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轮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兴起。无论高门大院还是市井商贾,无论富庶之地还是穷乡僻壤,总会不时听到人们哀叹:读书有什么用呀?

记住十句话胜读十年书(百无一用是书生)(1)

那为何有这样的哀叹呢?原来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如今,大学生遍地都是,就业机会本来就不多。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今年又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而伴随的是中小企业日益减少。僧多粥少,自然会有不少人找不到工作。尤其是不少农民,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大学,就指望孩子鲤鱼跳龙门,改变一家子的生活呢。

记住十句话胜读十年书(百无一用是书生)(2)

所以,当孩子们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了但收入不高,甚至有时不如农民工,就会有不少人哀叹读书无用。而被他们挂在嘴边用来论证读书无用的最为著名的一句话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那这句话真的说的是读书无用吗?我们去一探究竟,这句话原是一首诗里的一句。这首诗叫做《杂感》,全诗如下:

记住十句话胜读十年书(百无一用是书生)(3)

何谓杂感?就是心中五味杂陈,各种感情交织,古人习惯用杂字来表达复杂甚至矛盾的心情,如《己亥杂诗》《四时田园杂兴》《山中杂诗》等,莫不如此。那这首诗有何杂感呢?常说知人方可论世。先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理解这首诗要表达什么。

这首诗的作者,对于浩瀚的诗歌大海里众多诗人而言,的确默默无闻。他就是清代乾隆年间饱读诗书却又英年早逝的诗人黄景仁。此人命运坎坷,四岁时成了孤儿,家境贫寒,但他酷爱读书,少年时便诗名远播,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宗李白,但浪漫不足,悲怆有余,多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感。一生很不得志,穷困潦倒,年纪轻轻便客死他乡,年仅35岁(1749~1783)。而这首诗是他少年时期,17岁的时候写的一篇习作。

记住十句话胜读十年书(百无一用是书生)(4)

1.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首联一开头便透露出胸中不平之意。感慨无法参禅得道,不能成仙成佛。仅“只”一字足见其内心的愤懑。17岁的如花少年,本来应该是充满朝气、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时候,但生活中种种辛酸、受尽白眼的日子,让他郁闷不已。唯有独自在深夜作诗,一吐不平之意。

记住十句话胜读十年书(百无一用是书生)(5)

2.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颔联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不平之意,此联妙在用典。诗人的用典很独特,反其道而行之,用的是这两句: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宋】道潜《口占绝句》

道潜这两句诗意思是“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以柳絮沾泥后不再飘飞,比喻修禅到了心无他物的境地。本是清妙之音,却被17岁的诗人化用的牢骚满腹。诗人以“风蓬”自比,感慨自己如风中蓬草,命不由己。以“泥絮”自比,表示自己对女子不再有轻狂之念,但却落一个负心人之名。个中郁闷溢于言表。

记住十句话胜读十年书(百无一用是书生)(6)

3.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颈联在前面发完牢骚之后,开启了自嘲模式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这里很容易让人想起东晋名士“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青白眼”的做法,化典于无形,恰如其分表达愤懑之情,不是我融不入世俗,乃是世俗中多是俗物,我岂能与他们同流合污?接着发了一句流传千古的牢骚话:百无—用是书生。很显然,这是一句气话,用来自嘲自讽。但骨子里流露着的是傲娇,意思我饱读诗书,却有何用?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似乎正站在我们面前,慷慨陈词,痛斥时弊。

记住十句话胜读十年书(百无一用是书生)(7)

那是不是就说明读书真的无用吗?显然不是。翻开浩瀚的史册,因读书而成就一番伟业的比比皆是。孔子“韦编三绝”成“万世师表”,苏秦“悬梁刺股”挂印六国,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成一代大儒,范仲淹“划粥断齑”成一代名臣,吕蒙“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宋濂借书抄书成开国文臣,陶行知勤学好问成一代教育家……

所以说这无非是怀才不遇的少年发的牢骚话。就如同一些成名作家曾经也说高考有啥用,读书有啥用同样道理,说了也不妨碍他们继续读书、成才。这种牢骚话,是无法证明读书无用的。历史上,诗人们也常常发过牢骚,比如爱国诗人陆游也说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而大文豪苏东坡也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能说陆游、苏轼他们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吗?他们的成就恰恰说明了读书有用,有用至极。《增广贤文》里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警告世人,平时就应该勤学好问,否则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懂得的太少会是多么被动的事情了。

记住十句话胜读十年书(百无一用是书生)(8)

4.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尾联其实才是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不要因为诗里多说愁,就当成谶语。春鸟可以发出欢愉之音,令人欢喜,而秋虫同样也有权力发声,即使有悲伤之意,也没人会去指责。大自然尚且如此,诗人怎么就不能发出不平之声呢?最后一句,把诗人心中不平之声、愤慨之意推到了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不平中看似颓唐,实则有洒脱之意,意思不会因别人的指责而不发声,我依然会发声,当秋虫也是无妨的。

通过对诗人身世的了解和诗句的解读,还会觉得读书无用吗?中国人习惯自谦,尤其是文人,所以像黄景仁这般饱读诗书,却又怀才不遇之人,说些带情绪的话,也正常不过,是无法当真的。但若是断章取义的用来证明读书无用,则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那么多读书而成就的人,遍布各行各业。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书没读多少,岂敢妄下定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吗?

对于“读书无用论”这一说法,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END.

我是陌上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聊史补丁”。看完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