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文是儒家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承接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经典语句,向我们论述了志向,镇定,思虑等的关系,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怎样理解修身正己求内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1)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怎样理解修身正己求内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2)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怎样理解修身正己求内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3)

【前人解读】这一节是承上文说明德、新民所以得止至善之由。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止字;定,是志有定向。人若能先晓得那所当止的去处,其志便有定向,无所疑惑,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静,是心不乱动,所向既定,心里便自有个主张,不乱动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定,是安稳的意思,心里既不乱动,自然随处皆安,凡物都动摇他不得,所以说静而后能安。虑,是处事精详,心里既是安闲,则遇事之来,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得,是得其所止,既能处事精详,则事事自然停当,凡明德、新民,都得了所当止的至善,所以说虑而后能得。夫由知止而后至于能得,可见欲止至善者,必当先知所止也。

怎样理解修身正己求内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4)

【今评】“知止而后有定”中的“知止”是说知道自己的目的,就是知道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强调要心静、心止。“定”是说知道了目的所在,然后意志才会有定力。

“定而后能静”是说意志有了定力,心才能清静,才能安静下来。“定”指人的定力,如果人云亦云,一味追赶潮流,那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浮躁的、随风飘荡的人,这就是没有“定”,之所以要清心是因为内心的余念、杂念太多,人在社会上就会变得非常浮躁。浮躁的结果就是出现内在的一些疾病,这个疾病表现出来就是妄动。

怎样理解修身正己求内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5)

妄动就是不按规律去动,不顾现实条件去动,执意按照自己的躁动之心奇思怪想去动,甚至是超越了现实的条件去乱动,不懂进退,不懂秩序,不懂得给自己定位,其结果就是不能“安”。不安就有危险,这是儒家所不愿看到的。当今的社会上诱惑较之古代又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所以我们更要做到心有定力,随遇而安,在嘈杂喧嚣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和社会的问题,做了这样的思考之后,事业和思想自然会豁然开朗,有所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