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咱们也说过,《道德经》与《阴符经》用字极其精炼,蕴含深奥隐晦,仅以译释古籍时的五种基本字词解注方法是不够的,因此还要通权达变,适当寻找一些其它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就是个人摸索总结出来的。

(六)、关于二字叠词

叠词(重叠式构词)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二字叠词就是其中之一,由同一个字相叠加而成。《道德经》中亦不乏二字叠词,其解注方法与其它古籍中的二字叠词有所不同。

1、 有些二字叠词,叠字表示对其含义或是其词组含义的重复,故解注这类二字叠词时,应该在其含义或者是通过组词明确其义后,中间加上复、又、再等表示重复的副词。

如四十九章“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的“歙歙”。歙,收敛,聚拢;叠字表示对含义的重复,“歙歙”意思就是收敛了再收敛。五十八章“其邦缺缺”的“缺缺”亦属此类。

而十四章“寻寻呵不可名也”的“寻寻”,“寻”的所有含义在此处均不适用,可通过组词来明确其义:思寻;叠字表示重复,“寻寻”意即思寻了又思寻。名,名状,形容;描述。此句译文:思寻了又思寻啊却又无法形容(描述)。五十八章“其民屯屯”的“屯屯”亦属此类。

又如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若昏”的“昭昭”。昭,昭详,意思是清楚明白;此处清楚与明白各取其一,“昭昭”意即清楚而又明白。本章与五十八章的“闵闵”和“察察”亦属此类。

2、 有些二字叠词,叠字是为了突出、强调其基式的含义,故解注此类二字叠词时,应在其本义前加上非常或特别等表示程度的副词。

如《阴符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的“昭昭”,与《道德经》“俗人昭昭,我独若昏”的“昭昭”意思又不相同;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结合上下文意区别对待,不可拘泥。

昭,本义之一是明显、显著;此处叠用,是为了突出、强调它的这层含义,“昭昭”意思就是非常明显、特别显著。进,进入,引申为蕴含;因为进入了,也就蕴含、包含在内了。此句译文:(如此一来,)阴与阳相互争胜的策略,就非常明显地蕴含在卦象之中了。

另外,两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联用亦可照此解注,如《太一生水》“青昏其名”的“青昏”。青,黑色,如青线;青布;青牛(黑牛)。昏,黑暗;昏暗。两字联用,意思就是非常昏暗,极其黑暗;即《恒先经》中“昏昏不宁”的“昏昏”之意。

道德经逐字解析大全(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1)

3、 有些二字叠词,可通过组词的方式使之成为四字叠词或成语,以明确其义或是使其含义更为丰满、生动、直观。

如《道德经》十六章“夫物纭纭”的“纭纭”与《恒先经》“纷纷而多采”的“纷纷”, 可组为成语“纷纷纭纭”;二十章“众人熙熙”的“熙熙”,可组为成语“熙熙攘攘”。

4、 还有一类二字叠词,可根据其基式的不同含义,或是通过组词明确其义后再作解注。

如五十章“以其生生也”的“生生”,意思是产生了求生的念头。前一个“生”,产生;后一个“生”,求生,此指求生的念头。

再如七十三章“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的“病病”,担忧生病。前一个“病”,担心、忧虑;后一个“病”,患病,生病。

而此章“民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的“畏畏”,意思是畏惧可怕的事情。前一个“畏”,畏惧,害怕。后一个“畏”,可畏,可怕;可怕的事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人们不畏惧(患病这)可怕的事情,那么更可怕的事情(死亡)就将到来。

5、 另有一类二字叠词,其词义解注并无固定法式,只能兼顾其含义以及章句大意。

如三十九章“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的“琭琭”和“硌硌”。琭,玉有光泽的样子,此处“琭琭”即喻晶莹无暇。硌,本义是山上的大石头;而老子肯定不会说山上的大石头像石头这样的废话,因此“硌硌”应该是有其喻义的。考虑到山上的大石头不加雕琢、毫无修饰,给人的感觉就是浑厚朴实,所以“硌硌”即喻浑厚朴实。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所以不要希望像美玉那样晶莹无暇,而应保持巨石一般的浑厚朴实。这样就兼顾了“琭”与“硌”的本义(或喻义)以及章句的文意。

再如《黄帝金人铭》“绵绵不绝,将成网罗”的“绵绵”。绵,丝绵或绵绸;此指碎丝或废丝,因为丝绵与绵绸就是用碎丝和废丝所做的。此处叠用,意即废丝与废丝相连接。这样才能与“不绝(不断)”和“将成网罗”连贯起来。

当然,其中的“荧荧”、“炎炎”、“涓涓”、“青青”,以及《道德经》六章“绵绵呵若存”的“绵绵”等几个二字叠词,在其它古籍中的意思也适用于此,因而不必考虑其它方法。

道德经逐字解析大全(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2)

(七)、转接

亦有个别字,其所有含义及词组的含义在文句中均不适用,可以采取“转接”的方法。即将文句中解释不通的字,转到从某种意义上与之相同或相通的字上来解注,使文意句意能够前后衔接起来。

如《道德经》五章“多闻数穷”的“穷”,其所有含义在这里就都讲不通;而据《说文》:“穷,困也。”因此“穷”即可以“困”的含义来解之。而“困”,困惑,指感到疑惑而不知所措;数,音shuò,多,屡次;如“数见不鲜”。“数穷”意即多困惑。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闻知的事情越多,就会越感到困惑。即二十三章的“少则得,多则惑”之意。

再如四十二章“吾将以为学父”的“父”,其所有含义也都不适用。其实,古人以为天地生万物,故称天为父、称地为母;《易·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故此处“父”即可以“天”的含义解之。而“天”,可指头等大事,如:民以食为天。此句译文:我将把这作为学习(养生修道)的头等大事。

又如五十一章的“毒之”,若理解为毒害它,显然不正确。而据《说文》:“毒,厚也。”故此处“毒”即可以“厚”的含义来解释:深厚。“毒之”意思就是使之深厚。

其它还有十一章“然埴为器”的“然”,十五章“微、妙、玄达,深不可志”的“微”,三十一章“不得已而用之铦袭”的“铦”等。

需要注意的是,转接时必须要有依据,而不能想当然地往那些意义上没有相同或相通之处的字上去转、去接。

道德经逐字解析大全(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3)

(八)、关于省略字及省略词

古人遣词用字异常精炼,《道德经》尤其如此,某些单字或双音节词应视为现代汉语的四字词语或成语的省略,这样才能与文意句意相符,译释起来也才确当。

1、 省略字

如五十三章“服文采,带利剑,餍食,货财有余,是谓盗杅。盗杅,非道也”的“盗”,成语“欺世盗名”的省略;杅,成语“杅穿皮蠹”的省略,比喻蓄积富足。“盗杅”意即欺世盗名而蓄积富足。

又如六十章“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的“归”,成语“归全返真”的省略,意思是回归到完满的、本原的境界。交,交感,谓相互感应。“交归”意思就是相互感应而共同回归到完满的、本原的境界。

又如六十三章“图难乎其易也”与“天下之难作于易”的“难”,“繁难之事”的省略。

当然,严格来讲这属于组词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所组的是四字词语或成语而已。

2、 省略词

如《道德经》一章的“无名”,“无状可名”的省略词,谓没有形状、形象可以形容或描述,指道;因为道就是寂静虚空无状可名的。“有名”则是“有状可名”的省略词,谓有形状可描述。

三十二章与三十七章“道恒无名”的“无名”也是“无状可名”的省略词。而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中的两个“无名”,则是“无可名状”省略词,意思是无法形容或描述。

又如十四章“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的“无物”,成语“无物无我”的省略词,指物我两忘、没有意识存在的空灵的状态或境界。

又如五十四章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权威的解释是:善于建树者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者不可能脱落。但是这并不确切:建树的是什么、抱持的又是什么呢?与全章以及《道德经》的主旨有什么关联吗?

其实,“不拔”乃是成语“坚韧不拔”的省略词;“抱”则是道家修炼术语“抱元守一”的省略;“建”即四十章“建德如偷”的“建德”之意,谓建立德行或功业。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善于建树功业和德行者会坚韧不拔,善于抱元守一者不会使身心相脱离。

3、 另有一类双音节词语,在现在看来或许不能算作一个词,但是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解注。

如《道德经》十一章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有形之器”的省略;无之,“空无之处”的省略;利,利器,有效的、实用的工具或器物。此句译文:有形之器作为实用工具,空无之处才是它的功用。

又如六十三章“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无难矣”的“难之”,“繁难之处”的省略语。猷,计划;谋划。“猷难之”意思就是谋划它的繁难之处。

道德经逐字解析大全(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4)

具体译释时,对于古义今义基本没有变化的字词当然就无所谓了;而有些字词古义今义发生了较大变化,以正常解读古籍时的含义难以译释,这种情况下就要适当考虑一些其它的方式方法。有些字词的解注会涉及到多种方法:或多音多义组词,或先拆解再组词,或通假组词,或组词、通假后再引申。应灵活运用,不可拘泥、执著于一端。

另外,文言文在语法方面也是比较复杂的,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之分。例如《刻舟求剑》中“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句话,很好理解,却很难直译;其实这就是一个倒装句,只要调整一下“是”和“从”的次序:吾剑是从之所坠。这样无需增减一字,却就很好译释了:我的剑是从这里所坠落的。如此一来也明显可以看出,“是”乃表示肯定的语气,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指示代词这、这儿;“之”才是这个意思。“所”则为结构助词,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所以说此处“之”与“所”虽然是相连出现的,但是它们各有各的意思、各有各的用途,不能作为“之所”的句式来看待。如果拘泥于“之所”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反而无助于对本句的确切译释。《道德经》中某些带有“之所”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

道德经逐字解析大全(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5)

总之,《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文句译释是非常复杂而繁琐的;同一字词或语句,在不同的章节甚至在同一章节中意思未必相同。译释时应在充分理解章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多方揣摩;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言:“凡读古人文字,务须平心易气,熟参上下语脉,得其立言本意乃可。”

只要充分理解了修真理论、懂得了解读经文的秘诀并掌握了其字词解注方法,再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及表达习惯,直译而不生搬硬套,意释而又字字落实,相对而言将《道德经》和《阴符经》这两部道家古籍确切地校勘并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并且会译释的很贴切、很简洁、很流畅。

也只有确切地译释文句,才能真正明白各篇章的意思以及两经的主旨,进而对老子和《阴符经》的各相关问题展开探索与考证,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