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笑天 北京报道在经历了罕见高温热浪侵袭的夏天后,欧洲又将迎来漫长的冬季欧洲“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在近期的预测表明,今年冬天欧洲的整体气温高于往年的可能性更高,但依然可能出现寒潮,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剧电热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剧电热毯(德国取暖成本或涨3倍)

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剧电热毯

本报记者 万笑天 北京报道

在经历了罕见高温热浪侵袭的夏天后,欧洲又将迎来漫长的冬季。欧洲“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在近期的预测表明,今年冬天欧洲的整体气温高于往年的可能性更高,但依然可能出现寒潮。

美国商业天气预报机构Commodity Weather Group则认为,欧洲今年冬天可能比去年更冷,并略低于10年平均气温。

无论气象学家如何预测,这个冬天正悄然到来,欧洲各国的每个家庭都需要考虑,在高昂的天然气价格下,如何度过这个冬天。使用电热毯等小功率取暖设备,以及燃烧木材、煤炭等传统方式,成为新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王永中告诉记者,解决能源危机,欧洲一方面压缩了需求,例如要求室内温度控制得不能太高,另外增加供给,比如烧木柴、重启一部分煤电,增加再生能源的投资等。

天然气期货涨6倍

“现在每月天然气费用在200欧元至300欧元(约合人民币2078元)之间,往年基本低于100欧元。”一位荷兰居民说。9月底,伦敦洲际交易所数据显示,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是去年同期的6倍。

从前荷兰人大多靠天然气过冬,今年为节省成本,有人早在7月就买好了电热毯。荷兰的一些中餐馆会尽量使用电磁炉烧菜、煲汤。电热毯外,也有人选择买电暖器,但电价上涨了3倍,功率大的取暖设备也令人犹豫。燃烧煤炭和木材等传统方式取暖,再次被采用。

使用电热毯大大减少了取暖成本,一家欧洲的电热毯销售商表示,电热毯一整夜的花费,是一般电暖气所需费用的1/16。欧洲高涨的需求令国内的相关产业有了更多的订单。

据《人民网》报道,一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28年的商家今年接到了很多欧洲的保暖产品订单。其中一款取暖器在今年9月卖了1万多台,是2021年同期的2倍,增量大部分来自欧洲,而往年来自欧洲的客户凤毛麟角。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今年1月,欧盟27国进口中国电热毯数量达18.9万条;7月,达到了129万条,环比增长近150%;8月,欧盟又从中国进口了140万条电热毯。

不过就德国而言,电热毯还没有到疯狂抢购的程度。据界面新闻报道,德国人没有使用电热毯的习惯。在德国能够挤上销量榜的电热毯为德国本土的Beurer品牌、美国的Dr. Watson品牌和中国的壳品牌Medisana。

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生活成本高企,令多国民众不满。当地时间10月1日,德国柏林下着雨,上千民众走上街头,要求德国政府解决能源危机。同一时间,英国有超过50个城镇爆发游行,人们举着“拒绝支付”等标语,焚烧能源账单,抗议当前英国恩管价格飙升、生活成本上涨。

对一些德国家庭,为支付天然气账单势必需动用积蓄。根据德国统计公司Statista的数据,德国2021年全年每个家庭平均天然气账单为1734欧元,同期家庭税后平均收入为49200欧元。

按去年的价格和收入,支付并非难事,但如今天然气价格已从2021年下半年的6.83欧分/kWh涨至21.75欧分/kWh,这意味着德国家庭今年的天然气费用均值最高可能超过5000欧元,对于缺乏储蓄意识的德国居民,这不是个小数目。

而英国燃气和电力市场办公室在8月即宣布,今年10月1日起,能源价格上限提高80%,从1971英镑上涨至3549英镑。“能源价格上限”是指监管机构为能源价格设立的上限,意在遏制能源供应商赚取超额利润。从2021年8月到今年8月,英国天然气价格上涨了96%,电价上涨了54%。

英国调查公司萨万塔·康雷斯最新民调显示,在受访的2000名英国成年人中,今年冬天,69%会减少开暖气的频率,23%会放弃家庭供暖,10%的受访者将通过小额贷款来交电费。

能源转型还需时间

在能源有高度的对外依赖性外,欧洲的能源危机还叠加了激进的环保政策等因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霞撰文指出,不仅石油和天然气,甚至煤炭和其他自然资源,欧洲都对俄罗斯有较高的进口依赖。2016年,欧盟消费的天然气中有30%来自俄罗斯;到2018年,这一数字跃升至40%;到2021年初,这一比例接近47%。欧盟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从俄乌冲突开始暴露无遗。

在此危机之下,一些国家已推迟了原先确定的碳中和时间点。7月5日,德国拟修改法律草案,撤销“在2035年前能源行业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中和”的气候目标,并和奥地利在恢复闲置的燃煤电厂。英、法也在重启或推迟关闭燃煤电厂。

“欧洲还没有准备好完全淘汰化石燃料。”孙霞表示,天然气在欧洲冬季供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如果天然气供应中断,欧洲这个冬天的供暖只能来自煤炭和核电,因为煤炭和核电站唾手可得。

10月初,荷兰费嫩达尔一居民在轿车的后备厢装满了一袋袋煤炭,他表示,打算用煤炭给炉子生火来过冬。荷兰的煤炭经销商称,自去年9月以来,营业额几乎呈爆炸式增长。

“危机之前,欧洲主要依靠天然气发电,还有可再生能源,例如风电、光伏等。”王永中告诉记者,尽管欧洲可再生能源占有较高比重,但它具有不稳定性,去年冬季欧洲少风,风电就不能产生足够的电力,只能依靠天然气发电。

2021年,德国有41%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15%来自天然气,12%来自核能,28%来自煤炭。德国计划到2035年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并实现能源独立。

要度过苦难期,无疑只有开源节流。各国均出台了相关具体措施。意大利生态转型部长10月7日签署法令,将中央供暖天数减少15天,部分地区住宅暖气温度将下调1摄氏度;法国能源转型部6日公布冬季节能计划,规定住宅、教育机构、办公室和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冬季供暖温度不得高于19摄氏度,一些公共设施不再提供热水;德国则已经停止了对一些建筑景观的照明,并可能会关闭公共建筑入口、走廊和门厅的暖气。

在“开源”层面,欧盟加大自挪威等供应国的天然气进口量,挪威官方此前表示,挪威计划保持当前本国天然气的高产量至2030年,以满足欧洲的需求。此外,欧盟还与阿塞拜疆约定天然气进口逐年递增,还和美国达成大额液化天然气交易协议等。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