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龙

散文我眼中的幸福(散文卷起来的幸福)(1)

携着新年的余温,踏着春天的鼓点,元宵节像一位仙女,提着花灯,袅袅婷婷地走到了人世间。

正月十五吃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中国人的美食往往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家国情怀。汤圆寓意团圆,一家人一团和气,和气生财,和谐积福。吃了汤圆,年也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工厂开工了,农人下地了。播种、耕耘、收获,依时令而行,样样耽误不得。日子在庸常中又风生水起,活色生香起来。

其实,在家乡,元宵除了吃汤圆,还有一道美食更让人牵肠挂肚,那就是包卷煎。柱形的叫春卷,尖形的叫卷尖。杜甫有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元宵节正值冬春之交,乍暖还寒之时。白菜、芥菜经冬霜冰雪的锤炼,分外甘甜可口。野芹菜、荠菜也葳蕤葱茏。奶奶跛着小脚,走向田野,采回一小篮青蔬,不顾此时河水冰冷刺骨,淘洗干净切成菜末,卷煎的主料便做好了。把炒熟的花生米捻去红皮,搓成两瓣,掺入菜末中。把葱姜蒜切成丁儿,把过年剩下的腊肉和豆腐切成肉丁、豆腐丁也掺进去。加适量素油拌匀放进锅中炒熟,卷煎馅便大功告成了。青菜叶子做外皮最合适不过了,像人的巴掌宽刚好,像小孩的小手胖乎柔软,不易破碎。

奶奶把叶子在开水中烫软、摊开、夹入馅料、卷成尖尖的三角形,压实卷紧。这道工序最难,可奶奶做的行云流水,富有诗意。神情安详,指尖灵动,三卷两卷,仿佛把春天也包进去了。卷煎翡翠如玉,叶脉清晰可见。透过薄如纸的绿皮,便可见红、黄、褐的各种馅料,仿佛是一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卷。食用时,放入锅中,加入自家榨的菜籽油略煎,待表皮焦黄、香气扑鼻时,盛入青花盘中,卷煎排列整齐,像一队整装待发的士兵。色泽金黄,很像黄澄澄的金条,火红喜庆,让人心生欢喜。尝一口,咝咝声,热气氤氲,皮薄酥软,馅料鲜香,一股浓郁的春天气息,顺着唇齿、舌尖、直至肺腑,惬意舒坦。一家人有说有笑,你一个我一个,不一会儿风卷残云。当然,也会留一两个,家乡风俗称为“有吃有剩”,近乎“年年有余”之意。

卷煎食材再普通不过了,山野沟坎随处可见;制作简便,你说它大杂烩也可。六七十年代闹饥荒时,奶奶曾以卷煎当饭,填饱了我们一家人的肚子。

现在城里也有卷煎卖,品种式样也更多,可是总觉得还是奶奶的卷煎味道最纯正。吃着卷煎,儿时的依偎,少时的顽劣,老家的袅袅炊烟便眼前弥漫开来。

岁月长河里,元宵节不过是其中的一道弯流。元宵的卷煎又恰似一缕春风,携带了太多的光阴印记。时光打马,匆匆而过,奶奶也早已离我而去。但每到元宵,我也会走向田野,采把野菜,卷点卷煎,那是幸福的约定,更是一种提醒:年过了,月过了,该无所牵挂,甩开膀子为生活辛勤打拼了。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