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枢

老子的道德经是讲修炼的吗(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1)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三十一

承接上一讲。

5.“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熙熙”指光明,平和的情景。“太牢”出自《仪礼》,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称为“少牢”。天子祭祀规格用太牢,诸侯祭祀规格用少牢。这句话是形容老百姓兴高采烈、心满意足的样子,好像在享受盛宴的美味,又好像在春暖花开之际登高远眺,欣赏美景。

《史记-货殖列传》有句话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意是天下百姓忙忙碌碌都因利益驱使,都在为生活而奋斗。这里的“熙熙”和“众人熙熙”意思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结合《史记》的这句话理解“众人熙熙”,应该有较深的体会。

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是“昭昭”,而我是“昏昏”;众人是“察察”,而我是“闷闷”。何谓“昭昭”?这里指世俗之人总想炫耀,显示出自己的优秀。现在有些人总喜欢在网络空间“秀出”自己的美丽、能力、才干,甚至是秀恩爱等等。这些都属于“俗人昭昭”的范围。何谓“昏昏”?昏昏沉沉,一副睡不醒的形象可以形容“我独昏昏”。何谓“察察”?明察秋毫、观察等词语的“察”和“俗人察察”的“察”词义相近,世俗之人都很精明,能够看透事情本质。何谓“闷闷”?修道的我没有世人的精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又憨又闷、毫无灵性的样子。

老子的道德经是讲修炼的吗(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2)

10.“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这是一句写景诗词,“澹”指水波摇动,“飂”指大风疾吹。此句大意是宽阔的海面上水波荡漾,浩瀚的天空中清风徐来。老子用水波和清风来暗指自己的修道心境,领悟得越深,心境越开阔。道家的继承者庄子最喜欢使用这种以景喻人的手法阐述道学。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就写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的写法极度夸张,庄子希望自己能够像鲲鹏一样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此句话表明老子也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滴!庄子的浪漫主义情怀不是自创而是有继承。

11.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大意是众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追求。简单说,人生活是为了什么?芸芸众生都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计划、安排,不管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修道的我却没有这些目标,只有持之以恒的修道信念,看上去真是让人不屑一顾。

12.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指代“道”,“食母”指得到了道的滋养。这句话的大意是我和世俗之人不一样,我珍视的是从修道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

20章因为字词难懂,学习难度较大。理解经文大意的时候,应该不停的转换思维,老子对于“我”的描述,看上去好像有些自我贬低,用现代的词语描述是在“自黑”。老子为什么要自黑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老子站在俗人的角度看待修道的“我”,使用俗人的语气描述修道的“我”;二是俗“我”和修道的“我”之间的心灵对话。俗我看到了“孤独、婴儿、愚昧、木讷”的我,修道的我看到的是“贵食母”的我,好似得到了奇珍异宝。

老子的道德经是讲修炼的吗(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3)

查阅众多注解,希望了解20章里老子为何使用“众人”和“俗人”两种不同的称谓来称呼芸芸众生,但是,都没有对此作出解读。

通行本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絕學无憂。】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眾人巸(熙)巸(熙),若鄉(饗)於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佻(兆),若【嬰兒未咳】。累呵如【无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禺(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鬻(俗)人蔡(察)蔡(察),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望(恍)呵其若无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俚)。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