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人间之爱中,父母之爱也许是最特别的一种,它极其本能……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本能便向经验转化,于是,教育、代沟等问题产生了。——周国平


不久前,多年不见的王阿姨回来探亲,带着自己五岁的小孙女奇奇,小姑娘长得胖乎乎,十分很可爱,就是有点认生,不爱理人,没过多久就开始不安分地闹起来,王阿姨没办法,为了让孙女"听话",赶紧拿出"带娃神器"——手机,翻出一部动画片给孩子看,孩子果然就不闹了,乖乖地坐在那看起来。

可是奇奇看着看着,眼睛离手机越来越近,王阿姨几次试图让奇奇离手机远一点,都没有成功,惹得孩子又瞪眼又哭鼻子,王阿姨没辙,只能由着她去。

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孩子近视几率(孩子5岁近视50度隔代育儿)(1)

聊天中知道,孩子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在外地打工挣钱,一年才回来一次,留下孩子没人带,只能由她帮忙看管,想到孩子可怜,小小年纪就跟父母分离,就格外地"宠爱"她。

王阿姨所谓的"宠爱"是什么意思呢?

娃不喜欢喝纯牛奶,嫌纯牛奶没味道,不好喝,好,咱不喝,咱喝甜奶、甜果汁;

结果龋齿喝出来好几颗;

娃喜欢看动画片,好,给你看。谁让你喜欢呢!就这样用手机看了半年的动画片。

王阿姨告诉我,去年带孩子去医院看眼睛,检查结果:近视50度!!!

我被吓了一跳,这么小就近视了,以后可怎么办?想想真是细思极恐!!!

很多家长都觉得,父母既然都能把我们带大,那么帮我们带带孩子自然也没什么问题。

这种观念放在上个世纪自然没问题,可现在信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迭代,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这些对于老人而言完全是一片盲区,30-40年间,足以让教育理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会引发新一轮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

1 孩子希望得到平等和尊重,他们更愿意和大人成为朋友,把家长当成榜样,进而追随他们。

2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大包大揽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因为他们无法以负责任的方式对他人作出贡献,这就无法体现自身价值。

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孩子近视几率(孩子5岁近视50度隔代育儿)(2)

所以,家长要做的是创造平等、互相尊重的沟通环境,像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出积极引导,但是这些爷爷奶奶做不到,他们的教育理念早已成为历史。

我们的孩子不应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他们应该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成为"宠儿"。

一 隔代教育会纵容孩子养成不良的惯性思维。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有一个朋友带着娃来了,虽然不大方便,好在大家都能理解,对小朋友格外照顾,起初给了他一瓶可乐,小朋友很乖巧地坐在那里喝完了,之后还想要,妈妈阻止了他,试图让他喝水或者牛奶,可是孩子死活就是不肯,随即大哭大闹起来,跟妈妈说:"我不喜欢你,要是爷爷奶奶一定会给我喝的!"

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孩子近视几率(孩子5岁近视50度隔代育儿)(3)

你看,这就是隔代教育的弊端,孩子想要的,马上就给他,生怕孩子哭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惯性思维:只要我想要的,就一定会得到,而且很容易就能得到。反之,如果得不到,就会表现的很脆弱。

这在心理学里叫"惯性定律":

人们心中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定式,便会呈现出一种惯性思维状态,从此以后,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会自然而然地顺着过去的习惯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并指导生活实践。

这种惯性心理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或者说非常不容易改变,并且会像影子一样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一直跟随和影响着我们。

可以想象,如果不能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和调整,在这种"安逸"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将会变得多么不堪一击。

如果你不能一辈子为他遮风挡雨,就请让他自己学会坚强!

二 隔代教育让孩子一直生活在舒适区

一次,妹妹跟我说,暑假的时候孩子没人带,就送回姥姥家了,待了一个多月,结果就不想回上海了,非说姥姥家好。

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孩子近视几率(孩子5岁近视50度隔代育儿)(4)

我马上想到孩子在姥姥家的生活状态,一定是想怎样就怎样,谁都管不了他。

我笑了笑,给她分析起来:因为在姥姥家,他是老大,想怎样便怎样,不想学习就不学,不想吃的就不吃,一回到家,他的地位立马就变了,凡事都得听爸爸妈妈的,哪敢有一点放肆呢?

看看,连孩子都知道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里有多惬意。这就是舒适区,有时候连大人都逃不开的魔咒,更何况是孩子呢!

美国人NoelTichy曾提出一个关于"舒适区"理论: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

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孩子近视几率(孩子5岁近视50度隔代育儿)(5)

孩子喜欢待在姥姥家就是因为,姥姥家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舒适区,而且永远都是,但这对于孩子而言却是极为不利的。他必须自己跳出舒适区,去学习适应新的技能,因为这是一个不能止步的时代。

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畏难和恐慌的情绪,但这不应该成为停滞不前的理由。

如果小小年纪轻轻就知道躲进舒适区里,他将如何面对未来那些无法预知的挑战?人们常说"三岁看老",我想就是指的一个人的心理认知是不分年龄的。幼年时代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会一直延续到成年,甚至更久。

既然认知没有年龄界限,就请不要把小孩子当小孩子!

让孩子走出舒适区,别让你现在的不忍心,成为孩子明天的负累。

三 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情商的培养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孩子不高兴了,随意打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呢,没有一点不开心,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对他们的不尊敬。

还有的孩子嫌弃奶奶不懂英语:奶奶真笨,英语都不会!

这是拿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比较。

有的孩子摔倒了,奶奶就会责怪石头啊、路不平啊,凳子腿太硬啊之类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承担责任的勇气,养成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成功要考虑两个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情商就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是否受欢迎,是否具有抗压力、责任感,独立自主的能力等,都是未来衡量他的标准。

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孩子近视几率(孩子5岁近视50度隔代育儿)(6)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靠的是情商,智商占20%

情商课,是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一课。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

里面提到:成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你控制了情绪,便控制了人生;认识了自我,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就是一个低情商的孩子的所作所为。

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孩子近视几率(孩子5岁近视50度隔代育儿)(7)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肆意伤害别人而不自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受欢迎。

现代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情商高低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和受欢迎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智商决定你能考多少分,拿多少奖。

情商决定你能走多远,走的有多精彩。

0—6岁正是孩子培养情商的最佳时机,观察力、自控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都在这一时期养成,老人常说"三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

这些,很多是隔代教育所不能给予的,父母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孩子近视几率(孩子5岁近视50度隔代育儿)(8)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

关键看你怎么培养。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保证能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

目前,隔代教育在我国占有很大比例,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根本谈不上教育,只有宠爱,这种教育有很多弊端。

那些被宠着惯着长大的孩子将来也许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为在他们儿时不曾经历的成长过程,和不曾懂得的道理、不曾有过的认知,长大后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弥补回来。

我想,这就是成长的必然。

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关注和引导孩子的心理状态,发现不对就要制止和纠正,这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知识在更新,教育理念在更新,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一日变化千里,家长的落后必然导致孩子的落后,作为大人的我们,只能与孩子共成长!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你停滞不前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落后了。

作者青丘小仙:教师、编剧。一个已经老大不小但尚不成熟的小仙,欢迎来到此间客栈,感受人间温情,品味世间冷暖。

,