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的历史最近讲得有点烦,在“令人绝望”的又又又一个星期一,咱们不妨大开脑洞,讲点刺激的。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伟大文学家陶渊明以一篇篇幅不大的《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宁静安乐、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用咱们熟悉的话来形容,桃花源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共产主义社会,富足而又和谐。在称颂桃花源美好的同时,作者以强烈的反差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每每朝代更替,战乱是难免的。《桃花源记》成了古人对理想世界追求的范本,然而网上却流传着对这篇文章的另一种解读,令人细思极恐,细看却又有几分道理。

桃花源记中的诡异细节(逃避与死亡哪个才是正确抉择)(1)

首先,《桃花源记》本身就十分特殊,它常常被视为志怪小说或是以志怪为创作手法的作品。什么是志怪小说呢?作为中国古典小说重要的形式之一,志怪小说多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题内容。这类小说恰恰起步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会儿,佛教在中国飞速发展,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据考证,北魏孝文帝时期全国大小寺庙多达6000座,北魏末期更是超过3万座。宗教瘟疫式的传播使得迷信和玄学风气深入人心,这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文人的创作,因此,志怪小说在当时备受追捧,连陶渊明也不例外。

遥想许多年前,笔者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有个疑问: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为什么会突然“忘路之远近”?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捕鱼为业的武陵渔夫理应把周围的水域摸了个遍,哪里鱼多哪里鱼少早就深谙于心,一来可以提高工效,二来以备不测,一个捕鱼点没有鱼可以立马转到另一个捕鱼点。然而,靠水吃水的渔夫突然有一天不但迷了路,发现迷路后没有立刻掉头回去,反而越走越远,直到误打误撞闯入桃花源。

桃花源记中的诡异细节(逃避与死亡哪个才是正确抉择)(2)

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十分怪异,而进入桃花源则显得十分诡异。

文中有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般而言,与世隔绝的地方大多位于深山之中,四周有高山环绕,交通隔绝,因此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社会,这并不难理解。然而仔细揣度原文,似乎桃花源并不在群山环绕间,而是由山上的洞口直接引入山体之中。在这里,作者似乎用了一手十分隐蔽的隐喻。

秦汉时期的墓葬大多为覆斗式,即封土堆的形状非常像把量米的斗扣了过来,顶端是个小小的方形平台;魏晋时期的墓葬封土常以厚实巨大的山石砌成拱形;唐代得益于国力强悍,贵胄墓葬则直接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撼人。综合各朝各代墓葬的特征,彼此互有区别,却总有一点是不变的——墓葬一定要有外形十分像山的封土堆。除此之外,比起墓葬本身庞大的规模,其入口显得相对狭小,这样处理还有防盗的功能。从这个角度看,结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描写,进入桃花源是不是与闯入一座墓室有几分相似?

桃花源记中的诡异细节(逃避与死亡哪个才是正确抉择)(3)

接下来,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一个巨大的矛盾。

渔夫在对桃花源中人提及外边的状况时,众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然而渔夫所见却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既然连汉朝、魏晋的存在都不知道,那么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穿着又会与世人没有区别呢?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人服饰一个大变动时期。魏晋时期的服饰融入了一定的胡服元素,加上宗教的影响,奇装异服者也不在少数;比起男性服饰,女性服饰的差别更加明显。从秦朝末年到晋孝武帝时期,中间隔了整整5个半世纪,然而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却与世人没有任何差别,这难免不让人感到怀疑。

另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当桃源中人听完渔夫的讲述后似乎并没有感到惊奇,反而纷纷“叹惋”,临走时还专门叮嘱渔夫不要把桃花源的事情说出去。不过,渔夫“忘恩负义”,不但一路做了标记,走出桃花源后立马将此事告到了郡太守那里。随后发生的事情更是充满怪异:太守派人想要找出桃花源,谁料莫名其妙地迷了路;名士刘子骥要去,结果刚做好计划便一命呜呼。所有试图寻找桃花源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件事因此不了了之。

桃花源记中的诡异细节(逃避与死亡哪个才是正确抉择)(4)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很有可能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正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晋孝武帝太元年间的某个四月,恰逢清明时节,渔夫不小心闯入了一个充满诡异的村子。后来,人们无论如何再也找不到这座村庄,是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村子是一片坟地,埋葬的都是秦朝时死于战乱的无辜百姓。坟地坐落于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也许郡太守后来派来的人马找到了这儿,但只看到了坟头,没有找到桃花源,所以觉得迷了路。桃花源里的村民们穿着后人烧给他们的“衣服”,所以渔夫看他们“悉如外人”。太元年间,晋朝战火连连,当渔夫讲完外边的情况后,死去的村民们想起了痛苦的战争,因此“皆叹惋”。

这样来看,《桃花源记》是个标准的志怪故事,当然,也许有朋友会诟病笔者吃饱了撑得又在这“过度解读”,其实,《桃花源记》本身就是一段虚构出来的文字,陶渊明希望用它来寄托一种情感。公认的是,所谓的“桃花源”代表着美好理想的生活,这篇文章便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然而从另一方面来想,陶渊明经历了东晋末到南朝宋这段中国历史最为混乱的时期,纵使名满天下,他也毅然选择辞职隐居,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即便身处田园,也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桃花源记中的诡异细节(逃避与死亡哪个才是正确抉择)(5)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受益的往往是极少数人,带来的创伤却总被加在劳苦大众身上。持久的战乱纷争令人看不见希望,在佛教与修仙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笃信人有来生,也许逃避并不是结局,死去才是最好的解脱。有人把文中的渔夫视为陶渊明的化身,笔者觉得刘子骥才是;刘子骥之死也许并非是个意外,他只是找到了进入“桃花源”的正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