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生平与成就(曹雪芹生平简考)(1)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别号,又号芹圃、芹溪(或芹溪居士)。

曹雪芹的祖籍是河北丰润县,大约在明神宗万历华间迁居辽宁沈阳,入了旗籍,为汉军正白旗包衣人①。

曹雪芹的远祖无考。明朝未年,有个叫曹世选的②,仍是包衣人,被多尔衮虏作家奴。后来他们一家从清兵入关,他的儿子曹振彥立了军功,才开始做官,做到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③。接下去振彥次子曹玺,曹玺长子曹寅,曹寅长子曹顒,三代相继为“江宁织造”④,前后凡四五十年,是曹氏的全盛时代。由于曹玺的妻子是清圣祖玄烨的奶妈,曹寅小时候就跟着玄烨一起“件读”,关系亲密,所以整个康熙时期,曹家三代都得到特别优隆的待遇。康熙南游时,會有四次以织造署为行宮,住在曹家。而曹寅工诗词戏曲,当代文学名流都相交往,尤为著名。曹顒死后,仅剩二代寡妇,康熙帝命曹寅侄曹嗣继袭职⑤。曹,即曹雪芹之父。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⑥,曹雪芹生于南京大行宫利济巷织造署内。

雍正五年(1727),由于宫庭内部矛盾,清世宗大批杀害异已,曹頫被牵连,以亏空大量公款的罪名撤职,南京的家被查抄。次年,曹氏全家迁居北京⑦。

1735年,乾隆帝即位,曹頫起官内务府员外郎;并追封曹振彥为资政大夫,其妻欧阳氏、袁氏为夫人;曹宜为护军参领兼佐领加一级。曹家又成了二个中兴的局面。册。乾隆十年(1745)前后,曹雪芹曾以贡生的资格,一度在北京右翼宗学担任职务,大概是助教之类。其时敦敏、敦诚还在那里读书,这是他们认识的开始⑧。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知道得很少。究竟为什么曹雪芹(从中兴的局面)忽而又变成生活十分穷苦,是遭到了什么巨大的变故呢?他的父亲曹頫等下落如何?都一无所知。仅知曹雪芹悲歌燕市,以卖画为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皇室内部的政治冲突,使曹家第二次被抄,从此彻底衰落,一蹶不振。)

几年之后,曹雪芹在北京也站不住脚,只好迁居西郊旗地,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有时是靠卖画度日,有时是依赖来友的接济。据传说,他家起初住在香山正白旗区域的四王府和峒峪村一带,后来迁到香山脚下镶黄旗营的北上坡。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白家疃自盖茅屋四间落成,迁入新居⑨。

曹雪芹开始编写《红楼梦》和《废艺斋集稿》,当在迁居西郊以后。

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曹雪芹应两江总督尹继善的邀请,到南京去做他的幕宾。这一行动,似乎有些突然,和曹雪芹平生性格不相调和。其实尹继善虽是个大官僚,同时也是个文人,他们又有通家之谊,情不可却;又因曹雪芹生于南京,幼年离去,不免有些怀念,趁此可以故地重游。但是这种师爷生活,究竟和他性格不合,所以在次年秋天,即辞职回北京了⑩。

曹雪芹体貌丰腴,高谈阔论,娓娓然使人终日不倦¹¹。虽处于贫困之中,不为贫困所屈伏,而以贫困骄人,脚不踏显贵者之门¹²。相反,对穷苦人非常关切,竭诚救助。友人于景廉,残废失业,一家老小,无以生活,乃致以扎糊风筝,得免饥寒。邻居白媚,贫病交迫,孤苦无依,曹雪芹照顾她的生活,医治她的疾病;及白家疃新屋落成,分给她一间,使她不致流离失所¹³。

乾隆二十八年(1763),据传说:中秋节,曹雪芹数岁的爱子,因病而死。他感伤成病,终于在除夕那天逝世(1764年2月1日),年四十¹⁴。父子都葬于白家瞳。次年春初,敦诚有诗挽之,云:“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情况很惨!

曹雪芹多才多艺,小说诗文,工艺美术,无所不通。小说有《红楼梦》八十回,诗文未會编集,大都已散失;工艺美术有《废艺斋集稿》¹⁵。此书共八种八册:第一册是讲刻印章的,凡选石、制纽,制印,边款,章法,刀法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彩画的图式¹⁶;第二册是讲扎风筝的¹⁷,叫做《南鹞北鸢考工志》,有董邦达的序,曹雪芹的自序和题画石诗,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讲扎、糊、绘、放风筝的技术,及各式风筝的彩图,第三册是讲编织工艺的,据序文中说,曹雪芹是为盲人编写的,他还亲自教会了几个盲人,并有以精于此艺见称于时的;第四册是讲脫胎工艺的,把标本制成阴阳模子,由盲人用纸浆做脫胎,再由有眼人帮助彩绘;第五册是讲织补的,第六册是讲印染的;第七册是讲雕刻竹器和扇骨的;第八册是讲烹调的。这里部分工艺是和残废人有关,故称“废艺”。

注释:

①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曹锡远》。包衣,满洲语奴仆之意。汉军正白旗,见本书“名词解释”项内。

②曹世选,《通谱>原作曹锡远。现在据康熙六年(1667)曹玺祖父之诰命改。

③见《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职官二·官纪》。

④见《江南通志·职官·文职》。

⑤一般记载以曹为曹寅子,误。康熙五十四年(1715)李熙(曹母舅)奏摺有“特命将曹承继袭职”语,曹奏摺也有“将奴才承嗣袭职”语,可见曹本是曹寅之侄,是后来才过继给曹寅为子的。

⑥敦诚《四松堂集·挽曹雪芹》诗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初,而云“四十年华付杳冥”,我们从二十八年(1763)上推四十年,故知曹雪芹生于雍正三年(1724)。

⑦见《永宪录续编》、清世宗抄曹家谕旨和雍正六年(1728)隋赫德奏摺。

⑧敦诚《四松堂集·寄怀曹雪芹诗》:“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虎门,即指宗学。

⑨曹雪芹迁居白家疃,见《南鹞北鸢考工志·拊敦敏·瓶湖懋斋纪盛》

⑩松江陆厚信绘雪芹小照题记云:“雪芹先生…,尹公望山(尹继善)时督两江,以通家之谊,罗致幕府。”按:《清史稿·疆臣年表一、二》,尹继善自雍正九年(1731)至乾隆三十年(1765)會四督两江,其弟四次督两江,在乾隆十九年(1754)至三十年。敦敏《懋斋诗钞》在乾隆二十五年秋怀曹雪芹诗有“忆昨西风秋力健、看人鹏翮快云程”之句;后来在明琳家无意中碰到曹雪芹,感成长句诗,序云:“别来已一载余矣。”故知曹雪芹去南京是在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当尹继善第四次督两江时。

¹¹见陆厚信所画小照以及裕瑞《枣窗闲笔》的记载。

¹²如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云:“接羅倒着容君傲。”又《赠曹芹圃》诗云:“步兵白眼向人斜。”敦敏《瓶湖懋斋记盛》也云:“里中巨室亦多求购(画)者,雪芹固贫,饔飱有时不继,然非其人虽重酬不应也。”

¹³均见敦敏<瓶湖懋斋记盛>。

¹⁴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有二种说法,另一说是生于一九一五年,卒于一七六三年(康熙五十四年一乾隆二十八年),茲注明供参考。

¹⁵大约在一九四三年,北京北华美术学院拟编中国的风筝谱,从日本商人金田那里借到这部《废艺斋集稿》手稿本,据说是金田从清皇族金鼎臣家以重价买来的。高见叫学生仅把有关风筝部分钞下来,他们根本不知道本书的可贵。抗战结束,金田不知何往,这部手稿也就杏无信息。详见《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三期吳恩裕《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

¹⁶曹雪芹善于刻印,他的故物有黄蜡石笔山,下面刻诗两句,并“曹霑”名印;脂砚斋藏砚题记;盖都出曹雪芹手。虽非印章,文字都有缪篆风格。也可见他善于镌刻的一斑了。

源自《红楼梦研究资料》197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