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Lizzie,曾经参加过两次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然现在早已毕业,但是每到夏天,偶尔还是会想起自己当年为了考研而全力以赴的日子。这段经历对我而言非常特别,因为备考过程中曾有过不少波折,让我沮丧甚至怀疑自己,但是我都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笔试第一和面试第一的成绩成功考入南京的一所211高校:河海大学。
作为一个有过两次考研经历的人,很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这段考研故事,希望正在备考的小伙伴能从我的故事中有所收获。
梦想,多远都可以到达吗?
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坚持,也许旅途中会充满挑战,但多远都可以到达!
只有先拥有梦想,才会出现可能2010年大三的那个暑假,我决定考研。
因为高考的不如意,本科时我来到了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唯一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就读的专业为自己选择的心理学。十多年前,心理学还是一门非常冷门跟小众的学科,但我很喜欢,高考所有的志愿填的都是心理学。
由于本科是在外地读的书,研究生我就非常想考回家,于是将考研的目标院校锁定在了南京的几所学校上。南京的几所高校中,最让我心心念念的就是东南大学,这是我梦想中的学校。当我得知东南大学可以招收心理学专业后,其他学校我就再也没有考虑过。
相比其他老牌的心理学高校,东南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在全国的排名并不是很高,但作为一所985院校,想要考上的难度也不小,竞争也很激烈。不过即便如此,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要考就考自己最心仪的学校。
虽然高考时我的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现在读的心理学是自己选的专业,在本科期间我的专业课成绩也都不错,加上英语也一直都是自己的强项,想要考上东南大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只要启程,就会有达到目的地的可能。
为了梦想,努力奔跑吧!
所有的梦想,都值得全力以赴定下目标院校后,我很快就进入了备考阶段,毕竟与很多早早就做出考研决定的同学相比,6个月的备考时间还是相当紧张的。在整个备考期间,我从备考之初到备考之中,再到后来的冲刺阶段,都曾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01 备考之初:迷茫与不自信
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考研没有经验,很多事情我都不太了解,前期花了很多时间在收集信息上面,包括了解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参考书目,上网看别人的各种经验贴,买历年考研真题等等。
虽然心理学考研不需要考数学,但仅仅是复习专业课就需要看七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其中社会心理学还是当年新增的一门考试。在6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看完所有的专业课,再加上英语和政治都需要复习,备考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提前一年就开始备考。
虽然我的英语和专业课成绩都还不错,但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会担心因为需要背诵的内容太多记不住,再加上政治也是我的一个弱项。
图书馆保卫战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各门功课的复习任务,我和寝室的小伙伴一起在图书馆开始了我们为期半年的备考生活。除了每天的三餐,我们会在图书馆待一整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周末亦是如此,因为时间对于每位考生来说都太宝贵了。
9月份开学以后,在图书馆里看书的学生越来越多,经常有学生因为晚到了一点而找不到座位。有一天,当我和室友像往常那个时间点到达图书馆的时候,发现图书馆竟然已经一个座位都没有了。我们手里抱着各种复习资料,在图书馆里来来回回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一个座位。这大概就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晚到的考生没地坐。每个人都担心没有座位,因此早早地就来占座。至此之后,我和室友每天都会早起半个小时,提前到图书馆门外等着。
主题复习法
不想离开图书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复习的资料实在太多了,平时这些资料我们都是直接留在图书馆不带走的。如果图书馆的位置被人占了,各种复习资料也必须挪走。
为了考到一个满意的分数,心理学的每门专业课我都买了至少两本参考书。因为不知道最后都会出什么考题,那么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参考书目都看一遍,并做好详细的笔记,这样心里才会有底气。虽然每个版本的书中有很多知识点是重复的,但每本教材的侧重点又有不同,复习时可以相互补充。
具体复习的时候,我是按照专业课的重要性进行主题备考的: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我只看某门专业课的几本教材。比如《实验心理学》,我买了3个版本。在备考时,我会先集中把这3本书看完,再开始下一门专业课的复习。在一段时间内,相关主题的教材看的越多,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番茄工作法
保证足够的复习时间固然重要,但保证复习时的效率其实更为重要。
不像很多考生每天都会复习到很晚,我和室友一般复习到晚上9点就会离开了。在我看来,考研是个长期战,需劳逸结合,每天能够保证一定时间的有效学习其实就够了,关键是要提高复习时的效率。
为此,我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每天的实际学习时间,一般我会结合番茄工作法一起使用。具体的做法很简单,每完成一个番茄任务(比如40分钟),我就会把任务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并写下,同时记录下复习的具体内容,比如从几点到几点,复习的是《普通心理学》中的第几章第几节。之后我会休息5-10分钟,再开始下一个番茄任务。
番茄工作法能够保证每个番茄任务中的效率,提高复习时的专注力,而将每个番茄任务记录在小本子上还有另外3个好处:
- 能让我很好地分配每门科目的复习时间,比如专业课分配5个番茄任务,英语分配2个番茄任务,政治分配3个分配任务;
- 能让我对每门科目的复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科目在每门功课进行交叉复习的时候,我只要看一下日程小本子很快就能知道每门科目的复习进度;
- 提高成就感,每天时不时地看一眼小本子上完成的任务就会非常地有成就感,感觉自己每天过的都非常地充实。
02 备考之中: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当我们很专注地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就来到了10月份。虽然备考之中的每一天过得是如此相似:待在图书馆按部就班地完成复习任务,但自己的心态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备考中的每一天,不仅是身体上在承受着高强度的复习任务,精神上也在经历着各种无形的压力,甚至让我一度质疑自己的选择。
秋招开始了,不考研的同学开始陆陆续续地找工作了,自己却只能待在图书馆备考,能成功吗?一个普通双非本科生,能考上985吗?之前的师兄师姐似乎也没有成功的先例。最让自己感到挫败的,是之前看过的书全都记不住,政治题目也做错很多。
随着考试一天一天的临近,压力越来越大。
好在有并肩作战的小伙伴的支持,她们一个打算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一个准备考西南大学的心理学。在她们的鼓励下,我慢慢调整好了心态,也优化了自己的复习方法。
3阶段刷题法备考前期我主要是以看教材为主,但是当我开始做题以后,我发现看书与做题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考研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应试考试,考试题目的设置都是有着一套逻辑的。复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把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记住,而是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复习。通过去刷往年的真题,就能发现哪些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哪些内容可能不太重要,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取舍。
对于选择题,我会进行3个阶段的刷题:
- 第1阶段:在看完一遍书以后,我就会开始做题。因为真题不止会刷一遍,因此我会先用铅笔做题,对完答案后把做错的题目标注出来,再用橡皮把所有答案擦去。
- 第2阶段:等又一轮复习结束后我会再重新刷题。这个阶段的刷题,我一般会重复2-3遍。刷过题之后,如果某道题目还是选错了,我就会把这些错题全部整理出来,因为这些错题是自己知识点薄弱的地方,需要重点复习。
- 第3阶段:复习几遍后,一般到考试前的冲刺阶段,我还会再把真题刷2-3遍,不过这个阶段的刷题只会刷之前做错的题。
之前我之所以沮丧,是因为我认为看过一遍书以后题目就应该都能做出来,但其实这并不现实。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速度是非常快的,想要打败遗忘,只有靠不断地重复、不断地看书与做题来加深记忆。
考题预测法选择题可以一遍一遍的刷题,那么主观题,论述题又该怎么复习呢?
往年的主观题其实没有太多参考的价值,因为考过的主观题再考的几率非常小,我的做法是先去把往年的每道主观题的题目整理出来,看看这些题目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共同点。一般来说,主观题都是专业课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因为每次考题数量有限,所以每年的主观题都只能侧重去考某一个知识点,其他的知识点就只能作为选择题进行考核。
换句话说,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范围是一定的,如果前几年已经考过了某些内容,那么再考的概率就不大。因此,在备考的时候,我就会去重点准备那些还没有考过的知识点。但是即便这样,能够成为考题的内容还是很多的。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本本子,将可能会成为主观题的考题都罗列了出来,并且根据之前复习的内容,将考题的“答案”全部整理了出来,最后一共整理了有将近70道主观题。
考题预测法的好处主要有2点: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相比只是去看几遍复习的内容,做笔记的记忆效果是更好的,因为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们大脑的激活水平更高,对信息的加工程度也会更深。
- 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整理考题会花费较多的时间,但却能够减轻我们在冲刺阶段的备考压力,因为后期备考的时候,无须再看教材了,只要看这些整理出来的“考点精华”就够了。
03 冲刺阶段:心态调整
经过几轮复习之后,终于来到了临考前的冲刺阶段。
我和寝室的小伙伴依旧照常到图书馆打卡,只是原本还需要早起抢座位的图书馆,后来空位已是随处可见,原本课桌上堆满各种备考资料的景象也都不复存在。
备考前期虽然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但当时离考试毕竟还有一段时间,即便复习结果不太满意,也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到了年底,已经进入了考前倒计时阶段。
之前我留了几套历年真题作为考前的模拟,不过结果并不特别理想,最后的分数虽然不低,但是离目标分数还有一定的差距,毕竟东南大学当年只有10个招生名额。不免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担心最后的结果:如果考东南的人很多,自己真的有这个实力吗?如果考研失败了怎么办,半年多的努力都白费了吗?
合理归因,树立自信心理学家罗特认为,人们对事情结果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归因倾向,区别在于个体认为自己能否”控制“事情的成败。如果一个人认为事情的结果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比如靠自己的努力程度能够影响事情的结果,这个人就是内控者;如果一个人认为事情的结果是自己无法控制的,比如事情成败与运气有关,这个人就是外控者。
罗特的这种归因理论被称为”控制点理论“。
之前模拟考试的成绩不够理想,我认为是自己能力的问题,因此非常地沮丧和挫败。但在跟小伙伴相互打气,相互鼓励以后,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想法。
考前虽然做错了一些题,但这毕竟不是最后的考试,刚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查漏补缺。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要给自己留有遗憾。其实从之前的努力之中,也是能看到复习成效的。并且在考研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自己能够在高压之下依旧保持一整天不间断的学习,坚持到最后,就值得肯定自己!
关键词回忆法
除了给自己准备了点鸡汤,该备考的还是要继续备考,因为冲刺阶段可以说是整个考研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备考前期的工作做得越扎实,冲刺阶段的时候就会越高效。之前复习是复习资料看得越多越好,对知识点了解的越深越好,但是到了冲刺阶段,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少即是多!有点类似《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在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时,让张无忌忘记所有的招式。
我们不需要去记忆所有复习的内容,这样记忆负担太重,只需要去记住最核心的框架就行。每门专业课的每一章节,我都准备了一张思维导图,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用关键词提炼出来,之后再做整本书的框架,直到专业课一个整体的框架。
在整理完思维导图后,我就开始尽量不看思维导图,而是利用关键词,直接在大脑中回忆所有的内容,由最核心的一个关键词出发,回忆出每门专业课的大纲,再到每一个章节中更加具体的细节。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时常去看思维导图来提示自己,但是经过反复尝试与回忆之后,就能够慢慢摆脱思维导图的帮助,仅靠大脑就回忆出所有的内容。
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半路就返航最后的考研结果有点可惜,虽然初始成绩已经挺高了,达到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分数线,但与理想中的东南大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即便如此,我也并不后悔,因为在整个考研过程中,自己一直都在拼命,在努力,没有过一丝懈怠。
我想对10年的那个自己说,你真的很棒!
虽然没能考上东南,但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所有的备考方法都是有效的,只是备考半年的时间有点紧张,加上缺了一点点运气,于是选择了继续二战。二战我采用的基本是相同的复习方法,只是备考策略做了一些调整:为了让自己压力不要太大,选择考了一所211高校:河海大学,最后以笔试和面试第一的成绩成功上岸。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我过去两次考研的一点点经验:
-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最开始备考前,花一点时间去思考一下自己考研的目标院校是什么,了解目标院校的招生人数,往年分数线,以及考试科目与参考书目。
- 确立合适的考研目标:很多人之前会问我考研难不难,考研的难度除了与我们自身能力有关,也与我们选择考研目标有关,选择考985还是211,院校的招生人数多少都会影响最后的考试结果。
- 合理分配备考时间:将时间花在能够提分的科目上。第一次考研我因为觉得自己英语比较好,所以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比较少,结果英语才考了58分,第二次就多花了点时间复习英语,最后考了74分。
- 建议全职备考: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碎片化复习的效果其实并不好,尽量留出2-3个月的时间全职备考。
- 专业课复习既要广度又要深度:专业课内容比较多,开始复习的时候需要全面,尤其是选择题,可以只记忆关键词;后期复习主观题时需要一定的深度,可以写出答题框架与逻辑。
- 心态的调整:要知道学习有一个“顿悟”的过程,会进入平台期,不要中途放弃,继续坚持就可以看到成果,要相信自己。
以上就是我曾经的考研故事以及备考过程中使用过的一些方法,考研从来都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但是假如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那就请努力地拼搏下去,不要给自己留下一丝遗憾。十年之后,你一定会感谢那个曾经全力奔跑的自己,就像我一样!
-END-
【作者Lizzie,85后,心理学双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留学新西兰,就读于心理学TOP50的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曾任职于新西兰ABA自闭症行为干预机构。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欢迎点赞并关注@利兹的杂货铺,我会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