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秦砖汉瓦”来代指这一时期建筑的辉煌,这其中的“瓦”,指的便是以动物纹饰为主,用以装点建筑、遮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瓦当。

手工绘制瓦当拓片(探秘青衣瓦当)(1)

△精美又实用的瓦当(图源网络)

虽说常见的瓦当图案多是动植物及祥云纹等,但是早在秦朝,就已经出现了文字瓦当。现由四川宝兴县文物管理所保存的两件印制铭文瓦当,其铭文是“青衣瓦当”四个字。瓦当圆形属泥质灰陶,火候偏低,直径13厘米,瓦当面有廓,内边和外边,中心有直径4厘米的乳突。铭文隶书,反写,以左旋方向排列在等分区内,“衣”字略损,另三字完整。

手工绘制瓦当拓片(探秘青衣瓦当)(2)

△青衣瓦当图样

“青衣瓦当”的发现和探究

1979

四川宝兴县城关镇四公里的西北坡,村民进行坡地改造梯田时发现两件瓦当,该地原是一处范围约有五千平方米的汉代聚落遗址,出土瓦当的层上面覆盖着有一米厚的泥石流层和现代耕土层。翻挖出的大量瓦砾、陶片中有绳纹筒瓦和板瓦,其中较为完整的一件板瓦长54宽37厘米。还有陶器釜、罐,其他还有环柄刀、纺轮、铜泡、五铢钱等。由于大面积改造,致使遗址面目全非,彻底破坏。

1995

宝兴县文物管理所杨文成先生,在当年的《四川文物》杂志报道了这一重要发现,但对“青衣瓦当”中的“青衣”二字的具体含义存疑。

为了编篡《巴蜀瓦当》一书,笔者于最近查阅多种文献资料,并到宝兴县实地调查当地史料,访问当地的民族学者、文物考古工作者,深入到过去羌族聚居区调查,收获不小,得到了可喜的结果。

手工绘制瓦当拓片(探秘青衣瓦当)(3)

“青衣”指的是什么?

“青衣瓦当”铭文瓦当的发现,是研究青衣民族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瓦当铭文中“青衣”二字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文献《水经注》载:“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县故青衣羌国也。”其中是把水名、县名和羌人族别都贯以“青衣”的称谓。《华阳国志·蜀志》云:“汉高后六年,城僰道,开青衣。”而置有青衣县,顺帝阳嘉二年改曰“汉嘉”。《后汉书·郡国志》:“汉嘉故青衣”。

中国著名民族学者任乃强先生,他长期研究四川地方古史,而且长期在原西康省内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经过实地调查、访问、编著了《四川上古史新探》一书,对羌族的迁徙与蜀族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与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羌族历史悠久,主要活动在中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四川西北的高山地区,而进入四川盆地边沿的是青衣江南大渡河流域一支,称青衣羌。青衣江,因青衣羌住居区为名。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歇的是王朝更迭,岁月变迁。

手工绘制瓦当拓片(探秘青衣瓦当)(4)

公元前七世纪,

蜀国开明氏取代了杜宇的统治,

保子帝(蜀国帝)攻青衣,征服了青衣羌国,

从而加强了蜀、羌民族的融合和交往,

羌人的经济文化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公元前182年(汉高后六年),

设置青衣县属蜀郡

汉代青衣羌的国邑,

在今四川宝兴县灵关镇;

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

设蜀郡西南都尉

(类似现今武装部,负责治安)

住在青衣;

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蜀郡青衣道羌人奉献内属;

东汉延光元年

蜀郡西部都尉改为蜀郡属国,

管青衣县(今宝兴一带),徙县(今天全一带);

东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

改汉嘉县。

这时的青衣羌人有很大一部份开始与汉人融合,不愿融合的退入山区,依附青衣邑君,青衣邑君驻地为今宝兴县灵关镇。在四川宝兴县跷碛镇,陇东镇出土了一些汉代画像砖,其砖上有铭文“田邑邑长”四字为证。

青衣羌,简称“青羌”,“樊敏碑”上称“青氐”。不是他们的称呼如此,而是汉人因羌人穿着用牦牛毛绩织的本色褐布为衣,而呼作“青衣”(那种淡黑色,巴蜀人叫青色,与中原人称天蓝色为青不同)。其实羌族本俗就是穿的这种牛毛布,后来才穿的白牦子与花氆氇。秦灭巴蜀以前,他的境域局限于雅安飞仙关以西的今芦山、宝兴、天全、荥经四县地面。飞仙关以东,是丹犁国。两国之间夹有个汉民插居地带,为临邛通往邛国、滇国的大道。

手工绘制瓦当拓片(探秘青衣瓦当)(5)

△青衣羌境域示意图(图源网络)

青衣王子,一直是拥护汉政权的。南北朝以后,中国大乱,青衣王国曾扩大到整个青衣水流域,远及大渡河以南。唐宋人的书典里称嘉峨之间的青衣水为“平羌江”(如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而大渡河以南的越西郡界亦多有“青羌”的史事。元明世,青羌又退缩到天全六番以北去了。到明代,“穆坪董卜韩胡土司”曾经强盛一时。他就是青衣羌的遗裔。在清代,如与打箭炉的明正土司,结为一家,逐渐与汉族融合。其土司保存到一九一九年才改流。为今在最北的宝兴县硗碛区,还有保存羌语的部分古羌族后裔,但不如鱼通地区保存羌俗之多。

“青衣瓦当”的发现,是研究青衣民族文化的主要实物资料,解决了研究中国羌族史、四川地方史、四川水利史许多难题。“青衣瓦当”是中国最早的地名瓦当、水名瓦当、族名瓦当,故十分珍贵。

文:高文 唐梓轩 任春林

编审:赵霞

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