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引起了大家对于孩子出国问题的讨论。该剧由黄磊、海清主演,展现了三个阶层、三个家庭、三个孩子的家庭状况和教育现状。
所谓的『小别离』指的就是未成年的孩子离开父母,远走异国求学的现象。确实,现在的低龄留学热度很高,出国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选择。剧中的三个家庭,分别属于富人、中产以及工薪三个阶层,在面对『要不要出国』『出国可以得到/ 失去什么』这样的问题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思考。
平民翻身的捷径?
最先出现『送孩子出国』想法的是来自工薪阶层的这一家。女儿琴琴是学校里的学霸,成绩从未出过年级前十。妈妈吴佳妮是一名社区医院的医生,爸爸金志明是一名出租车司机。
乍看来冲动鲁莽的行为其实折射出妈妈吴佳妮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强烈渴望。她坚持把自己眼下平凡的生活归咎于当年父母没有狠下心送她去上大学,同时羡慕自己的姐姐因为年轻时出国现在过的富裕潇洒。
当看到自己的女儿成绩优异时,吴佳妮除了感到欣慰,更是觉得焦虑。因为她知道,“你有大学文凭也拼不过人家上头有人”。
她不希望琴琴因为自己普通的家庭出身以及父母的短浅眼光而丧失更好的可能性,她希望给女儿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她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实现自身命运的逆转。而出国受教育,几乎成了这个工薪家庭阶层上升的唯一希望。
有钱人的游戏?
第二个把『出国』这个选择摆上台面的是三个家庭中最『豪』的张小宇一家。爸爸张亮忠是白手起家的生意人,与小宇的妈妈离婚后又娶了一为貌美年轻的妻子蒂娜。但是小宇与这位后妈经常争吵、矛盾不断,这令张亮忠左右为难。
除了家庭矛盾,更令张亮忠感到棘手的是小宇的成绩。和『学霸』琴琴不同,张小宇完全是一个『学渣』,如果以他的分数参加中考,最多勉强进入职高。
在朋友的启发下,他发现把儿子送出国『是一条路子』:不仅能逃避国内考试的压力,同时也可以缓解目前紧张的家庭关系。
在他看来,如果能用钱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会是非常划算的买卖。孩子留学名校的经历能换取一个知识精英的身份,用这样的身份来包装自己才够有『面子』,才能贴近他所渴望的『上流』的生活方式。至于孩子出国能学到什么,他并不在意。
充满未知的分离?
最后中产阶级的这一家,却对『留学』这个想法犹豫不决。慈爸方圆(黄磊 饰)是三甲医院的眼科医生;严母童文洁(海清 饰)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市场经理。女儿方朵朵一直乖巧可人,但是在进入初三后成绩变得很不稳定,自己的情绪波动也开始变大。
在办公室里素来雷厉风行的童文洁对女儿的成绩要求十分严格,在中考面前更是容不得一丝的懈怠。朵朵每天要6点起床,马不停蹄的背单词,晨跑,在车上还要读英语,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功课,还要参加妈妈组织的『特训』。
如此高压的环境也不是童文洁所愿的。她深知死记硬背刷题提分对未来没有帮助,也明白『拼命学,用力玩』的道理,但是苦于眼前应试教育的体制,只能逼着孩子争分夺秒地往前冲。
虽说出国可以逃脱这种压迫,但是童文洁并不支持,特别是当她看到上司的女儿在送出国后因为校园暴力得了抑郁症后。表面上的严厉,其实反映出她对女儿过度的珍视。所以在朵朵生气的喊出那句『你就别认我这个女儿』时,董文洁被深深刺痛了。她的内心还是希望女儿能够依赖她,希望她能够掌控她身边的环境,让她走自己认为稳妥的路。而远走他国读书,这样的分离和未知是她和女儿都难以承受的。
过于脸谱化,但也戳到了痛点
《小别离》很生动的捕捉到了不少中国家庭对于教育的普遍焦虑,和所遭遇的现实问题。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对于低龄留学的探讨还是有点浅。
首先,剧中有一个看似很符合『常识』的设定,就是家境和成绩或者努力程度成反比,即土豪孩子成绩渣,平民孩子真学霸。
这样的例子确实存在,但是在现实的留学大军中,有很多家境富裕的孩子也非常的努力,同时也有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国外成绩一般,毕业后找工作困难。
电视剧里的角色多少有些脸谱化。挥金如土,不学无术的留学生形象虽然经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但是真的去留学你会发现,这样的学生只能算是土豪,确实有但绝不是主流。
更多的来自富裕家庭,甚至上层阶级的学生其实是品学兼优的。他们也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了拼搏、上进、低调的特点,在学习之余,他们会较早的开始接触现实社会,通过实习、研究投资,甚至创业来提升自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那些砸锅卖铁,咬着牙把孩子早早送出国接受『更好教育』的家庭也未能如愿的实现阶级上升。国外名校的教育并不是『万金油』和『保险箱』,在国内成绩优异未必能在国外混的溜,除了刻苦,学生还需要极强的自律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圈的勇气。
加上海外就业的竞争也不单纯只是拼成绩看文凭。根据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有近8成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而回国后有四分之一的人首份工作收入不足5000。虽说大部分海归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上有较多的潜力,但是想要赚回高昂的留学费用,甚至实现身份的跳转并非易事。
所以,通过低龄留学从而实现就读名校、轻松就职、走上人生巅峰的想法不免过于功利和不切实际。
低龄留学的利弊,并没有那么绝对
其实,低龄留学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还是看是否适合孩子和家庭目前的经济、教育以及心理状态。
低龄留学的兴起并不是偶然,而是国内外环境差异所导致的『推拉效应』的产物(push & pull effect)。国内流水线般的应试教育、无处不在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以及令人窒息的生存压力,都推着父母做出『逃离』的决定;而国外注重个性发展的丰富教育资源、优美怡人的生活环境、单纯简单的生活方式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都拉着父母想要『留下』。
所有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未来,低龄出国正是满足了他们这个愿望。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做选择,但是不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工作繁忙好脱身,还是为了可以改变家庭的未来,这些迫切的愿望只来自于父母本身,并非孩子。
剧中的三个孩子都曾对低龄留学明确的表达过自己的不愿意,但是不是所有家长都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听了。小宇认为爸爸是嫌他麻烦想要抛弃他才送他出国,琴琴觉得父母在把自己当做未来家庭发展的赌注,却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惹得父母更加不满,朵朵因为看到好朋友突然出国心情低落到考了不及格,但是妈妈却大吼『别人的事情,你瞎操什么心』。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与家人、朋友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他们非常需要被听到,被尊重。
在父母做任何和留学有关的决定前,最为重要的还是和孩子深入的聊关于留学的看法。即便一开始双发意见有分歧也没有关系。本身关于『要不要去留学』的想法就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学的离开、考试的迫近、对国外生活进一步的了解,这些都可能会动摇孩子原本的想法。慢慢的引导才能达成最终的意见一致,强行的安排只会让孩子更为逆反。
最后,看上去很美的低龄留学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
首先,经济上需要负担得起。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甚至想要卖房送孩子高中出国的选择无异于饮鸠止渴。光是高中就需要100万,之后还有本科以及研究生。不得不说,工薪阶层选择低龄留学是很不明智的。不仅家长会有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亏欠了父母,为了学业提前透支了父母当下的正常生活,长久保持这样的愧疚情绪会让孩子有『不成功便无脸面对父母』的负担,进而对他们的学业以及生活造成影响。
其次,在教育理念上,想要选择低龄留学的父母一定要对国外的教育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之前的文章“放弃高考”还是“逃避高考”,两种低龄留学心态的差异中有提到,如果抱着一种逃避国内考试压力的心态选择出国,盲目认为国外的课程轻松简单,随便混混也可以毕业的孩子容易在国外缺乏自控力,进而迷失自己,耽误学业。
选择低龄留学其实打的是一场持久战。不同于中考,可以通过短期特训刷好成绩进入重点学校,想要在国外的高中取得好的成绩进入名牌大学,学生不仅需要课业考试,还需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来丰富自己的履历。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心理上的准备。很多留学专家会建议如果选择低龄留学,孩子需要有较强自觉性、上进心,而且比较开朗,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不过,光是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还是不够的,家长也需要调试自己的心态。如果决定送孩子出国,那在走之前是否与孩子建立好了沟通的基础(比如孩子是否足够信任你,在国外出了事是否愿意和你说?),是否对于留学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期望,是否可以承受与孩子分离的焦虑,是否可以适应孩子走了以后只有两人的『空巢』生活? (留学心理程会在后续文章中具体探讨家长需要在留学路上扮演的角色。)
总的来说,低龄留学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必然会出现的趋势,但是它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家庭本身的状况。想要最大化低龄留学的收益,家长需要做好长期并且全面的准备。
本文原创作者QueenieGu,首发于公众号留学心理程(peccos_liuxuexinli),一个关注留学生心理教育与个人成长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