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孩子厌学、拒绝上学、天天窝在家里玩游戏,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更加肆无忌惮。家长陷入困境中,想要解决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手足无措。最终,家长是如何让孩子重返校园的呢?

个案基本情况

曾铭锋(化名),16岁职高男生。

他本来已经考上高中了,但不想去,每天呆在房间玩游戏,足不出户,非常懒散。

爷爷奶奶特别溺爱孙子,而爸爸很少关注孩子的事情,要么漫骂孩子,要么过度溺爱孩子。妈妈非常关注孩子厌学的问题。

妈妈想让孩子走出房间,就要求铭锋必须到客厅才可以吃饭。但是爷爷奶奶经常与妈妈唱反调,他们担心铭锋不吃不喝对身体不好,将饭菜送到房间,吃完了再去把碗碟拿出来洗。

妈妈还特地辞掉工作来照顾铭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管束让孩子重新返回校园。但是妈妈回归家庭后,因为铭锋的问题,与公婆和老公吵吵闹闹,家庭矛盾变得更加严重了。铭锋受不了妈妈的管教,不愿意与妈妈沟通,亲子关系恶劣

铭锋妈妈有些手足无措,她不甘孩子放弃学业,如今与孩子相处又让她格外痛苦。

最终,铭锋妈妈找到了圆心谱,向家庭教育指导师翟老师寻求帮助。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听话以死相逼(16岁男孩厌学沉迷游戏)(1)

个案问题分析

▌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忽视孩子的自我统一性

在家里,所有家人都格外关注铭锋。

爷爷奶奶嘘寒问暖,送水送饭;爸爸心疼孩子不吃不喝;妈妈为了说服孩子上高中特地辞职。

起初,妈妈与爸爸、爷爷奶奶都商量好,如果铭锋不主动出来吃饭,不再送饭菜到房间,但坚持没几天,爷爷奶奶和爸爸又开始心疼,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学业选择权。

但过度干涉让铭锋很有丧失感,剥夺了铭锋探索自我同一性的权力,他完全不用自己思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一直封闭自我,不愿与外界有过多的交流。

自我同一性是在不断探索“我是谁?我能够做什么?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建立自我同一性正是青春期的核心发展任务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听话以死相逼(16岁男孩厌学沉迷游戏)(2)

▌家长习惯在制造问题的层面解决孩子问题

很多时候,家长一直为孩子的问题烦恼,却忽略了反思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

铭锋厌学的问题就像一条绳子上的“结”,爷爷奶奶的溺爱、爸爸的阴晴不定、妈妈的过度干涉将绳结越拉越紧,解开绳结时就更加费劲。

家长越是过度关注哪些问题,越焦虑,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即使家长能暂时将铭锋厌学的绳结解开,也是治标不治本,后面还有无数个绳结在等着家长解开。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如果家长不及时调整自己,孩子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

▌家长焦虑情绪是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

厌学孩子的背后,往往是充满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的家长。

因为家长希望孩子能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一旦管不住孩子,就会乱了分寸,觉得孩子有问题,用其他方式来压制孩子听话照做。

此时,铭锋自己已面临人生难以抉择的难题,再加上妈妈对于自己厌学问题非常焦虑,时时刻刻关注自己,问东问西,要求一定得去高中读书。

不知不觉中,妈妈自己承受不住的焦虑情绪就会施压在铭锋身上,传染了整个家庭。铭锋对学习仅存不多的念想也被焦虑淹没了,把心中的委屈和无力感转换成对学习的厌恶。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听话以死相逼(16岁男孩厌学沉迷游戏)(3)

▌家长从自己的需求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家长经常会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和认知,给予自己认为孩子的需要。

妈妈认为铭锋必须要上高中,爷爷奶奶认为铭锋必须吃饱穿暖。可家长一直忽略站在铭锋内在成长的角度思考,了解他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家长认为孩子的需求与孩子自身的内在需求相悖,就会阻碍孩子更好地自我成长。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听话以死相逼(16岁男孩厌学沉迷游戏)(4)

圆心谱专属指导

1.调整家长的心态,帮助家长梳理问题

翟老师注意到,很多家长一旦处于焦虑情绪中,就无法理性看待孩子的问题。

在开始处理孩子厌学问题前,翟老师发现,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聚焦孩子的问题不一致,导致家长和孩子没有喘气的机会,陷入被动的无助之中。

因此,翟老师先指导铭锋妈妈避免与孩子有过多的正面交锋,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给两人一段冷静的时间,特别是让孩子冷静思考自我,而妈妈则可以在此期间,调整好心态和情绪。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翟老师先帮助妈妈稳定当前的负面情绪,梳理当前亲子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翟老师再指导妈妈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孩子厌学的问题。

例如:家长之所以感到愤怒,感到焦虑,源于她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认为孩子不懂事,认为公公婆婆是故意针对自己,害怕自己提升后孩子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不断的自我内耗

但其实,当她尝试着站在孩子和公婆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孩子同样的焦虑,爷爷奶奶也只是和自己一样出于爱。

●另外,翟老师引导家长一起聚焦在解决孩子问题的目标上来,学会用公式:P(结果)=p(目标)-i(干扰),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当所有人的目标一致了,才能聚合所有人的专注力与能量来思考如何解决孩子问题。当然,恐惧、害怕、担心、对抗、焦虑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结果的因素。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听话以死相逼(16岁男孩厌学沉迷游戏)(5)

例如:当我们害怕老虎,告诉自己不要想老虎,但结果想到的还是自己害怕的老虎,惧怕和焦虑成为最大的干扰因素。如果集中注意力,平和地要求自己想猫,结果自己想的就是猫。

所以家长不如转移注意力,转移到所有人都想要的目标上,结果就会不一样。当指导师和所有家长一起统一问题目标,目标力量就更大了。并且稳定情绪,降低干扰因素,通过信念带动行动,才能让孩子的问题得到改善,取得最好的成果。

2.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

当妈妈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后,不难发现,她也开始能够体会到孩子的需求。

但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有所不同,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也会不同。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初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听话以死相逼(16岁男孩厌学沉迷游戏)(6)

例如:人最基本是吃饱穿暖的生理需求,满足之后是渴望安全、爱与归属感……,下一层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追求上一层级新的需求。

翟老师认为,从铭锋出生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这些需求,家长都已经很用心地满足他了。

但在他追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要时,因为家长从小的成长环境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需求,家长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满足不了孩子。

因此,翟老师指导家长重新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才知道铭锋现阶段需要的是得到尊重,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而不需要一直听家长的话,或者家长帮他执行。

当铭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拥有探索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力时,他尝到自我探索的甜头,就会开始觉醒。

经过翟老师的疏导,铭锋妈妈也渐渐放下让孩子一定要上高中的执念,尊重孩子的选择。铭锋也开始学会自己思考,选择去读技校,学习技术。

3.制造良好的相处体验,让孩子拥有为自己做事情的机会

起初,铭锋与妈妈发生矛盾的原因大多是铭锋在房间玩游戏、懒散、不愿意上学。

后来,铭锋妈妈选择去工作,而且工作时间是晚上上班,白天休息,只能周末回家。

妈妈也就没有过多时间干涉铭锋了,铭锋也不会把与妈妈短暂相处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跟妈妈对抗,亲子关系得到一定缓解。

另外,翟老师指导铭锋妈妈转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尽可能邀请孩子外出一起吃饭、看电影等活动,让他自己主动去做一些事情,尽量不过多管教孩子。

例如:有一次外出吃饭的时候,铭锋突然生气自己回家了。妈妈却很开心,因为这是铭锋第一次自己坐公交车回家。翟老师认为,这对于铭锋来说,也是他自主行动和思考的不错体验。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听话以死相逼(16岁男孩厌学沉迷游戏)(7)

铭锋妈妈情绪缓和,家人也尊重铭锋选择读技校后,铭锋更愿意与家长主动互动交流。在这个基础上,翟老师指导家长,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主动交流时,要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

孩子不邀请家长不参与,孩子不求家长不应,孩子有求家长必应,但不一定给予孩子帮助,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可以回应孩子后,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与尝试,孩子也能感知到家长的爱与尊重。

4. 提升家长的认知,改善思维和行动模式

关于孩子难以解决和纠正的难题,答案往往都在上一层级。

当家长的认知提升时,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从而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随着改变了,结果也会发生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在铭锋与家长的关系逐渐产生变化后,翟老师认为,要巩固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家长还需要提升认知,改善以往对孩子的思维和行动模式。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听话以死相逼(16岁男孩厌学沉迷游戏)(8)

因为铭锋现阶段的厌学、依赖、懒散的问题,是源于与家长长期互动的形式,如果想让孩子彻底改变这种的认知和行为,家长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坚持尊重孩子的权力,不事事亲力亲为等等。

如果家长发现现阶段孩子已经发生变化了,就不再提升自我,沿用以往的思维和行动模式。那么,孩子还会用过去的方式跟家长相处,新的问题依旧会出现。

经过翟老师的指导,还有家长积极学习与调整,铭锋与家长的关系得到缓解,重新返回校园,开始追求自己的人生新目标。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听话以死相逼(16岁男孩厌学沉迷游戏)(9)

导师总结

孩子出现厌学的问题,很多家长会陷入焦虑之中,导致问题变得越来越大,错失改善问题的良机。其实,家长冷静下来,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源,再去解决问题,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