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诸候势力过大,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历朝都会把削藩当做头等大事,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堪称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了削藩的目的,所以汉武帝才能腾出手解决匈奴问题。
在此之前,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继承,次子与庶出的儿子没有任何权力,只为皇帝和嫡长子打工。而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可以在原封国内再封侯,这样不用中央动手,诸候的封国就会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一两代过后,“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如果遇到像中山靖王那样有120个儿子的,估计一夜之间就能从王爷变成村长。
所以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的阳谋:汉武帝的推恩令并不强迫执行,可是明知道是坑,还不得不跳。
第一;皇帝名义上不仅不是削藩,而且是给诸侯们施恩:嫡长子继承制有一个严苛的规定:如无嫡子则以无嗣直接除国,哪怕有庶子国家也会收回封号封地。男子三妻四妾有儿子很容易,但不一定能有嫡子,所以很容易面临除国的风险。
第二;推恩令并不强制执行,但不管执行不执行,都会形成分裂或内乱:执行了推恩令,老国王死后王国就分裂成几部分不存在威胁了,不执行推恩令,次子和庶子就会不服,儿子们就会内斗自相残杀,由朝廷出面收拾残局。如果想后代安稳只有执行推恩令。任你割据一方,朝廷一纸“推恩令”,你的势力“大变小、小变无”,你的小儿子们还得感激我,心甘情愿地帮助我的政策实施!
第三;只要推恩令一执行,封国就会越变越小,这个没有办法破解,首先中国人多子多福的观念深重,其次,三妻四妾的婚姻方式,女子要靠生育子女保证将来的生活,而且古代医疗水平差,新生儿的存活率极低,刻意少生,极有可能导致绝嗣,这对古人来说,比封国变小更严重更不可接受。
既然推恩令这么厉害,为什么除了汉代其他朝代就不用了呢?这是因为推恩令先天不足,再好,也实现不了。
第一:这项政令的实施,需要中央具备压倒性的实力才行。
吕后差点把刘姓天下变成了吕家的,吕后一死,刘姓宗姓和大臣们诛杀诸吕,清除了吕氏势力,扶植老实温厚的刘恒上台,刘姓诸王的权势显赫无比。封地"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室直辖地区仅十五郡,而诸侯王的封地竟达三十九郡。各诸侯国可自置除丞相以外的官吏,掌握着地方的财政、军事大权。
这样下去很危险,可中央又完全没能力与削藩,贾谊就提出了比较温和的推恩令,文帝景帝搞了一下试点,谁都不傻,既然推恩令一执行就上了套解不开,唯一的法子就是不让它执行,于是七王之乱就出现了,但是景帝很快就把叛乱平息下去了。
所以汉武帝可以顺利推行推恩令:诸候都被景帝打趴下了,本来就是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可是皇帝不仅不处罚,还让诸候全家都当诸候,谁会反对,谁敢反对?汉武帝手下一群战神级别的李广,卫青、霍去病,对付他们绰绰有余。
任何时代,改革都是阻力重重,何况这种触及核心利益的改革,中央如果没有绝对实力,推恩令实施不下去。
第二:推恩令是温水煮青蛙,需要几代才见效,对于面临藩王威胁的朝廷来说,急病遇到了慢郎中,一点用没有
朱元璋穷怕了,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有饭吃,又相信儿子永远比大臣们忠诚,所以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封王,掌控当时全天下主要的大城市和核心区域。朱允炆还是太子,就知道这样尾大不掉,形成了威胁。于是他一继位就开始找各种借口直接削藩,为什么他不用推恩令呢?
封国变小,彼此分裂的效果要通过至少二三代,几十年才能见效,没等推恩令生效,朱棣就会造反。朱棣确实有三个儿子,也只能他死后才能让三个儿子瓜分燕国,就算朱棣活着就分封几个儿子,他们都是徐皇后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一心辅佐燕王登基,推恩令不起作用。
治理国家存在着各种矛盾,推恩令也不是灵丹妙药,中山国威胁不了中央了,正宗的皇室子嗣落魄到卖草鞋,可是汉朝一样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