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伪文青,我不光喜欢看书,更喜欢书改编成的电视剧,因为我能从电视剧中找到种种生活的折射。儿子上幼儿园了,我能多些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看些书,写些字,还有学点一技之长。毕竟窝在家里只是一个阶段,躲家里也能不与社会脱节。片片秋叶落下时,我用一周时间看完了当下热播电视剧——《小别离》,看完感想多,而且深。作为一个曾经当过孩子王现在又是俩孩子的妈妈,剧中许多情节让我产生深深的代入感。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处处充满着别离。为了生活,要么成了留守儿童,要么成为留守妇女。还有失业的焦虑,心灵的迷茫,孩子教育的殚精竭虑,从这部剧中都能找到自己影子。关于家庭教育,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探讨、分享成了常态。

小别离之父母无私的爱(小别离之家庭教育面面观)(1)

一、大人的观点和想法别轻易强加给孩子。有次送女儿上学,和她聊起她在学校的事。她告诉我她现在特烦当班干部,因为当值那天要很早去学校站队、管纪律,让她不能开心地玩,当时我有点愕然。因为我们小时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当年很官迷,恨不得天天自己当值,天天拿着教鞭和本子在讲台上模仿老师。像红小兵一样四处巡视,觉得那样很拉风。女儿听了我的话后,她深深地嘲笑了一翻,丢下句:“你们那得多累!”飞快地跑了。女儿这么小,七八岁的孩子有自己的偶像。看了动画片《小马宝莉》后上网去搜有没有续集,然后再搜里面主人公的命运。还告诉我,里面的紫月后面黑化了,变得腹黑了。这几年,我一直带着她,也知道小孩的世界每一天都在变化,但还是有点震惊。真是应了那句,五年一代沟,十年就不能沟通了。

比如《小别离》,主人公童文洁是化妆品公司副总,当年她英语特好,考上重点高中再重点大学,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职场中杀出一条血路。但是,她的女儿朵朵并不想成为那样一位女强人,她喜欢写小说,成绩中等,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童文洁一直在剧中好几次声嘶力竭地对朵朵说,她很小没爹没妈,能走到现在这步全是靠自己,意思是今天的一切都是自己要强,自强不息奋斗得来的,而从小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朵朵并不能理解。是啊,时代推着人向前,也推着人改变。就像我们不能理解有时老人那么省,也不能理解现在00后的二次元世界。我们是我们,孩子是孩子,时代和社会环境不一样。就像我对女儿说我小时候的故事,我对她讲台小时候妈妈为了得到一双新凉鞋,我需要清晨起来跑着去茶叶林场摘茶叶,每天早上能挣3角钱,再跑着回去上课。每天这样三角三角地累积,一叠叠零票换来了盼望已久的红凉鞋。她体会不到我们小时候穿上新衣服新鞋的感受,因为她从不缺少新衣新鞋。时代改变了我们,我们也改变了时代。

小别离之父母无私的爱(小别离之家庭教育面面观)(2)

二、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孩子并不是为了实现我们未实现的理想而生下。 剧中的吴佳妮一家,他家在剧中算是小康生活了,根本不具备出国留学的资本。吴佳妮只是个社区医院的医生,丈夫是个出租车司机,而他们的孩子琴琴却是个学霸,每回大考都是年级前十。其实,这样的小学霸在国内考个重点应该不是问题,但吴佳妮因为她的留学梦没有实现,总想把她未圆之梦让女儿去圆。于是乎,她到处倒腾,为了女儿出国差点卖房、离婚。同样,作为一个母亲,我很多次也有过吴佳妮的想法。吴佳妮因为只上了个专科,只能在社区医院混混,她的平台限制死了,她希望女儿能留学开阔眼界,提高段位。不是中产的她,觉得女儿除了学习这条路能改变命运,别无他法。相信,中国大多数母亲都有这样的想法。

每当生活不如意时,我也会想自己的一生基本定格了,希望只有在儿女身上了,把未圆的梦都交给儿女实现。还好,女儿目前学习不错,学习上基本不用我操心。但是,女儿完全是男孩子的思维,理科很好,不爱阅读。我多次提醒她,高考马上改革,得语文者得天下。阅读才是成为一名好学生的基础,以后初中、高中都与阅读和写作息息相关。可提醒归提醒,女儿仍然我行我素。多看一本书都觉得累,倒是看动画片、玩电脑、玩手机带劲。转念一想,也是,现代的诱惑多大?这么多电子产品,智能电视、智能手机、IPAD都比任何一本书来得有趣。我们小时候,除了有书看还有什么?小孩的自制力很有限,管太多也达不到大人要求。所以,以后的路她自己走,我未圆之梦也只能是梦。

三、适合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小别离》这剧主要是围绕孩子留学这事展开,三个家庭为了孩子能留学上演了各种狗血、惊心动魄、还有反思与泪点。作为父母,尽一切能力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成了当下风靡。有能力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走出国门,接受中西方文化的滋养和教育。的确,现在有许多人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许多不满,觉得应试教育有种种弊端,觉得西方教育才是释放孩子天性、培养能力的最佳教育。其实,关于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教育学中向来是争议不休,没有哪种教育是万能的,没有瑕疵与局限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西方教育强调解放儿童、培养能力。你不能说西方教育就是高大上,中国教育就没丝毫可取。比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他强调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才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但是他的这种观点现在也有人提出质疑,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自制力差,让他们自主探索与学习的效果并不好。另外,据境外媒体报道,现在有些美国人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反而青睐有佳,他们认为中国孩子的数学都很不错,各门功课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其实,教育永远是发展的,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学能一直放之四海而皆准。

从现实角度来说,留学更需要结合自身经济状况还有孩子的身心特点,比如有些孩子开朗、活泼、好动,中国的应试教育可以会阻碍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有些孩子沉稳但依赖性强,做事喜欢讲原则,还有点内向那也就不能早早地送出去。

四、快乐教育与狼妈狼爸。许多时候,看到“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样的言论我就发慌,作为社会底层的我觉得除了读书能改变命运,想不到其它方法。虽然靠读书改变社会地位的通道越来越窄,但有且只有通过拼命学习去改变命运。看着女儿甜甜的笑容,不严厉的我从不会主动要求她学这学那。比如参加各种辅导班,从来都是顺着她。而当我看到同事的女儿各方面那么优秀时我又有点后悔了。人家那么高的起点还那么拼命,一无所有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有时又想着,这么聪明的小孩如果多学几样是不是更好?但从小散养惯了的我又觉得童年就该玩,学习还是以后吧。这种理念我自信在她小学阶段应该不会改变,初中和高中因为有升学压力肯定会狠点。

小别离之父母无私的爱(小别离之家庭教育面面观)(3)

剧中,童文洁唯一的目标就是让朵朵考上重点高中,不允许朵朵有自己的兴趣,中考之前不让朵朵更文。我一直觉得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很难得,有些兴趣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后天培养的,天生的兴趣更难得。兴趣是学习很大的动力,而且能让孩子保持学习激情。我认为,孩子的兴趣不能否定更不能强压,让她自由发展。

苏轼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不各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上此山中。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的成长却是唯一的。不管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方法,孩子能获得良好的身心发展才是正确的。我倒推崇“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教育,风清扬,云卷舒,习得千字文,读下万卷书,寄情山水乐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