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有三种鸟: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还有一种最让人讨厌,那就是自己飞得不咋地,下一窝蛋,把希望都寄托在它们身上。
1
豆瓣社区中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里面聚集了一群曾经或正在被父母伤害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人生的四分之三成为了父母期望的样子,只有可怜的四分之一是属于自己的。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悲的,更可悲的是,当他们试图反抗时,父母就会高举起"爱"的旗帜,理直气壮的说:我还不是为你好!因为我爱你,所以……
这种"爱"能抽干孩子所有想要反抗的力气,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
以往,我以为这是特定阶层的个例,我以为,是不是贫穷家庭的父母更容易将改变全家命运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而富裕家庭的父母则不会如此。但看了这几日热播的一部叫做《小别离》的电视剧后,我发现这并非个例。电视剧讲述了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无一例外的,三个不同阶层家庭的父母,都以共同的方式,将孩子的人生变成了自己的人生。
2
富裕的家庭:在有钱和上流之间,孩子绝不能成了缺的那个面子
三个家庭中,最富裕的要数张小宇家。张小宇的爸爸张亮忠白手起家做生意,身家过亿。对张亮忠来说,有钱之后要做的就是跻身真正的上流社会。于是,他购买昂贵的欧式红木家具,娶了年轻貌美的老婆,而成绩不好,绝无进入名校可能性的儿子张小宇则成了整个过程中最掉链子的一环。
在每天督促儿子学习,希望他成绩提升无果后,张亮忠想到了最好的办法,那就是送儿子出国留学。这样张小宇就不用面对国内的中考,考出个糟糕的分数给自己丢面子,别人问起来,儿子出国镀金也算个不丢份的说法。
对张亮忠来说,儿子的想法并不重要。正如张小宇所说:你只不过是想把我送走。他觉得爸爸对自己所谓的悉心安排不过是一种抛弃自己的方式而已。
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我们常常对这些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抱有误解,觉得拥有了丰厚物质基础的他们应该没什么好抱怨的,如果他们说自己过得不开心,马上就会被骂矫情。殊不知,有钱后的父母,仍然有他们渴望的东西,他们渴望成为真正的权贵,渴望自己的价值观得以延续。于是,在有钱和上流之间,孩子绝不能成了缺的那个面子。孩子,你需要有出国留学的美好经历,你需要子承父业,至于你自己的想法?先搁着吧!
3
中产阶级家庭: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孩子最大任务就是竭尽全力不下滑
方朵朵的家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爸爸方圆是眼科医生,妈妈童文洁是一家公司的经理,父母都拥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令人尊敬的职业,有体面的生活。
这个家的矛盾在严厉的妈妈和成绩不稳定的女儿之间。在妈妈眼里,中考不亚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容不得半点马虎,进入青春期的朵朵在初三后成绩却因为情绪波动而忽上忽下。
朵朵入学考试因为英语不及格而跌出百名之外,妈妈童文洁训斥道:进不了前百,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就连一次全家外出旅行的机会也要与成绩挂钩。妈妈承诺,如果朵朵英语考到85分就去旅行,朵朵只考到84.5分,妈妈坚决的取消了行程,毫无妥协余地。
妈妈用严苛的方式控制着女儿的生活,她为朵朵安排特训,每晚必须做完大量试卷才能睡觉,结果,睡眠不足的朵朵好几次上课时打瞌睡,甚至在吃饭时睡着了。
其实,在童文洁"为朵朵好"的背后,是自己深深的焦虑和不安感,也是中产阶级家庭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不安感。
中产阶级是面临竞争最为激烈的阶层,往上走,十分艰难,却很可能因为忽如其来的什么波动而一不注意就跌落下去。在这种情形下,父母虽然也知道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却不得不出于焦虑感而最终屈从于他们所看到的现实。在他们眼中,孩子的未来是容不得充满风险的尝试的,所以,孩子的最大任务就是竭尽全力保持不下滑。至于孩子自己的想法?再说吧!
4
工薪阶层家庭:在平庸的现实下,孩子就是全家脱离现有阶层的希望
琴琴家是最普通的工薪阶层,爸爸金志明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妈妈吴佳妮是一位社区医院的医生,家境平凡。
也许,正是因为家境平凡,妈妈吴佳妮心中拥有改变命运,脱离现有阶层的强烈愿望。本来,琴琴成绩优异,完全能应对国内考试,而且她在国内有自己的好朋友,并不愿意远赴异国他乡。但妈妈觉得,像女儿这种资质的孩子不出国深造,简直太可惜了。甚至,将琴琴能迈出国门视为整个家庭彻底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于是,即便家中经济条件并不足以支撑女儿出国,吴佳妮还是想出了卖房筹资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办法,甚至是通过将琴琴过继等方式送她出国。
不想出国的琴琴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她不仅仅在大的人生决策上没有自主权,就连交朋友这样的事也被妈妈牢牢控制。用妈妈的话说:你这么小的小孩,要什么朋友?以后有出息了,还怕没朋友啊!
对工薪阶层的父母来说,他们渴望改变命运,却往往将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通过教育让子女抵达更高的阶层就是最有效的捷径。于是,孩子成了全家脱离现有阶层的希望,至于孩子的声音?抱歉,没时间听啊!
瞧!不同阶层家庭的父母,都有自己渴望的东西,有趣的是,他们都想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天然的认为:我想要,所以你也一定想要。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用“爱”遮蔽住同理心,从此对孩子的声音闭耳不闻。
更糟糕的是,这种心态是普遍的,它就蛰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随时随刻,不知不觉就会体现出来。
前段时间,女儿要选兴趣班。
我:丫头,你喜欢学什么呢?我尊重你的意见,你喜欢学什么,我们就报什么。
女儿:我喜欢踢足球。
我:踢足球?这不是男孩子才会喜欢的吗?你一个女孩子,学这个会不会不太合适?
女儿:可是我就是喜欢踢足球啊。
我:其实,妈妈觉得跳舞更适合女孩子呢,既能塑造一个好身型,又能培养优雅的气质。
女儿:我还是喜欢踢足球。
我:踢足球太危险了,你想啊,要是那些毛手毛脚的男孩子撞到你怎么办?不行不行,你还是学跳舞吧!
女儿:……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用同理心对待孩子呢?我也在反省这个问题。想了很久,觉得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缺少了平等意识,没有平等,所以没有等同,没有等同,便难以同理啊。
做父母的仿佛有一种天然的阅历优越感,小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喜欢用“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样的话来体现优越感,而如今,不过是换了一个说法,我们用“其实,我觉得这个建议更适合你”这样的话来体现优越感,听起来仿佛更有“爱”。
然而,用来遮蔽同理心的“爱”,早该闪开!
我相信,有爱有智慧的父母能隔离孩子的声音,也一定能找到方法唤醒孩子的声音,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试着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同等高度,这样,就能听到孩子的声音了。
ps: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一个作家,写大家愿意看的文字。而我妈的梦想是有一门旱涝保收的技术活,于是,我大学的专业从中文变成了会计,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与文字无关。
当我再次拿起笔开始写作时,已年过三十,我的女儿也刚好出生。
有一天,女儿看我在电脑上敲字,好奇的问:妈妈,你在写什么?我说:我在写希望别人能喜欢的文字啊,这是妈妈的梦想,妈妈梦想能用文字传递观点。女儿撇撇嘴:我不喜欢这样安静的坐着,我的梦想是跳机械舞!
我笑了,因为我们的梦想如此不同。我想说,我很高兴女儿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因为那是她的人生。而我也有我的梦想,虽然有点晚,可只要我努力,万一实现了呢?记住,自己的梦想只能由自己实现,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实现,怎么好意思要求孩子去实现呢?^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