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起因真相(鸣梁海战带你走近)(1)

代立军

鸣梁海战起因真相(鸣梁海战带你走近)(2)

鸣梁海战

《鸣梁海战》和《代理军》两部韩国电影想必不少中国观众都看过,但电影中的历史背景“壬辰倭乱”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清楚,今天小编带大家回顾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交战时间: 1592-1597年

丰臣秀吉

作为战争的始作俑者——丰臣秀吉(1535-1598)出生于日本战国时代,从小深受关白(类似丞相)织田信长赏识,在织田信长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出谋划策。1583年织田信长为部下所杀,丰臣秀吉篡夺织田信长子嗣的关白地位,并率领其部下征服日本六十六州,统一日本。

统一日本后,丰臣秀吉开始着手实现其作为织田信长部下时就许下的“梦想”——征服中国。

史料记载了丰臣秀吉在不同时期对这个“梦想”的相同表述——

织田信长部下时期:“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威灵,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也。”

关白时期恫吓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余州尽化吾俗,以绝王政于于亿万斯年。”

朝鲜方面在接到恫吓后及时向明朝有关机构报告了丰臣秀吉的企图。《文禄庆长之役》记载,在萨摩的中国医生许仪后,通过同乡朱均旺,把丰臣秀吉详细的计划报告了明朝有关方面。这份报告提到了丰臣秀吉于天正十八年(即万历十八年,1590 年)正月初八日召集诸侯, 表明决意“渡海侵唐”,同时向琉球和朝鲜表示“吾欲远征大唐”,要两国为先导。

然而,明朝方面直到万历十九年,仍对朝鲜的报告、陈申与许仪后的情报不置可否。

倭乱战开,鸣梁海战,代立军起

文禄元年(1592年)初,丰臣秀吉在肥前名护屋编制征明军队,共九军,十五万八千七百人。

鸣梁海战起因真相(鸣梁海战带你走近)(3)

九路日军

四月十一日,小西行长率领第一军穿越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就此展开……

日军三个月内占领整个朝鲜,《重订日本外饰》记载:“王与世子夜驾。奔平壤。告急于明。遣王子征兵诸道。”这段历史就是电影《代立军》所演绎的历史背景,朝鲜国王扔下王子,自己往中朝边境的义州逃命。

鸣梁海战起因真相(鸣梁海战带你走近)(4)

王子招募勇士抗倭

史书记载:“太阁(丰臣秀吉)志主伐明。今已取平壤……自鸭绿江至明北京。不过百余里。吾之全军卷甲赴之。……秀家与三奉行答曰:全罗、江原二道未定。我未可深入。我水军将循全罗而北会于黃海。然后水陆并进。是万全之策也。”说明日军希望能够等待水军一起进攻,但这一想法被朝鲜名族英雄李舜臣打破。

鸣梁海战起因真相(鸣梁海战带你走近)(5)

龟船

朝鲜水军在李舜臣将军的带领下,发明了一种龟船,船的甲板上有坚固的盖,顶盖用木制成,外面着轶板可以掩护船内水军,在顶盖和铁甲周边装有铁钩,防止敌人登船,全船前后共有七十四个铳穴,射手在船上可自由施放火器。船桨做了相应调整,船只速度更快。李舜臣率领龟船,在巨济洋打破日本海军。这就是电影《鸣梁海战》的历史背景

天朝上国,派兵支援

国王逃往开城,在日军迫近后,又北渡大同江,逃往平壤。至此,八道几乎尽遭沦陷,朝鲜国王接连不断派出使节,向明朝皇帝求援。明神宗毫不犹豫地做出“东征御倭援朝”、接纳朝鲜国王避难的决定。不久明朝第一批援军在祖承训、史儒率领下进攻日军,但因轻敌而失败。1593年,宋应昌、李如松率领第二批援军进攻日军,并成功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日军被迫退至釜山。

其后,明廷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议和势力抬头,并派出讲和使节谢用梓与徐一贯抵达日本名护屋,谒见丰臣秀吉,中日双方提出议和条件

鸣梁海战起因真相(鸣梁海战带你走近)(6)

鸣梁海战起因真相(鸣梁海战带你走近)(7)

因为双方在议和条件上存在巨大分歧,所以朝鲜出现一面谈判,一面战争的局面……

1954年12月,日方使节小西飞抵达北京,明朝提出最终议和条件。

鸣梁海战起因真相(鸣梁海战带你走近)(8)

明神宗派特使抵达大阪城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可笑的是《重新日本外史》则记载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皇帝

1596年9月丰臣秀吉撕毁合约,战事再起。

1597年春,丰臣秀吉第二次发动战争,这一次日军14万人从釜山登陆,但仅仅打到离汉城50里的金义馆就开始节节败退。12月23日,明军攻取蔚山,不料天降大雨,再加日军援军赶到,导致明军失利。

朝鲜战事陷入相持局面……

7月9日,丰成秀吉暴毙,日军将领无心恋战,再加朝鲜水军由李舜臣指挥继续追击,明军由总兵刘綎、董一元、麻贵分三路出击 ,日军各部无心恋战 ,纷纷渡海东归,战火终于熄灭三路出击,日军纷纷渡海东撤,壬辰倭乱毕。

朝鲜感激涕零,百年莫忘

“壬辰倭乱”结束以后,李朝肃宗不无感慨道:“神宗皇帝再造藩邦之恩,万世不可忘也。”

甚至与清朝缔结宗藩关系后,朝鲜国内仍用明崇祯年号达百年之久。当清朝为之不快时,李朝仁祖的回复,或许更能代表朝鲜对明朝的感激之情“小邦僻在海隅,惟事诗书,不事兵革,以弱服强,以小事大,乃理之常,岂敢与大国相较哉 !徒以世受皇明厚恩,名分素定,曾在壬辰之难,小邦朝夕且亡,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拯济生灵于水火之中,小邦之人,至今铭镂心骨,宁获过于大国,不忍负皇明。此无他,其树恩厚而感人深也。”

壬辰倭乱与甲午战争,明朝与清朝为了朝鲜均不惜赌上了国运与日本一搏,只不过结果相反。历史是历史的轮回,也许还会有另一场“壬辰倭乱”或者“甲午战争”,但希望国人先了解那场战争,那段岁月……

喜欢小编的文章请关注、转发、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