其它同类城市投资?本地的产业发展应如何长远规划并因此制定合适的招商引资政策?这些都是需要地方政府结合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方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产业、资源特点,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去认真思考和制定方案和政策的。

当前,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产业生态链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早已不是以前的“三来一补”模式。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局面,各地方政府要想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关注政策和资金要求,还要全面研究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和各类生产、技术、产业要素,以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招商引资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招商引资政策。比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国内招商引资现状多是一地鸡毛(内地城市如何进行招商引资)(3)

1、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把精力用于改善投资环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企业和专业机构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直接与投资商、合作者谈项目、谋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以商招商,以商养商;

2、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趋势、方向和技术研究,加强与各科研院所和产业研究转化机构的合作,了解不同产业发展的生态链特点和生命周期,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规划;

3、精心设计符合地方实际和特色优势的产业政策和招商政策,比如充分利用“展会经济”、建设特色园区和产业小镇、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和进行“对赌招商”、建立优势互补的“飞地产业园”等;

4、注重招商引资的盈利模式和合作共赢,进行科学招商引资和科学决策;利用当地的优势产业进行产业链招商,“引链”、“强链”、“补链”,并整合资源进行产业投资、赋能孵化;

5、利用渠道、互联网、新媒体等创新工具进行招商,探索平台招商、网络招商、基金招商、投资招商、科技招商等新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创新运行机制和服务机制,改善营商环境,注重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提高产业发展的软实力,通过高效的招商决策机制和综合服务机制吸引投资商和企业落地投资等。

国内招商引资现状多是一地鸡毛(内地城市如何进行招商引资)(4)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首创的“新结构经济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变迁过程,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只手共同作用,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进行因势利导,从而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把产业做大做强。

这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被证明有效的经验总结,也是目前仍被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所遵循的理论基础,虽然存在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等人的质疑。因此,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新结构经济学》,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已经从片面强调效率向强调公平转变。近几年中央对房地产、互联网、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整顿,强调“房住不炒”、“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取消学区房”等,其本质都是从强调效率优先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向强调公平优先、注重民生的共享改革开放红利方向转变。

因此,新经济形势下,各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进行招商引资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