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是现代养猪场比较常见但又很难根除的一种疾病。以断奶仔猪多见,发病率一般在10%~15%。近几年,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高,且易与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新特点


猪副嗜血杆菌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正确认识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混感防控)(1)

1.1 发病率、致死率增高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仔猪(5~8 周龄),发病率一般在10%~15%,死亡率在50%左右。近年来,从国内外暴发流行的统计数据看,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病死率能达到90%。青年猪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死亡率为20%。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母猪的病死率也略有上升,最高在30%~40%。

1.2 耐药性增强副猪嗜血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很快。经常有同一地区流行的同一血清型病例,使用同一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

1.3 易混合、继发感染多数养猪场都是饲养生猪多年的老场,猪群及圈舍中的常在菌群相对平衡,没有诱因很少发病。而副猪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一旦有外界因素影响,如生猪调运、断奶仔猪分群合并、应激、疾病等常易诱发本病。同时还易与猪伪狂犬病、猪瘟、传染性脑膜肺炎等混合感染;如果仔猪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猪流感、蓝耳病等感染后易继发本病的发生。病症层层叠加,病情日日恶化,猪群遭受惨重伤害,即使是新建猪场,首次感染该病的猪场损失也很大。

2 副猪嗜血杆菌病与猪瘟混合感染


猪副嗜血杆菌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正确认识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混感防控)(2)

2019 年4 月,某养猪户刘某发现家中饲养的仔猪多数精神不振,不愿采食,体温升高至40.5~41.5℃,打喷嚏咳嗽,背毛粗乱。开始以为是普通感冒,自行买来青霉素等抗生素拌料饲喂。第二天病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并出现死亡情况。病死猪送至当地疫控中心进行剖检发现,心脏肥大,心包积液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胸腔积有较多纤维渗出物,肺脏和胸腔粘连,肝肿大,质脆表面附有一层纤维渗出物;脾肿大呈大理石样,切面浸润有出血;关节腔有大量透明粘稠积液。为进一步确诊,取病料送实验室诊断,确诊为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与猪瘟混合感染。

刘某按照疫控中心专家给出的治疗方案,先把患病仔猪与健康仔猪及母猪隔离,同时肌注20%氟苯尼考5mL/kg.bw,1 次/d,连用5~7d,每日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加强粪便管理,及时清扫消毒,仔猪舍加强保暖,很快病情得到控制。刘某一共饲养了215 头仔猪,发病120 头,死亡73 头。因仔猪发病初期未能及时确诊,自行用药,贻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所以经济损失比较惨重。

3 断奶仔猪附红细胞体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2019 年6 月,我市某养猪场出现疫情,来我处求助。该场2 月龄仔猪继续出现高热,精神沉郁,皮肤发红,咳嗽,关节肿胀情况。测量体温高达40.6~42.0℃,热稽留,全身皮肤发红,少毛处有紫斑。有的病猪坐姿,不愿站立,关节肿大。死前共济失调,四肢呈划水样或侧卧状。剖检见病死猪生长不良,皮肤及黏膜苍白,淋巴结水肿、出血,有轻微化脓迹象;肝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肾、十二指肠出血,回盲口周围有扣状溃疡;脾肿大变软、出血;胸、腹腔有积液,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采取病料送实验室检验后,确诊为仔猪附红细胞体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经过询问得知,发病原因是养殖户外出帮农,不慎带回附红细胞体病原。猪群先是感染了附红细胞体后,抵抗力下降,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正确认识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混感防控)(3)

首先隔离病猪,重症直接淘汰处置,不予治疗。症状稍轻微者,饲料中拌入200g/t 阿散酸 500g/t 阿莫西林,连喂7d,停3d,再喂7d。泰乐菌素饮水,直至症状消失。有关节炎症状的仔猪,可注射给药。舍内消毒2 次/d,外部环境消毒1 次/d。通过二症兼治,病情很快得到控制,除重症死亡外,其余转归。

4 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防控应从避免或减少发病诱因开始。如饲养环境、群体密度、饲料配比、舍内温度、各种应激以及日常的消毒和防疫等。有病早发现,及时对症治疗,不要自行处置。小型猪场饲养员和车辆有限,常重复使用,会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这方面应格外注意。副猪嗜血杆菌病呈地方性流行,在预防免疫时应选择与当地血清型一致的疫苗进行免疫,才能收到很好的保护效果。副猪嗜血杆菌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平时对猪场的防控和消毒,应选择敏感药物定期转换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