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崩,汉武帝刘彻即皇帝位。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

经过汉朝两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汉朝已臻盛世,交给16岁汉武帝手上的,可称锦绣江山。

汉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三的皇帝,长达54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

刘彻崩于71岁古稀之年,寿命排名古代皇帝前十。

武帝一朝,文治武功,均称显赫。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我国主体民族之所以称为“汉族”,也是源自强盛的西汉王朝。

西汉王朝之版图、文治、武功达至全盛,即在汉武帝时期。


一、盛世之踵

汉武帝继承的基本盘。

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波澜不惊。

国家处于上升势头,国泰民安,匈奴基本算和顺。

但景帝也有两件烦心事,终其一生,也未得解脱。

第一是藩王之乱。

刘邦54岁称帝,但当上皇帝后,几乎没有过一天好日子,异姓王叛乱此起彼伏。

不是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2)

以至于他临死前,痛定思痛,定下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结果东窗事发,防住了异姓诸侯王,但没有防住自己的老婆。

吕后称制,破坏了白马之盟,大封吕氏王。

结果吕后一死,又酿成诸吕之乱,朝局一直不稳定。

到了文帝朝,终于把异姓王问题解决了,但同姓王问题又来了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3)

贾谊洞若观火,引而不发,问题慢慢消化。

景帝继位,血气方刚,又任用为人刚直不阿的晁错,君臣干柴烈火,一触即爆。

本来文帝朝已开始按贾谊之策,徐徐削弱各藩王势力,温水煮青蛙。

晁错一上来就大刀阔斧。

《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4)

结果激起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方寸大乱,将晁错腰斩。

幸得老将周亚夫老成持重,才有惊无险,平定叛乱。


削藩是大势所趋,但也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我们专题分析过,秦之亡在于分封转集权,转变过于迅速。

无论生产力,还是人的思想,都难以支撑。

秦步子迈太大了,所以二世而亡。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5)

但此时又过去近一百年,生产力已经有较大发展,交通、通讯、造纸术等持续进步,已经具备转向集权的社会基础。

但削藩仍应徐徐图之,因为改革损害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容易激起变乱,危及社稷。

武帝朝修正景帝的错误,延续贾谊之思想,主父偃推行《推恩策》,终于逐步完成削藩,达成中央集权。


第二是家事繁缛

汉景帝的生母窦太后,当年因为填错了申请表,阴差阳错归了代王刘恒。

刘恒已有王后,生四子。

但窦氏到来后,独得刘恒宠幸,生一女两子,大女儿刘嫖,大儿子刘启,二儿子刘武。

幸运的是,前面的王后和四个儿子陆续都死了,刘恒又被馅饼砸中,成了皇帝。

窦氏顺其自然成为窦皇后,儿子刘启成为皇太子。

这世界上有真正的锦鲤女孩,就是窦氏!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6)

汉景帝的姐姐刘嫖,称长公主,仗着妈妈宠,弟弟敬,一时风光无两。

举个例子,她让弟弟睡谁,弟弟就睡谁,她让谁当太子,谁就当太子。

弟弟刘武,窦太后掌上明珠,骄横跋扈,连皇帝哥哥都得让三分。

不过景帝刘启,也不是省油的灯,少年时和堂弟刘贤下棋,刘贤不让着他,他输急了就拿棋盘把刘贤直接拍死。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7)

刘贤是吴王刘濞的儿子,刘濞当时敢怒不敢言,但后面挑头造反,也是国仇家恨一起报。

这一家子,都属于瞅谁不服就削谁的主儿,凑一起可真热闹。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8)


二、候选皇储

景帝传位的候选人,前后出现过三人。

第一是弟弟梁王刘武。

由于窦太后极宠小儿子,所以一直有意让景帝传位给弟弟。

景帝被磨得没辙,也就虚与应付,宴会时经常当面说要传于弟弟,就为哄着老妈高兴。

刘武在封地,仗着老妈撑腰,聚敛巨财,招揽豪杰,制作兵器,以皇帝仪仗行事。

每条都保不住脑袋,可有老妈护体,刘武一点儿事没有。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9)

后面出现了易太子的机会,刘武暗中运作,窦太后也支持他,但被袁盎等大臣建言拒绝。

刘武怨恨袁盎,居然派人悍然刺杀了袁盎等十余建言的大臣。

如此嚣张跋扈,不让海淀银枪小霸王。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0)

景帝实在忍不了了,出手制裁,结果老妈还护着。

后面景帝不让刘武居留长安,刘武回封国后病逝,老妈又不干了,痛哭绝食。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1)

幸亏姐姐刘嫖帮着转圜,大封刘武子女,老妈才转怒为喜,赏赐景帝多吃一顿饭。

窦太后如此作妖,可能跟身体有关。

景帝还没即位,窦太后就因病失明。

后面成了皇太后,虽然唯我独尊,毕竟有苦难言。

汉以孝治国,景帝就算心里抱怨,面对这么个守寡失明的老妈,还得是百依百顺。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2)


第二是前太子刘荣。

刘荣生母是栗姬,这女人属于典型胸大无脑。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3)

本来刘荣好好的当太子,长公主刘嫖想把女儿嫁给刘荣当太子妃。

以长公主的势力,栗姬当然应该同意,亲上加亲,巩固地位。

但栗姬这时吃醋了,因为长公主经常献美女给景帝,栗姬醋意大发,拒绝了。

长公主撸起袖子,在景帝面前告栗姬的状,说栗姬经常用媚道术诅咒景帝宠幸的妃子。

这里有个专有名词:媚道,专指宫廷内一种诅咒巫术。

景帝将信将疑,尚未发作。

后来景帝身体不佳,想把诸皇子托付给栗姬。

栗姬不知哪根筋又搭错了,直接怒怼老公。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4)

景帝大怒,自此冷淡栗姬。


第三,汉武帝刘彻

长公主被栗姬拒绝后,转头就找王夫人。

王夫人也是景帝后妃,刘彻之母,此时刘彻还不是太子,只是一个诸侯王。

长公主想把女儿许配刘彻为妃,王夫人当即拍板同意。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5)

陈阿娇这段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长公主找到小刘彻,跟他说:“我把女儿阿娇嫁给你,你愿不愿意啊?”

刘彻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

金屋藏娇,由此而来。

人生如戏,全凭演技,心机boy刘彻凭演技当上汉武大帝。

可惜这是编的。

故事最早出自《汉武故事》,是一本魏晋时代成书的志怪小说,不能当真。

另外,刘彻七岁立为太子,如确有其事,应该是刘彻五六岁时。

五六岁留着鼻涕的小男孩,要个冰糖葫芦吃不香么,阿娇是个什么玩意儿。

历史没那么童趣。

真实情况,是刘彻的母亲王夫人独具慧眼,当机立断。

栗姬也是命苦,婆婆是作妖太后,大姑子是作妖公主,对手王夫人又十分智慧。

在王夫人、长公主车轮大战之间,景帝已下废长立幼之决心。

虽有窦婴、周亚夫等重臣反对,但仍无法撼动决心。

景帝之决断过于父祖,而其无情也过于父祖。

尘埃落定,刘荣被废,栗姬忧愤致死,刘彻立为太子,王夫人、长公主击掌相庆。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6)

从来只见新人笑,有谁见过旧人哭。

继位两个字好辛苦。


三、武帝继位

刘彻童年时卷入立储之争但亲妈、丈母娘强悍护驾,自己没有参与。

当太子十年,又风平浪静。

人家是赢在起跑线上,他是从终点开始起飞。

刘彻16岁,先行冠礼,很快父亲咽气,父亲的阳寿也刚刚好。

什么叫天选之人,这就是!

男人权力交接完,女人也要权力交接。

由窦太皇太后交接给王太后。

王太后一家大封赏,父母、兄弟、女儿,一个不落。

从此,王太后走向舞台中央。

王太后长袖善舞,一边控制汉武帝,一边也颇能安顿婆婆和大姑子。

窦太皇太后尚黄老之学,因此文景朝均行黄老之学。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7)

武帝年少,心仪儒学,但此时尚受控于奶奶,不得大力推行。

武帝逐渐长大,自己的意志也逐渐增强。

为自己选择心仪的女子卫子夫,而逐渐疏远父母包办的皇后。

逐渐建立自己的臣僚班底,如司马相如、卫青、董仲舒,对父母留下的班底,如舅舅田蚡,加以抑制。

武帝既壮,奶奶去世,母亲亦退入后宫,终于迎来真正的汉武大帝时代。


四、封狼居胥

汉武大帝一生,毁誉参半,本文无意过多探讨其执政得失。

汉武帝最大的功劳是封疆拓土,中国的版图框架基本是汉武帝打下来的。

自匈奴之王冒顿单于统一北疆,匈奴帝国空前强盛,匈汉之间,一直匈奴更为强势。

从高祖至武帝朝初年,汉朝多年采用和亲政策,安定边疆。

到武帝朝,匈奴内部不稳,有削弱之势,汉朝兵强马壮,正是巅峰。

武帝遂决心断绝和亲,征服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数十万,共击匈奴于漠北。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馀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馀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於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是後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史记 匈奴列传》

狼居胥山,是匈奴之圣山。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向天下宣告对匈奴战争的彻底胜利。

中国历史上,这是唯一的一次,非帝王主持的封禅大典,大汉声威,播于四方。

可惜天不与寿,两年后,少年英豪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第十子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18)

这是霍去病的历史功绩,也是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