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有一段王熙凤回复王夫人关于缎子的事。

由于著书者曹雪芹在文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设了重重埋伏,读书者习惯性的看到小细节就诸多思量。这里提到缎子的事是不是也是什么暗线呢?

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没有故事和这里呼应,脂砚斋批语也丝毫没有提及和此事相关的事件。所以我认为这个细节没有什么深意,只是为了诠释王熙凤的性格,丰满形象而设置的一个小事件。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语言及分析(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时)(1)

初定印象

作者先给王熙凤设定了一个初始印象。这个印象既是留给林黛玉的,也是留给读者的。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王熙凤第一次登台亮相。她的出场历来被津津乐道。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黛玉给她定的判语是“放诞无礼”。

老太太以“凤辣子”作点睛之语,说她是个“泼皮破落户”,语气之中满是宠溺。

这时候,一个性格爽朗、备受老太太宠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八面玲珑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语言及分析(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时)(2)

接下来王熙凤和林黛玉正式见礼。文中写: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短短的几句话,可是浓缩了王熙凤的全部智慧。

“标致的人物”夸黛玉漂亮。

“气派不像外孙女,像嫡亲的孙女”,夸黛玉、老太太和迎春姐妹三人气质好。

“老祖宗口头心头不忘”,向黛玉说明老太太疼爱她,牵挂她。

再提到姑妈,表示自己记挂亲情。

真是玲珑剔透,太会说话了,一句话夸了一圈的人,谁都兼顾到了。最主要的是能合贾母的心意。

机灵善变

王熙凤接下来连珠炮似的向黛玉嘘寒问暖,安排黛玉的随行人员。王夫人又问发没发月钱。其实这些事都是为了凸显凤姐的管家身份。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语言及分析(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时)(3)

这时候出现了关于缎子的对话,从这段话的语境来看,应该是王夫人和王熙凤在先谈论过某种缎子,就像后文老太太谈论“霞影纱”一样,王夫人随口让凤姐找出来。

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甲戌侧批:接闲文,是本意避繁也。]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甲戌侧批:却是日用家常实事。]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甲戌眉批: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瞒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甲戌侧批:试看他心机。]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甲戌侧批:深取之意。[凤姐是个当家人。]

从这段话的语境来看,应该是王夫人和王熙凤在先谈论过某种缎子,就像后文老太太谈论“霞影纱”一样,王夫人随口让凤姐找出来。

我们可以从脂砚斋批语来分析一下这段话的作用。

  • 是作者的小说创作技巧。

凤姐提起找缎子,甲戌侧批:接闲文,是本意避繁也。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避开黛玉进贾府的话题,宕开一笔,说一些闲话,丰富情节。

  • 强调王熙凤当家的身份。

当着刚到的客人林黛玉的面,王夫人和王熙凤谈论起家务事,从侧面表现出了凤姐日理万机、处理家事的繁忙。说起缎子,甲戌侧批:却是日用家常实事。意思是她们经常讨论处理家事的情况。王熙凤说已经提前给黛玉拿出了做衣服的缎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甲戌侧批:深取之意。凤姐是个当家人。王夫人对王熙凤非常满意。

  • 表现王熙凤的机灵善变。

这段对话的重点在于王夫人让拿缎子给黛玉做衣服,王熙凤回答早就拿出来了。所谓“你没说,我已做了”。而实际上王熙凤应该并没有提前预备好。这里脂砚斋甲戌眉批写: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瞒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甲戌侧批写:试看他心机。

脑筋转得何其快,应变何其机灵。怪不得李纨说她是“水晶心肝玻璃人”。周瑞家的说她“有一万个心眼子”。阿凤就是有一颗七窍玲珑心。

结语

关于王熙凤的形象塑造层层递进,逐步丰满。找缎子的事把王熙凤的机变推到了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