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张昀 | 责任编辑: 陈勇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摘要:
2018年初,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主导,发起了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从娃娃做起”为主题的系列音乐课程。该课程运用教育剧场的理念将音乐、文学、自然科学、历史、舞蹈等不同教学内容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方式让更多希望小学的学生在全新的课程设置中通过集体创作,充分学会和挖掘每一个参与者的感知、想象、合作以及自我表达的一种音乐课程的形式。“音乐剧场”由儿童剧导演英子女士以独特的戏剧性教育的形式,选取了作曲家鲍元恺《炎黄风情》组曲以儿童舞台剧的方式呈现。与此同时,中国青基会携手宝洁公司(P&G)合力将“艺术 公益 教育”的理念在“一堂课”中通过音乐、绘画,戏剧,舞蹈律动等不同的艺术的呈现方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希望小学艺术课堂。本文真实地记述了这堂别致新颖的音乐课,对课堂的教学理念,课程形式,以及如何在现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优秀音乐作品,运用多学科融合的新理念,遵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建立文化自信等进行了理论归纳与诠释。
2020年11月26日下午2:30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和平镇宝洁全球员工希望小学的音乐教室里,儿童舞台剧导演、《炎黄风情》项目主创英子女士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和平镇宝洁全球员工希望小学杨雅老师带领着20多个少数民族孩子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她们五颜六色的彝族、苗族服装和孩子们绽放的笑容既成为了云贵高原冬日阳光下最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耐人寻味的一天。
禄丰县和平镇希望小学
希望小学碑记
20多年来,宝洁公司携手中国青基会,不仅无偿捐赠了200所希望小学。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极其用心地运用教育剧场/音乐剧场的理念,将文学、音乐、自然科学、历史、舞蹈等不同教学内容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方式,让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希望小学的学生在全新的课程设置中通过集体创作,充分学会和挖掘每一个参与者的感知、想象、合作与自我表达。
众所周知,作曲家鲍元恺先生著名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由24首中国民歌主题改编而成。虽然该作品已经创作了整整30年,但迄今为止,仍然是国内外音乐会舞台上上演率最高的中国作曲家原创作品之一。正因如此,儿童舞台剧导演、《炎黄风情》项目主创英子女士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和平镇宝洁全球员工希望小学的杨雅老师才能紧紧围绕《炎黄风情——云岭素描》中的《小河淌水》《放马山歌》《雨不洒花花不红》《猜调》等四首云南民歌展开教学。
在这些中国传统民歌的旋律中,从未听过交响乐的希望小学孩子们开始对小提琴,双簧管、圆号、定音鼓等乐器的形状和音色建立了初步的认知,并用立体画、微型剧场以及小组游戏等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音乐给予他们的直接感受和对音乐的理解。
首先,二位老师带领孩子们观看了由指挥家汤沐海指挥的《炎黄风情》音乐会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知交响乐队中的每一件乐器以及交响乐演出形式和音乐极具感染的表现力。紧接着,在儿童集体游戏环节中,由学生扮演不同的乐器并对乐器的音色音区加以拟人化的模仿表达;之后,孩子们把从校园周边山坡上采撷来的野花和小草粘贴在彩色的卡纸上,以表达音乐给予他们的内心感受——清冷的月下小河、绿意盎然的山林春雨、肆意欢唱的放马山歌……最后,二位老师带领着孩子们来到操场,在诙谐、欢快、爽朗的歌声中开始了他们充满童趣的游戏——《猜调》。
《放马山歌》
《雨不洒花花不红》
《猜调》
必须承认,当听到孩子们用地道的云南方言演唱“哪样长,长上天”“哪样长长该前卖”时,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却让我欣喜若狂!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早已消失殆尽的入声字,在云南方言里依然大量存留。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比如“哪样”中的“样”,“街”(读音“该”)均是例证。与普通话的“样”,去声;“街”,阴平,截然不同。但却与明代学者释真空在其著《篇韵贯珠集·玉钥匙歌诀》中将入声字的平仄和读音特点归纳为“入声短促急收藏”一脉相承。虽然,随着《猜调》的广为流传,独具云南民歌腔词关系特色的“哪样”已经被悄然改成了普通话的“什么”……但与此同时,我也不得不说,这是我听过最不“艺术”,但却又是最快乐的歌。孩子们率真的演唱毫无矫揉造作和煞有介事的表演。我深知,他们的这份快乐或许是“躲”过了《两只老虎》的百年“追杀”和远离了音乐教育的理论“纠缠”后才从心底发出的天籁,且透着童真,洋溢着幸福,更彰显着文化自信!
蔡元培先生(1868~1940)百年前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与其说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教育变革中具有启蒙意义的思考,不如说是他倡导通过艺术教育建立“美感”和“美育”的信念,从而实现“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
本文注释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0页。]”的目的。但显而易见,“以美育代宗教”并没有离开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熏染(尤其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素来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本位,通过对人的心理调节和修养实现个体行为规范,最终服务于社会的共同价值秩序。需要指出的是,“以美育代宗教”本质上并不是用美育或广义的艺术取代宗教的作用,而是要驱除愚昧和迷信,重建国人的价值共识。因为美育思想归根到底是与中国社会的国民改造同步的一种文化救国主张,其体现出的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启蒙使命和对国民信仰的现代性改造。正因如此,当我们纵观当时所有具有国家担当的学者研究著述时,便能明白“带着中国问题走进西方再返回中国”[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页。]是他们共同的心路、思路历程。然而,在这一条路上,我们虽然曾经在以音乐开启民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新式学校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代音乐家又试图以新音乐改变中国,但“真正以传统音乐遗产作为基础而有较好融汇西方音乐因素从事新国乐创作的作曲家寥寥无几。[ 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296页。]”直至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大批具有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音乐母语的优秀作品才得以诞生。作曲家鲍元恺先生根据24首中国民歌主题改编创作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尽管仅只是其中一例,但宝洁公司、中国青基会,以及儿童舞台剧导演英子老师之所以选中《炎黄风情》,恰恰说明了当代艺术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母语音乐教育完全契合的基本理念:“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里,也包含在音乐语言里,并经由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因此,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正是维系我们自身过去、现在及未来音乐文化的纽带。[ 管建华:《中华文化作为音乐母语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意义》,《人民音乐》1996年第1期,第31页。]”
但迄今为止,理论家的学术研究和音乐教育实践的严重脱节令人堪忧。皆因在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以及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教学中,“牺牲自我,舍近求远”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一,由于“大一统”的教材编写原因所致,受教者不同的地域特征、民族属性、文化特色一律被忽略。其结果,便是万人齐唱所谓的“中外名曲”;其二,“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第35页。]”的倡议仅存在于学者的学术研究里。在实际生活中,无论城镇,还是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既没有人教也没人唱自己家乡的歌。事实上,音乐教育家谢嘉幸教授意味深长的诘问值得我们警醒——“既然每一个学生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摇篮中诞生的,这一文化的全部精神资源,就是上天馈赠给他(她)的最丰厚的礼物,是他(她)一生一世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他(她)获得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没有剥夺他(她)这一礼物的权利。[ 同,第38页。]”
民歌——作为音乐事项的最古老形态,记录着人类每一个历史维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中的劳动状态、生产生活以及在每一个时间维度中真实的心理诉求,表达着人们直抒胸臆的情绪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歌就是每一个民族记载了作为族群和社会生活中的人——这个本体的乐音文物。从民歌中再去反观和朔源,从中我们可以去找寻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子、母体和基因。因此无须争辩,文化自信首先源自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因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认同,才能对其文化价值予以肯定,从而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
毋庸讳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和平镇宝洁全球员工希望小学已经走在了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的前面。虽然他们无偿捐赠的200所希望小学不足中国大地上20359所希望小学的10%。但却是少数民族地区“10后”新生代乡村、城镇留守儿童温暖的“家”。能让这些孩子们在这样的“家”里学习他们本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同时还教会他们演唱家乡的民歌,可谓善莫大焉,功莫大焉!对此,在场的云南籍音乐学家赵仲明先生也激动地对孩子们说:我也是云南人。可是我有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却没有人教我唱云南民歌。学唱云南民歌是我年龄很大以后才学会的。但你们现在,不仅有英子老师、杨雅老师教你们唱,而且你们还唱得非常好!我相信,这将会是你们一辈子的幸福回忆和津津乐道的谈资。更重要的是,云南的民歌和云南的音乐文化就能通过你们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张昀(后排左2)采访结束后与师生合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笔者看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将美育定格为人格教育,并提出学校美育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不仅是我国包括蔡元培先生在内的许多有识之的共同追求,而且也是新时期中华美育的核心精神与历史使命。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秉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理念的美育,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文化的传承将“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最终目标,需要进一步探索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音乐教育施教者的文化传承责任和音乐教育事业的深化亟待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源头做起,避免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这个源头是中华民族深厚的音乐文化语汇积淀,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核心所在。音乐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的编写亟待研究如何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和具有鲜明音乐文化身份与民族文化属性的音乐作品来吸引更多受教者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树立音乐文化的自信心,最终完成美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和实现教育部2020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短暂、充实、新颖的音乐课结束了。
云贵高原温暖的阳光下,禄丰县和平镇宝洁全球员工希望小学朴实的高志佐校长、美丽的杨雅老师、热情的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向陪伴了他们一周的英子老师和我们告别。但当我看到泪流满面的孩子们紧紧拥抱着英子老师并喃喃、弱弱,甚至带着一些哀求的声音说:“英子妈妈,你别走”时,我的视线也被夺眶而出的热泪模糊了。但我十分清楚,这是教育的主体向施教者最真切的呼唤,同时也是向执教者最迫切的请求。毕竟,这样的音乐教育绝不仅仅是施教者教会受教者唱几首家乡的民歌。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传承下来的民歌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主体能力,最终成为每一个“活性文本”传承人的文化自觉!
本文注释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0页。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页。
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296页。
管建华:《中华文化作为音乐母语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意义》,《人民音乐》1996年第1期,第31页。
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第35页。
同5,第38页。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2021年5月30日登录。
参考书目
[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日]高荻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德]克莱南:《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周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张昀,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