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承接“注意!警觉地审视环境的变化,莫做又一个倒下的行业巨人”。该篇文章着重对“环境变化才是永恒”的理解,提出在逐利的天性下,“忽略环境变化”是导致行业巨人陨落的核心原因。

引:

这段时间,逍遥一直在和大家探讨一个主题:环境虽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深陷三重隐性围墙的我们,经常人为地忽略环境的变化,将“意识的我”限定在一个看似习以为常、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既限制了智慧发挥应有的作用,抑制了自我提升,又为未来不得不面对变化,而无法应对时的各类的心理反应及相应的情绪波动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所以,这时候,我们要协调和控制“意识的我”,适当扩大其边界或将其紧闭的边界撕开一个口子,让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走进来,进而在“以事为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快乐生活。

人对环境的改变更大事例(理解环境变化是永恒)(1)

看到这,或许有些朋友可问: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发现环境的变化,能否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理解了“环境变化才是永恒”了呢?

逍遥的回答是:不全面,不尽然。

因为,除了会人为忽略环境的变化,深陷隐性围墙的我们还经常会过于在意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以至于引起“意识的我”不自觉地高频率,甚至高强度的弹性波动,进而导致各类的心理反应及相应情绪的高频率和高强度波动,影响智慧发挥作用,阻碍我们的快乐生活。

总结而言,人为忽略环境变化虽然很普遍,但是,往往我们不自知。而受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情绪波动却是更为显性和普遍。

接下来,逍遥就以这种显性和普遍的情况为切入点,分享一下我对“环境变化才是永恒”的第二种理解。(在融合阶段的初期谈这个话题可能还有些早,姑且简单说说吧 。)

人对环境的改变更大事例(理解环境变化是永恒)(2)

一、“变化—利弊—好恶—情绪”的过程模式

受逐利天性的影响,我们经常重复着“因环境变化而利弊分析,因利弊分析而产生好恶之心,因好恶之心而情绪波动”的过程模式。

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下述类似的经历。

孩子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我”心里泛起了涟漪。看到与孩子同在一个班的好友的孩子成绩比自己孩子的高出一大截,“我”心里的涟漪变成了跳动的波浪。再看看孩子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心中有一股小火燃了起来……

下班后,“我”开车在回家的路上。渐渐地,车流越来越慢,唉,恐怕又要堵车了,“我”有些小担心。车渐渐进入到一段拥挤的路段,这附近有所小学。“为什么总有些接孩子的家长乱停车呢?双向四车道的马路变成了两车道!”……

(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我们可以轻易地接收到各种各样的“物质的我”以外的,反映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而使我们更加频繁地重复上述的过程模式。)

听说,某某抛妻弃子,另觅新欢,“我”义愤填膺;听说,几个孩子失联了,许多人都在帮忙寻找,“我”又感动,又忐忑;听说,……

人对环境的改变更大事例(理解环境变化是永恒)(3)

二、问题所在

的确,人有七情六欲,受“非我”主导的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是难免的。

但是,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我的意识”是否过于弹性化了呢?我的情绪波动是否过于频繁?而波动的强度是否还有上升的趋势呢?

如果答案偏向“肯定”,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适度控制一下“我的意识”和情绪波动呢?

不难理解,除了少数具有规律性的变化,尚需运用智慧去发现规律,合理运用规律外,由“非我”主导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都不能带来确定性的结果!因为,“非我”与“我”一样,经常不自觉地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既然结果难以确定,我们何必要过于在意随时发生的外部环境变化呢?

而通常情况下,“我”越在意,对“我”而言,由“非我”主导的外部环境往往越具有不确定性,环境变化的结果也就越难以确定。因为,当“我”对“非我”的变化在意,进而产生相应行为时(言语、表情及其他具体的行动),对“非我”而言也属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非我”也会触发“变化——利弊——好、恶——情绪”的过程模式,何必要陷入这样一种循环呢?

“环境变化才是永恒”。即使有些结果在短期内可以确定,中长期往往也在变化之中。把意识放在不确定上,进而随着不确定而情绪波动又有多大价值呢?往往带来的是弊大于利的结果吧。

人对环境的改变更大事例(理解环境变化是永恒)(4)

三、怎么办?

1、对于“我”不在“事”中的情况,我们通常无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情绪波动

(1)听说,某某抛妻弃子,另觅新欢,“我”义愤填膺。请问,“我”的情绪波动对这件“事”本身有影响吗?“我”只要保证自己不做“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的事就行了。

(2)听说,几个孩子失联了,许多人都在帮忙寻找,“我”又感动,又忐忑。请问:“我”的情绪波动对找到孩子有实际帮助吗?“我”只要保证真的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出手就行了。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不在“事”中的时候,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往往更好。不看不听可能最好。

人对环境的改变更大事例(理解环境变化是永恒)(5)

2、如果“我”在“事”中,将注意力放在具体的“事”上而非“利弊”上。

(1)如果孩子不是考得不好,又比好友的孩子差,“我”会有因“弊”而生的负面的情绪吗?考试后,孩子成绩不佳时的不以为然,一定是真的不以为然吗?难道没有孩子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故意为之的可能性吗?

既然,“我”和“孩子”都在事中,都有可能身陷“由变化而利弊,有利弊而好恶而情绪”的过程模式中,我们何不一起坐下来,抛开利弊,心平气和地互相倾听一下彼此的想法,共同分析考试不佳的原因,共同努力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呢?

(2)附近有小学的道路由双向四车道变成了两车道。事情已经这样了,我们在意的应该是小心慢行。如果此时,情绪满满,发生了交通事故,岂不得不偿失?

既然已经知道是由于一些人乱停车导致的交通拥挤,“我”在接自己孩子的时候,不这样做才合理吧?回到家后,专注于如何可以规避拥堵路段才是更合理的吧?

人对环境的改变更大事例(理解环境变化是永恒)(6)

总之,环境变化才是永恒!既然,我们难以改变环境变化的事实,何不把适当地缩小“意识”随环境变化的波动范围,将注意力放到具体的,可以运用智慧进行分析,得出相对确定性结果的“事”上呢?

“我”不在“事”中时,忽略环境的变化;“我”在“事”中时,环境不过是“事”中的一个要素罢了。何必深陷于“变化——利弊——好恶——情绪”的模式中难以自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