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1)

编者按:在论述文检测答题时,如何实现快速阅读,这里给的出路是快速读懂提问思维。读懂提问思维,也才明白答题思维,因为,这是同一种思维模式。所以,本章节的关键词是“思维”。本文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研究者及思维研究者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2)

思维

在论述文中阅读检测中,命题人的提问,必定含有思维指向(也可以说,这些命题的目的之一,就是训练阅读者的思维)。这个思维指向,对于答题者,也就是答题思维。明确答题思维,不仅可以快速答题,也是有意识的磨砺思维。我们除了在题干里用筛选符号标注出指示答题思维的词语外,还有必要在题干的末尾标出具体的思维符号。常用的答题思维及符号如下:

(1)构成(…)

“…”为构成符号,也是要点符号,因为,事物的构成,必有其要点、要素。构成符号(…)也代表构成思维。[1]当我们识别并用 “…”标注需要回答的问题时,我们就应当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几个要点、要素构成它的细部;于是,我们就应当尽量打开思路,寻求答案的多个要点,而不是只抓住一点就沾沾自喜,而不及其余。

论述文阅读提问中,以下主题的提问,常常意味着要用构成思维解答:

①概念

一个概念,往往就是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又多是由两个语素构成。因此,概念的含义往往包含有两个要素、要点。理解概念的含义时,就要尽可能全面揭示概念的含义。例如:

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2]

这里就是对概念理解提问。“是什么”指示我们要用构成思维答题,为了强化这个指示,有必要在问题末再标注上“”。对于“静趣”,我们容易以偏正词语推之,理解为“静的趣味”,因而,理解“静趣”就偏向了“趣”而忽视“静”。但是,命题人的意图是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点:“静”与“趣”都必解释。

参考答案是“‘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这个答案有两个要点,前部分侧重释“静”,后部分侧重释“趣”。也可以理解,“静”是概念的主体,而“趣”是其功能,这是一个主谓式的词语(与我们猜想的偏正式就不同)。

总之,为了避免概念理解上的偏漏,阅读提干时,宜在问题的后面标注上构成符号。这样可以提醒我们全面思维,不偏不漏地理解概念,答出概念本身具有的要点、要素。

②句子

如果说,理解概念要关注组成概念的语素,那么,理解句子,要关注组成句子的分句或短语,是顺理成章的。我们可以在理解句子的提问后面标注上构成符号,以便提醒我们注意句子的构成要点、要素,力争全面理解句意。

③结构(思路)

前面说过,结构与思路,是硬币的两面。在论述文阅读中,我们也可以不做严格区分。这里要说的是,阅读命题要我们分析文章结构或思路,似乎有点吓人,但是,如果我们知道,结构或思路是由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或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组成),我们就豁然开朗了。说白了,分析结构或思路,就是文章的组成部分。例如:

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3]

题干已经提示了思路的大致构成:开头并不谈静,最后一段才写到静。参考答案是“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分析文章结构,表面上看,就是说明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里,也就是把文章分成了三部分。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也就是思路的要点。但实质上,这各部分内容里面暗含着思维路径。[4]不过,在这里,我们最少要知道,思路是可分的,是有要点、要素的。

④中心(观点)

对于文章的中心或主要观点的概括,同样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要点。尤其是思辨型论述文,中心或主要观点往往是多个分论点(观点)的综合。于是,中心或观点,也是几个要素组成的。我们用构成符号标注题干,就意味我们要做好多方综合的准备,而不摘其一点,就以为是文章的中或观点。

⑤态度

态度包括观点,但观点不包括态度。我们说态度时,可能指观点(认知),但更多的指情感,以及在认知、情感基础上的行为倾向。我们常说,文章要态度鲜明,但鲜明并不意味着简单、单一。因此,我们思考文章态度时,仍要考虑其是否有多个要素。例如:

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5]

参考答案是“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人们对异类的态度有三个要点,排斥、打压是外部行为,缺少宽容是内心情感的。作者认为应该持的态度有两点,一是肯定,二是容忍。肯定和容忍,都是建立在对异类的充分认知基础上的情感倾向。

如果我们把概念、句子、结构(思路)、中心(观点)、态度等都视为是不同的生命体,我们用构成符号(…)标注、提醒,就显得合理合法、自然而然了。因为,生命体是有机的整体,但也是可以分节的整体。否则,就不会有关节等动物学名词,也就不会有头、身、尾这些日常用语。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写答案时,如果要点的字数稍长,可以用序号①②③等标出,这样容易穷尽要点。但是,要注意,标序号适合分析答题,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综合,就不宜用序号标注。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3)

(2)原因(←)

当题干中提问“为什么”的时候,即是在指示我们需要探求问题(现象、话题)产生的原因(理由、前提)。我们在问题后面标注“”,用来提醒回答这个提问需要进行原因思维。[6]如果,事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就是多元素构成,于是,这里的原因思维里面,又可能包含构成思维。只不过,我们为了标注的简便,原因思维只用“”标注,而不再叠加构成符号。例:

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7]←

“‘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可视为一个结论,这里要追问的是结论产生的前提。结论也就是结果,前提也就是原因。[8]有果必有其因,有结论必有其前提。参考答案:“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就形成不了‘诗的境界’。”这个答案是可信的,因为文章就这样讲理由的。[9]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4)

(3)功能(→)

当题干中出现“会怎样”、“作用”等词语时,往往是要我们分析事物的功能、作用、影响。也即是要求我们对事物进行功能思维。[10]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在题干末标注“”以示强化功能思维指向。例如:

本文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11]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敏感,可以在“作用”下面标注、筛选,并在题干后标注“”,以示答题需要对事物功能进行思考。参考答案:“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这里是分析名言的作用,答案有两个要点,一是对比作用,一是论据作用。这个答案是基本可信的。[12]又如:

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13]

参考答案:“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这是对如果缺乏志愿精神行动的影响分析,答案是可信的。

原因思维是由果溯因,功能思维是由因推果,它们在因果走向上互为逆反,故用相反的箭头符号表示。原因思维与功能思维,都属于因果思维。[14]因果原则是世界最普遍法则,也是人智力的最普遍的形式。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先天悟性。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时,已有自果溯因的悟性。[15]

但是,我们却要说,即便如哲学家所说的,人有先天的因果悟性,也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就没有必要训练因果思维。就如我们先天就会呼吸,但并不是就没有必要锻炼我们的肺活量。提高悟性是有意义的,就如锻炼肺活量是有意义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5)

(4)辩证(∪∩)

有时候,命题者会提出两相矛盾的现象,让阅读者思考它们各自存在的理由。这时的答题思维,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构成思维,思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两个极端合起来,就是其种概念、特征、性质的整体性质。[16]

辩证思维也是一种角度变换,即由赞成或反对转换为既赞成其中某些方面又反对其中的某些方面。[17]辩证思维,不论角度如何变换、对事物的态度如何改变,所得结论都应有其前提、理由。故辩证思维一定含有因果思维,否则,辩证没有理由,就只能是“辩”,而不能“证”,证即证明,证明就需要理由。

因此,我们用辩证思维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对不同的角度的结论找到它们各自的理由。我们用(∪∩)标注题干,也就是为我提醒我们,此问题需要辩证地、变换角度地思考。辩证思维符号,之所以用“∪∩”,主要是表示思维角度的变换、反转,强调其相反性、矛盾性。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6)

(5)比较(∝∞)

有些问题,需要我们用比较发现两事物的相似(或相同)之处和相异(不同)不同之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比较思维。事物通过和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各自的特征差异自然就显示出来了。许多中西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的文章立意也必须运用比较思维的方法,[18]可见比较思维运用较广。比较思维用“∝∞”标注,意味着两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但究竟同在何处,异在何处,需要我们仔细辨别。例如:

西班牙的奥特洛、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有哪些相同之处?主要分歧是什么?[19] ∝∞

“相同”、“分歧”这些词语提示了我们,此题应当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解答。我们有必要筛选出这些词语,并在题干后面标注上比较思维符号(∝∞),以强化这种答题思维。参考答案:“相同之处:都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都认为视杆细胞能够收到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分歧:视锥细胞能否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7)

(6)措施∠∠

有时候,阅读命题会要求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措施等,这个时候我们要明白需要进行的是措施思维。措施思维是一种间接的因果思维,因为,所谓解决问题的措施的提出,是对因果思维中的原因、功能分析之后,所设想的一种应对办法,其目的是为了克服某种原因、功能的负面影响。[20]例如:

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 ∠∠

“怎么做”提示我们当用措施思维解答,故应筛选出来,再在题干后标注“∠∠”以示进一步提醒。参考答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一个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个答案,采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答出了各自的“应对办法”,这些办法也是克服了自己的负面(容易欠缺)的因素而提出的。

措施思维,之所以用“∠∠”标注,一是“∠”可以想象一种工具(铧、铲等),工具又暗示着办法、手段、措施。两个“”表示,措施往往不止一种。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8)

注释:

[1]构成思维包含构成分析和构成综合。构成分析,就是对认识对象事物的内部构造的详细情形进行解剖、清理、描述。构成综合,则是对构成分析后对分析的思维成果——各个元素、因素特征、规律的把握——进行总体的归纳的概括的认识。参见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40页。

[2]此问题出自2010年江苏卷的论述文阅读第三题的部分提问,文章是朱光潜的《谈静》(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3]2010年江苏卷的论述文阅读第二题的部分提问。文章是朱光潜的《谈静》(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4]这篇文章的思维路径是: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再强调感受力强,生活就多乐趣),而感受力又出自“静”。文章由人生乐趣开始,不断追问原因,逐层深入,思想深刻。但也应看到,文章对于“感受力”用笔过强,而“静”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强化,因此,文章有主题不突出之嫌。

[5]2009江苏卷,詹克明《说“异”》。

[6] 原因思维包括原因分析和原因综合。原因分析,就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或事件存在的结果、现象、状态产生的先在性、环节性、过程性原因的追问、探究、追溯。原因综合,就是对导致某种存在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之后,对这些多种原因进行的整体概括性的认识,从而得出最系统最关键的原因的认识过程。(见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38页)

[7] 2008广东卷,《诗与直觉》(朱光潜)。

[8]王国维在《释理》有言: “然吾人若就外界之认识,而皆以判断表之,则一切自然界之原因,即知识上之前提,一切结果,即其结论也。若视知识为自然之一部,则前提与结论之关系,亦得视为因果律之一种。”见《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版,128-129页。

[9]对于问答题,参考答案不应是唯一正确的表述,还可以有大致相同而又合理的表述。此题,实质也是说明“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各自功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而只有直觉的知才是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需要的。

[10]功能思维包含功能分析和功能综合。功能分析,就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件存在的结果、现象、状态将会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功能——作用、影响、意义——进行推断、预见、前瞻。功能综合,就是对某种存在现象产生之后将会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功能、影响、意义做出分析之后,对这些多层次、多方面的作用、功能、影响、意义进行整体概括性的认识,从而得出最系统最关键的功能、作用、意义的认识的思维过程。(见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38、39页)

[11] 2008江苏卷《纯朴的嗜血者》,原题为“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12]说基本可信,是因为如前(材料与观点)已述,事例、事理(名言)作论据是不可靠的,但人们习惯上说成是论据。较为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对作者的观点起说明、渲染作用。

[13] 2010湖南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9)

[14]因果思维可以分为三种最基本的操作模型:原因思维、背景思维、功能思维。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38页。

[15]《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版,130、134页。

[16]相关内容见马正平主编《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178页,及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42、64页。

[17]角度变换,就是角度思维,是构成思维之一。横看成岭侧成峰、逆向思维、做翻案文章等都是角度变换。相关内容见马正平《广义写作思维原理论纲》(智慧的探索: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1999年9月23日)及马正平主编《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178页。

[18]比较思维的相关内容,可见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255页。

[19]2010天津卷。

[20]措施思维包含措施分析与措施综合。措施分析就是对解决某个问题所提出的战略与战术、方法、途径、手段等等。措施综合,就是对分析出来的各种措施进行整体观照、考察。见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254页。

[21]2007广东卷,王生平《创新与想象》。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法(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