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近鲁迅”的栏目。平时我们读了很多的鲁迅作品,能够借此了解鲁迅的内心想法。但是,我们也没有见过鲁迅本人,所以对他的印象,只停留在他的文字上,通过猜测文字的含义来了解他。那么,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旁观者的视角去了解鲁迅,这个旁观者不是成年人,而是一个小孩。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其实鲁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高冷,反而非常地平易近人。

对鲁迅的童年生活评价(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

今天我给大家拆解的文章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周晔,她是周建人的女儿,也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在她的心目中,鲁迅不但是一个伟人,但更多的是她的亲伯父。这篇文章写于1945年,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站在缅怀亲人的角度写出来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语描述,也没有太多歌颂鲁迅的价值,而是写得特别的朴实、接地气,仅仅是站在一个未成年人的角度,描述她的伯父而已。

文章开头是回忆九年前,鲁迅刚刚离去的时候,全国都在追悼他、向他致敬,但作为一个9岁的小女生,她当时很懵,怎么她的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爱戴呢?她并不知道,但她知道一点,就是再也不能跟这个平易近人的伯父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鲁迅之所以被人爱戴,如果仅仅体现在他的革命精神,那跟小孩有什么关系啊,为什么小孩子也这么喜欢他?所以,在本文中,作者给到我们三个原因,下面详细给你拆解。为了方便你的理解,我都用第一人称为你陈述。

1 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

当时9岁的我,特别痴迷于《水浒传》,但我看《水浒传》的时候,只注重精彩的情节,只知道里边的故事写得很精彩。但是,至于这个故事的人物是谁,我往往会张冠李戴。就在那次过年的时候,我到了伯父家里,结果他老人家就提问关于小说里边的情节,比如每一个梁山好汉有什么样的性格和特征?这回惨了,都把我问蒙了。说好的喜欢呢?但是,鲁迅只是笑了笑,说到:“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对鲁迅的童年生活评价(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

鲁迅当年已经55岁高龄了,已经是夕阳西下,但居然记性比一个小学生还好,让这个八九点钟的小太阳情以何堪?鲁迅这一辈子都是在写作,笔耕不辍。他哪里来的这么多素材呢?如果不进货的话,脑袋早就被掏空了,所以也要通过“进货”倒逼自己源源不断地终身学习成长。同时,鲁迅学习也是有一套的,而不是啥都看,囫囵吞枣那样子,而是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不论看什么小说,都会抓住它的主线,并且思考它的底层逻辑。总之,对于学习,鲁迅都是认真、谦卑的态度,不会因为自己懂了而感到自满 。

2 风趣幽默,平易近人

接着我又讲了一件童年的趣事: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也特别的调皮,看着周建人的鼻子,又看着周树人的鼻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两兄弟,一个鼻子又高又直,一个鼻子又扁又平。果然是童真无邪啊,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啊?如果你是鲁迅,应该怎么去回答?也许大多数家长的回答都会是:“有什么好奇怪的,鼻子高一点、扁一点不是很正常的吗?赶紧吃饭去!”而鲁迅的回答特别有意思,他开了一个玩笑,说:“原本我们俩的鼻子是一样的,但因为我碰壁碰多了,就把鼻子碰扁了”。为什么会碰壁呢?因为周边都是黑漆漆的,一不留心就会碰壁了。

说句题外话,其实鲁迅这么说,还是蛮有深意的,有没有感觉到话中有话?是的啊!当时的社会是不是特别的黑暗,这个相信大家都不难理解吧?所以,处处都要特别的小心,一不留神就会碰壁,处处充满套路啊!鲁迅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通过碰壁这个事情,借题发挥,跟我谈谈人生,而且用我听得懂的话。我以为“走路不小心”才会碰壁,但是鲁迅却说“四周都是黑漆漆的”,即使你再怎么小心,碰壁也是在所难免的。其实,他正在用一个委婉的方式给小孩子讲人生道理,而且这样的道理特别形象,深入浅出。在趣味中,悟出了人生道理。

3 关心社会底层大众

鲁迅先生特别关心底层的劳动人民,不仅是嘴上说说、或者只是简单写写文章关心,而且是有实际行动的。在本文,作者想起小时候看到的一件往事。那一天特别冷,他们一家人正在去鲁迅先生家的路上,看到一个拉着黄包车的车夫坐在地上呻吟。车夫是赤着脚拉车的,一不小心踩到玻璃,现在不但接不了客,而且连家也回不成,悲剧吧?当时的车夫,赚的都是辛苦钱,我们有读过老舍的《骆驼祥子》,就更能体会这种境况了。当然,父亲周建人对此也不会坐视不管,简单询问了情况以后,立刻跑回家,把伯父也叫出来,一起给车夫处理伤口。能得到陌生人的帮助,车夫非常地感动。

对鲁迅的童年生活评价(我的伯父鲁迅先生)(3)

其实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鲁迅想的更加周到,知道车夫这几天肯定不能出来拉车了,还特意给他一叠钞票,够他生活一段时间。只是一个普通的车夫,何德何能啊,可以得到这么大的帮助?看到这里,你感动了吗?反正我本人就特别地感动!你还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用笔来投枪的战士吗?其实鲁迅也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尤其特别关心底层的劳动人民。其实,对于车夫的帮助,我们所知道的也不是第一次了,在鲁迅写过的文章《一件小事》也提到过,他坐的黄包车,车夫被一个老女人碰瓷了,去到警察局,不知道要不要赔钱,但鲁迅还坚持着把手上的钱给到车夫,虽然碰瓷跟他没啥关系。

为什么这么冷的天气,还会有人光着脚拉车呢?作为童年的我,实在是想不通。带着这个问题,鲁迅怎么回答,反正当时的我是听不懂,但他也不再提了,对此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我们再看一个细节:虽然伯父没有正面回答,但依然关切的摸着作者的头,这说明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他不想在小孩子面前有任何抱怨,再怎么难受,也都是自己默默承受着,不想因此而毁了童真。这一点,你收到了吗?还有一点,就是他的手是多么的枯瘦,说明了其实家里的生活质量并不好,但帮助底层的劳动人民却如此的慷慨。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大事,恰恰正是他平凡的、有温度的一面。

结语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作者鲁迅先生的追忆文章,全文极少提到“鲁迅先生”,更多提到的是伯父,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伟人,更是一个好家长,一直以来都是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学过这篇文章,这个时候鲁迅救车夫的故事,让我刻骨铭心,不仅利用自己学医的专业知识,帮助车夫处理好伤口,而且还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其实他自己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如今我们看到的,还远远不止于此。他关心儿童,不仅是作为一个好家长的角度去关心,而且从来都不会摆着家长的架子,在孩子提出敏感的问题时,总能给到一个圆满的回答,哪怕自己内心感觉难过,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永远让孩子保持着童真,这不也体现着“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吗?

好了,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我就拆解到这里了。其实,这篇文章我们在小学都学过,但作为一个成年人,如今再读一遍,又会有另外一种体验。所以,我强烈建议你找到本文,带有感情大声朗读一遍,才会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在。我是@狂人先生,非常感谢你的耐心阅读,“走近鲁迅”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